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挺  张小远  王喆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87-1295
在西方国家,自杀“守门人”培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自杀预防策略之一.自杀“守门人”培训的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基础知识、识别自杀征兆、初步评估自杀风险和转介自杀高危个体等4个方面;研究发现自杀“守门人”培训对受训者的知识、态度和干预技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其对自杀率的影响仍需今后的研究详细探讨;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随机对照研究少;2)难以评估培训对自杀率的真实影响;3)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统一的评估工具.未来的研究应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重视自杀“守门人”培训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1978年11月18日“人民圣殿教”914名信徒集体自杀事件发生后,世界的目光开始注意一种特殊的自杀现象——痴迷邪教所导致的自杀。而随着所谓“新千年”的临到,邪教制造和妄图制造信徒自杀事件的报道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信徒自杀,已成为邪教活动的突出特点之一。 这样的自杀,由于往往追求群体共同死亡或公众  相似文献   

3.
自杀是抑郁症最悲惨的后果,据估计美国每年有300000人自杀,其中30000人因此死亡。自杀者亲属和朋友经常的反应是:“他怎么会走上绝路,真是无法想象。”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大约2/3的人都有可观察到的征兆。一、自杀前的先兆你可能不是医生或心理学家,察觉不到自杀的先兆。但如果你认识的人有说过或做出下面的事,赶快送他看病、进行干预,不要延迟。言语:“生活是无意义的。”“我没有希望了。”“如果我不在人世了,情况可能还会好些。”“你会…  相似文献   

4.
自杀问题是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精神卫生症候之一,从关怀哲学的视角探究自杀防控理念的历史源流、现实境遇、临床困境与价值诉求,经由医患关怀的和谐转化,医务人员可以在防控自杀病人的进程中达到“关怀”与“防控”的知行统一,一方面为自杀病人提供文化关怀的防控脉相,另一方面为医护人员在自杀防控的实践运用层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7,(11):62-62
每年的9月10日是国际自杀防治协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推进的“世界自杀防治日”。今年自杀防治日的主题是”关键一刻.扭转一生”.强调即使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鼓励.只要我们愿意多付出一点关心和爱,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避免自杀憾事发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天风》2001,(4)
最近,台湾媒体连续报道多起自杀事件,引起岛内外广泛关注。伊甸基金会等为此发起“珍惜生命,向自杀说不”行动。著名牧师周联华劝勉有自杀倾向的人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同时也呼吁人们发扬爱心,适时给予关爱和援手,以降低自杀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自杀的,为高自杀率国家。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高层精神卫生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调查结果:中国的自杀率为10万人中的22.2人。也就是说,早在10年前,我国就已经迈入高自杀率国家的行列。另据我国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近几年来每年至少有28万人死于自杀,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本文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该特别关注这一社会问题,目前还应该特别关注自杀未遂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自杀未遂10倍于自杀,也是由于它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其中还包括争议颇多的“自杀秀”现象。学术界、管理层对此都不应该持回避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古今中外各种形态的社会中都可能出现。但是,自杀在现代社会中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自杀人数的增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般来说,“自杀是弱者的表现”,但青少年自杀者并非都属这种情况,他们中不乏日后可望成为天才者。 德国社会学家赫塞指出:青春期自杀者中间不乏艰苦卓绝、孜孜  相似文献   

9.
80年代,香港著名影星翁美玲殉情自杀在中国大陆引起极大轰动;90年代,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突然自杀身亡,也使国人一片震惊。于是,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下了个结论:“女人特别喜欢自杀,不是上吊,就是服毒。”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很符合事实,但实际情况则相反,有人对自杀作过统计,结果发现,男性自杀成功率明显高于女性。企图自杀的女性是男性的4倍,但真正自杀成功的女性并不多,女性自杀一般采用温和的方式,如用药、用煤气,而不是用枪、用炸药,所以成功率较低。而男性自杀往往采取暴烈的方式。男性自杀成功的人数约是女性人数的3倍。有人做过统计,在企图  相似文献   

10.
全国第一个防治自杀的民间组织最近在广州成立,该组织拥有专线联系电话,并且24小时派人值班,此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个组织称为“广州培爱防治自杀中心”,旨在通过电话,访  相似文献   

11.
“真正严重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已故的阿伯特·加缪(Albert Camus)正是用这句话开始他的论文《西西菲斯的神话》。他写这篇文章是反驳自杀的,而自杀被人认为是超脱近代文人一般地所谓荒诞宇宙(absurd universe)的一条可能的途  相似文献   

12.
自杀是抑郁症最悲惨的后果。据估计美国每年有300000人自杀,其中30000人因此死亡。自杀者亲属和朋友经常的反应是:“他怎么会走上绝路,真是无法想象。”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大约2/3的人都有可观察到的征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自然灾害事件下受创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态度的影响,采用创伤后症状反应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杀态度问卷对“桑美”台风重灾区的65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1)学生的创伤后症状反应与自杀态度有着显著的相关;(2)特质应对方式对创伤后症状反应与自杀态度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果支持了应对的关联模式,应对具有情境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无精神疾患员工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研究范式从病理取向转向积极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还有望开发出一套“社会-组织情境→动机→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引导企业与政府反思其现有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审视其管理哲学并改善其管理行为,针对尚无自杀意念或意念处于萌芽期的员工,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员工自杀的一级防控体系和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员工与企业、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25年里,世界上几乎每个经济发达国家的自杀案例都在大量增加。美国卫希理学院及麦格林医院的有关专家曾经研究指出:女性意念自杀和自杀未遂的多,但真正自杀的不如男性多。主要原因是女性心肠软弱,不愿意以自己的“死亡”去令自己的亲人痛苦,而且女性较易建立多元化人际关系,遇困难比男性更易获得援助或阻止,不易自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明令取缔“法轮功”邪教,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在反对“法轮功”邪教的斗争中,我们道教界坚决拥护政府依法对“法轮功”邪教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并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和罪恶行径,以多种形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揭批。“法轮功”邪教煽动其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自焚,这充分暴露了其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本质。纵观当今世界,我们不难发现,自杀、自焚是邪教“邪”到极致时经常采取的一种疯狂、恐怖的行为。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邪教与宗教的一个本质上的区别。一切宗教都是反对自杀的。我们道教更是以“仙道贵…  相似文献   

17.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8.
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自杀行为自古就有,但现代社会自杀率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有增无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者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挫折,从而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陷人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或心理异常而产生自毁行为。可见,自杀与挫折有密切关系,自杀已成为心理卫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自杀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自杀,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出现的时间、原因以及未实施自杀的原因、当时的精神状态。方法:通过问卷测查和访谈的方法对115名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0.5%,大学之前就曾出现过自杀意念的学生占61.73%,大学以后仍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26.09%,12.17%的学生曾有自杀计划,考虑到父母或亲人是未实施自杀的重要原因,21.74%的学生呈现出焦虑或抑郁状态。结论:大多数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在中学时即出现;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是高中时出现自杀意念的重要原因,父母在学生自杀问题上扮演复杂角色;自杀意念会伴随一定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20.
自杀在道德上是否可以被允许,首先需要对自杀进行界定。满足三个条件才算自杀,其中最难判断的是求死意愿。它又包括三个条件:其一,意愿是自己发动的;其二,行为者的死亡跟最终目的有因果关系;其三,他相信自己的死对最终目的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接着需要探讨自杀不能被允许的理由。先反驳自杀最有力的辩护——生命自主权,然后通过普遍化检验正面论证自杀是不被允许的,随后回应一种可能的质疑:既然自杀不被允许,为何对以利他为动机的自杀大加褒扬。最后,我们承认上述结论存在例外,通过三个条件划定了例外情形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