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正义:当代伦理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对正义的追求经历了一个由个人正义到社会正义、由政治正义到经济正义的过程。随着经济关系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单向度价值取向的危害日益严重,社会不公正现象在经济领域中日益凸现,经济正义已成为当代社会正义理论中最重要、最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论切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之维,书写"做中国伦理学"的价值方案,是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思路。这一思路立足人类文明步入"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语境,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内在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当下中国的价值语境、价值意蕴、价值使命、价值实现等多重维度入手,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科本色,致力于实现"美好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正义概念一直是政治理论家最为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自柏拉图起就是如此.在当代,正义理论依然是当代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主流话语,具有极强的学术号召力.其鲜明例证便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政治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空前繁荣.但在西方的一些学者眼里,"柏拉图的正义概念是令人关注的,但基本上是错误的,罗尔斯的正义概念让人着迷并令人钦佩,但它不合时宜而且抽象深奥,只有卡尔·马克思才是最易于理解的理论家,他追求概念的清晰明了"(《马克思与正义理论》,第326页).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所具有的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魅力,中国学者在进行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时,更是不能不到马克思那里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6.
尹君伟中博士和我同学于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我们曾共同度过了三年愉快的时光。久未联系的他,近日送我一本新书,书的名称叫《警察伦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未引起多大兴趣,因为我曾经也浏览过几本关于警察伦理的书,感觉无非就是把伦理学的一般理论直接“运用”到警察领域而已,只要对一般伦理学理论有基本了解的人,并不需要去仔细看这样的书,就知道作者要说些什么,因此给人了无新意之感。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它必须面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告诉人们应如何去行动.就此而言,真正的伦理学研究必然是"应用的",不会是纯粹知性的探究,否则就会丧失其实践哲学的品格.故而,可以说,伦理学必然是应用伦理学.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专门提出"应用伦理学"这一概念呢?这是否是个多余的概念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澄清究竟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一般而言,伦理学被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分支,即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以及应用伦理学.简单说来,规范伦理学被看作是旨在提出一些理论以解答什么是正当的行动这一问题,并为该理论提供有说服力的辩护.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的关系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补充"和"相互包含"三种样态。其中,"相互排斥"说与"相互补充"说都没能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留下余地,而"相互包含"说实质上又是伦理学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今之世,不论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回应自由主义的挑战,还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伦理支持,都有必要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包含伦理学,始终把唯物史观与辩证法作为最根本方法论遵循的基础上,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抑或伦理化,同时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理路径。聚焦、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应重新思考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价值,从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社会治理中基于道德、伦理价值的守护和引领之效。  相似文献   

9.
分裂与联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规范层面的基本议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所讨论的社会分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裂,而是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所产生的阶级的分裂。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民社会使得分裂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进一步加剧了个体的隔阂和竞争,造成群体的对抗与排斥。这种严重的分裂源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异性与排他性以及生产力的有限性。作为一种社会联合的形式,政治国家并不是超出社会分裂之外的整合性力量,不能充当弥合分裂的解决办法。自由人的联合体虽然构成马克思主义所承认的社会联合的最高形式或最佳方案,被认为可以充分实现个体自由与群体的共同体性质,但在现实境遇中,倡导工人“团结”或工人阶级共同体,则是无产阶级具体实践的一种有效的联合形式。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正义既是行政伦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公共行政实践的核心价值要求,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尽管一些学者对这一问提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对行政正义或行政公正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弥补的地方.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冬艳教授所著<公共行政正义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从义务论、目的论和德性论三个维度对"公共行政正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伦理学解读,有力地推进了公共行政正义研究,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现意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11.
Marx and Justice     
Marx's thought about justice is essentialist and dialectical. It has been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immoralism. It is rather a synthesis of the traditional natural law, based on the Aristotelian concept of nature as the potential for perfection or ideal fulfilment,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Hobbesian reductionist concept of nature as atomistic and mechanical; of the tradition of dialectics in its German idealist form; and of Feuerbach's humanism. Marx's explicitly realist idea of science reveals 'veiled wage-slavery'. Concentration on the market exchange, to the exclusion of the subsequent exploitative use of labour power, deceives exclusively analytic observers into the belief that there is some justice in capitalism. Marx characterized the proletariat as the 'universal class', capable of bringing about the fulfilment of the human essence in a family-style mode of production , because it is the victim of total injustice . However, he criticized workers for not rising above such bourgeois selfishness as demanding 'a fair wage', which is not even a coherent concept. Capitalism is not only a moral injustice, but an ontological injustice, a violation of the worker's humanity. It is coercion into alienation, fetishism and idolatry.  相似文献   

12.
13.
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马克思思想具有希腊的维度,古希腊伦理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目的论和正义这三个要素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在作者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本质主义和目的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则深受伊壁鸠鲁的影响,即将一种历史的维度引入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正义问题上采取了"有限相对主义"的立场,即认为资本主义就其本身来看是正义的,但是从社会主义的立场来,这种正义又是有限的和不足的.正因为历史地看待正义问题,所以马克思又用道德的语言来谴责资本主义.作者认为,这种"有限相对主义"和用道德的语言抨击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并不像某些学者认为的是一种矛盾,而是马克思处理问题的一种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中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平等权利",其结果是造成分配的不正义.正义的分配应该超越"平等权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分配原则与价值目标,使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15.
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问题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德与胡萨米关于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之争是一场富有启发性的论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场论争做了简要的述评:(1)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基于某种正义观?(2)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不正义的?(3)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共产主义是否是一个正义社会?  相似文献   

16.
伍德重申他先前论文的观点--"对马克思来说,经济交易或社会制度中的正义与否依赖于其与既定的生产方式的关系",认为胡萨米将"正义不仅受生产方式所决定且受阶级立场所决定"的观点归于马克思是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思是从一种资本主义之后的正义标准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对马克思文本的误读.在他看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对社会生产分析的总体批判,其批判是基于自由、共同体和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善的批判,而不是基于权利或正义的道德的善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罗尔斯似乎有着十分不同的正义观。马克思主张,正义概念的功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以主导生产模式所要求的操行,作为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律令。罗尔斯则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它的法则可能被所有这样的人所认可:他们公正、合理地商讨的问题,是如何公平划分彼此之间在社会合作中的负担和利益。尽管体现在马克思和罗尔斯立场之间的种种重要不同仍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两种正义观上显然不同的立场,是能够调和的。尽管受到黑格尔和康德的不同影响,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还是能显示出一致之处。在提出明确的正义政治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以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体制中能够实行的。这导致他的“康德式构成主义”,向黑格尔的观点靠近,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奠定了他对普遍的、社会先验的正义原则的拒斥。笔者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两人所追问的,都可以被看作是何种社会制度能够实现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不过,其间仍有两点重要不同。首先,马克思憧憬的,似乎是一种超越休谟和罗尔斯所谓“正义环境”的社会,而对罗尔斯(2001,P177)来说,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则是乌托邦。其次,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基础的市场关系应该被超越,因为这些市场关系天然地包含着生产者与生产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虽然在超越正义环境的社会里,市场的消亡也许可能,罗尔斯却宣称,在要求必须公正解决竞争的任何社会里,市场消亡均不可能。笔者认为,如果将马克思对市场的拒绝,看作是从根本上拒绝“商品拜物教”,那么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就能调和。笔者的结论是,除了马克思关于未来无阶级社会概念中含有理想成分外,在资本主义及市场的正义观上,马克思和罗尔斯的立场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18.
Marx and Russia     
I present the scope and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interest in Russiaand review its evolution. Initially, Marx'sattitudes were marked by russophobia,pronounced anti-panslavism, assessments ofRussia as an outpost of European reaction andcounterrevolution, and even as the head of aconspiracy to block the world revolution. Withtime, however, Marx came to consider Russia as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outbreak of theRevolution was most likely. In his research forsucessive volumes of Capital, he readRussian theoretical works by, among others, V.Bervi-Flerovskij and A. Koshelev. Marx'sattitudes to the anticipated peasant revolutionin Russia remained ambivalent; to a certaindegree he feared its occurrence suspecting thatit could take on an `asiatic' hue.  相似文献   

19.
The discussion of the adequacy of Karl Marx's definition of exploitation has 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a prior question: what is a definition? Once we understand Marx as offering a “reference-fixing definition in a model” we will realise that it is resistant to certain objections. A more general analysis of exploitation is offered here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Marx's own definition is a particular instance of the general analysis which makes a number of controversial moral assumptions.  相似文献   

20.
R. Leuze, Kaiser Verlag, Theologie und religionsgeschichte: Der Weg Otto Pfleiderers, München, 1980, pp.448. N.p.

P. J. Nel, The structure and ethos of the Wisdom admonitions in Proverbs: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58). W.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1982. p. xii + 142. DM.74.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