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西道堂看宗教如何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秦惠彬六月下旬我们一行数人应教长敏生光先生之邀,在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的安排下,赴临潭对“西道堂”进行了为期十余天的学术考察。我们先后考察了和政治子街、临潭城关、长川、尕路提、卓洛,合作城关,碌曲城关,临夏城关等地。...  相似文献   

2.
1938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李安宅和夫人于式玉教授深入甘肃临潭(古称洮州)考察,临潭的人文地理,特别是商业的繁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式玉在她的“藏区考察文集”中记录的“洮州歌”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景象:黄叶菜,黄又黄,洮州地方天气凉。三月四月穿皮衣,六月不见庄稼黄。老百姓全靠做生意,耕田务农莫指望。一年到头走番地,十月、六月两会场;张三赶来一群马,李二赶来牛一帮,土拉保驮来十捆皮.  相似文献   

3.
临潭旧城清真上寺重建竣工临潭古称洮州,旧城原称古城堡,长期以来,是汉、回、藏、羌各兄弟民族“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是甘肃省商业贸易的重镇之一。清真上寺是该地五个清真寺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此次重建工程从1984年5月破土动工,  相似文献   

4.
人生四季     
正春天的梦呓眠声拖着长长的爱与温暖,栖息于大地。夜,孤独成一双无眠的眼,锁住流动的光明,追寻一片死寂。一缕雨香,湿润了干涸的心田。每一阵风,每一次舒展,每一丝清凉,都令我心中的青翠膨胀。我伸出手,轻轻抚摸这夜色;我敞开心,紧紧拥抱这静谧。嘈杂的世俗音律歇息了,连同驿动的心。于是,我把困倦关进抽屉,享受无眠。梦回田园,烟岚水色,阵阵  相似文献   

5.
<正>甘肃往南,甘南以东的大山群中,静静地座落着一个古老的小县城—临潭。从地理划分来看,临潭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边缘交汇地带,史称"汉藏门户"  相似文献   

6.
"龙王"一词最早随佛经传入,结合之前中国本土原有的龙的形象,又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在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神灵。五台山的龙王传说历史悠久,唐代《古清凉传》、宋代《广清凉传》《续清凉传》等史志中多有记载,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以"五爷"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龙王信仰。五台山龙王信仰随佛教传入而产生,但又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  相似文献   

7.
正又是一年过半,时节易改,白昼愈发地长了,当清晨的光亮透过窗帘照进卧室,你有早早起身吗?夏日酷热,早晨清凉的这片明亮光景,却是值得好好珍惜的。夏日漫漫,应是趁早,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与自己好好相处,给自己一片安宁与清凉。大暑过后,茉莉和荷花繁盛,腊梅到了停止修剪的时候,牡丹、月季、石榴可以开  相似文献   

8.
清涼     
今年8月3日,斯里兰卡的维普拉萨拉长老来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当他看到《佛教文化》季刊上登载的《众善奉行》歌时,立即高兴地唱起来。他唱的曲调虽与发表的谱子近似,却另有一种深幽空灵的韵味。几天后,我见到了给我吟唱这歌的威玛拉那坦尼,对他谈起这件事。他说:‘是不一样。他是按寺院传统吟诵的,我唱的是电台上的佛曲。’这使我想起他曾给我唱过好几段佛教歌曲,确与我原有的寺院佛曲录音不尽相同,他唱的似乎更能沟通凡俗。这说明是经过创作的。西方的宗教音乐中有为宗教仪式而演唱的殿堂吟颂,有信众在教堂参加宗教唱诗班的合唱,也有为表达宗教感情而创作的歌曲。诸如《平安夜·圣诞夜》一类的圣诞歌,舒伯特、古诺创作的《圣母颂》等均属这一类。这些宗教歌曲早已成为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我们的群众也同样喜欢宗教音乐,无论是西方的弥撒亚·圣诞歌,还是中国的梵乐、佛曲,都有相当数量的欣赏者。云南省滇南发电总厂有位读者,给本刊来信,表达了一部分青年读者希望能听到佛曲音带,并传唱佛教歌曲的愿望。现代高僧弘一大师曾为传播这种歌曲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曾应大醒、芝峰诸师礼请亲自谱写了由太虚法师作词的《三宝歌》。1931年间他还曾专门写了一些佛教歌词,让他的学生刘质平等为他谱曲。本期发表的《清凉》就是弘一法师在浙江白湖金仙寺时撰词,由俞绂棠作曲的。弘一法师这首歌词很有意思,没有用佛、菩萨的名号,也没有用明显的佛教术语,但却是一首典型的佛教歌曲,深邃隽永。‘清凉’在佛教中是‘尸罗’(sila)十意之一。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但包括多层含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义就是清凉。因为身口意三业所引燃的欲火、怒火、无明火,能将修行者的五脏六腑焚作一团,只有戒能止息热恼,故称清凉。全曲歌词用月、风、水来描绘清凉,进一步阐述了佛教大智清凉地的意境。清凉月。《华严经》中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句,歌词中用心地光明来表现这种无我的境界。清凉风。《大日经》中有‘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句。说如来慧风,涤除一切障盖烦恼,令证涅磐清凉法性。也即前面说到的业罪使人热恼,戒像一阵清风吹去了这种火热。清凉水。《智度论》中有‘人大热闹,得人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又有‘智目行足,到清凉池’句。歌词用清水一渠,涤荡污秽表达了这种意思。最后一句‘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是总的概括。世事无常,但如达到无我的境地明白了究竟无常的深意,便可以得到真常。弘一大师圆寂辞世已50周年,为纪念他,有心人当再唱此歌,聊胜泣怀。也希望作家们能继往开来,使喜欢欣赏佛曲的读者能有更多更美的佛曲传唱。  相似文献   

9.
<正> 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灵圣之地。从南北朝以后,这里逐渐成为佛教徒巡礼朝拜的文殊信仰中心。唐宋时期寺院林立,天台宗和华严宗等佛教宗派都很盛行。有关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和佛教流行情况,以唐慧祥《古清凉传》、宋延一《广清凉传》、张商英《续清凉传》的记述最为有名。现以此三传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其它有关文献,着重对唐宋时代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信仰进行考察。一、清凉三传及有关资料唐慧祥撰《古清凉传》二卷。全书分五部分:(一)立名标化,引证《华严经》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住处,并引图书介绍此山名五台山和清凉山的原因;(二)封城里数,介绍五台山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0.
清凉     
正1多年前的一次途中。六月天。一个人跋涉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阵阵热气,从脚底袭涌全身,喉咙干渴难耐,意识几近混沌。转过一处路口,瞥见树竹掩映下,一幢民居,赫然而立。叩开半掩的木门,一对慈眉善目的老夫妇,为我笑盈盈地端出半碗采自井里的泉水。接过,一饮而尽,刹那间,一股清凉,直抵内心。抵达内心的清凉,是世间至美之物。  相似文献   

11.
书拉蜜 《天风》2009,(11):62-62
“热浪扑面的时节,觅一处清凉之地,泡一杯香茗,打开《天风》,享受那天上来的清风,一定惬意无比。”这是《天风》2009年第8期《编者的话》里一段沁人心脾的话,它很好地诠释了我此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2.
黑白时光     
正秋日的午后,阳光温柔地洒在阳台上,斜倚在木棋盘旁,和藤编的棋篓静谧依偎,手指温柔地抚摸过那些棋子。白棋纯净冰凉,如山间溪流里有水意叮当的石子;黑棋冷峻,如亿万年亘古坚贞的磐石,时光静静地流淌过那些棋子。大部分时候,这些棋子并不是静谧如斯,棋盘上,仍有它们掀起的铁马冰河,暴雨惊雷,嗒  相似文献   

13.
五月,闷热的夏天悄然来临。山外的世界日渐燥热起来,而山中仍独守着一份清凉。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下,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四方来宾,那便是大自然与佛法智慧共同营造的清凉之境。在这里,人们不仅能获得身体的清凉,也能得到心灵上的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富于爱国传统的回族人民以忠勇和热血捍卫了民族尊严和祖国独立,涌现出了左宝贵、马本斋等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生活在抗战大后方的甘肃临潭西道堂教民也积极参与抗日民族救亡运动,以实际行动注解了"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这一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座落在兰州市内黄河北岸的金城关水上清真寺,现有教长一人,阿訇二人,寺管会成员十一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各一人;满拉二十二人,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高中生一人,余为初中生,来自我省兰州、榆中、红古、康乐、东乡、临潭等地。本坊共有一百九十多户。四百多人。该寺办得好,是因为从开学阿訇、满拉到一般群众都能正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爱国守法,团结友爱。寺院管理得井井有条,维护了广大穆斯林的利益。并且在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有自己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中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史诗。长征期间,红军曾两次经过甘南境内,途径迭部、临潭、卓尼、玛曲等地区,举行了俄界会议、攻破天险腊子口、建立临潭新城苏维埃政权等重大活动。从此,红色革命的种子撒向甘南各族群众的心中,出现了各族群众和各宗教团体喜迎红军、为中国革命贡献力量的感人场面。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在困难时期帮助红军的事迹永远成为留存在西凤山下…  相似文献   

17.
一位青年哈吉的光和热丁志胜,马龙甘肃临潭的丁目迪哈吉是当地一位知名人物。他为发展本地民族经济、振兴民族教育,用自己一颗赤诚之心奉献了一位青年哈吉的光和热。35岁的丁目迪哈吉,从小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父亲丁世明先生于五十年代出国侨居在沙特阿拉...  相似文献   

18.
在寒冷的季节里,雪白的病房格外透着一份清凉,而对于身患癌症的病人来讲,比这些更清冷的是内心的绝望,此时,一个才15岁的女孩儿不安地躺在病床上,满眼期待地注视着站在身边的这位75岁的老医生,因为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带给她希望的人了。  相似文献   

19.
晚上10点,隔壁又传来了父亲的敲墙声,错落有致的敲击声在静谧的夜里显得格外动听。墙的另一边,儿子听着这熟悉的声音,脸上出现了一抹会心的微笑。一旁的儿媳妇不乐意地说:"又傻笑了,在我跟儿子面前,从来没见你这么高兴过。"  相似文献   

20.
从《清凉传》的相关内容,不难看出佛教生态环保关注精神清净的特质。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被纳入佛教的世界图景,因而具有了佛国净土的特征。佛教对五台山的神圣化,对于促进人们形成尊重自然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与五台山生态环境的神圣化相应,《清凉传》关于佛教信众的修行生活,也相对突出了修行人对五台山的虔敬,和对节俭简朴生活的崇尚,这些方面均具有生态环保意义;《清凉传》中还记述了众多与爱物护生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诠释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主题,另一方面突出了帮助众生解脱的精神层面,《清凉传》以故事形式阐述相关内容,能更好地让佛教爱物护生观念深入人心。《清凉传》中蕴含的佛教民俗文化内涵,对于塑造民众生态环保观念及行为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