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二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我认为这两种意见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什么意义上它们才是正确的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呢? 我们知道,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都有自身的本质规定和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论是同一性还是斗争性,都可以从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形式的统一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我国哲学界解释很不一致,大体可归纳为三种意见:其一是矛盾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属于一个统一体,又因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其二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等。其三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点。这三种解释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同一性与统一性混同起来,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辩证法的“同一”与“统一”,或“同一性”与“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3.
转化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按照过去流行的讲法,它隶属于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哲学研究》1983年第4期发表了荣开明、赖传祥两位同志写的《转化是相对独立的总体范畴》(以下简称荣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转化过程本身不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但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同时,文章把辩证法的所有范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认为矛盾转化与联系、发展是处于第一层  相似文献   

4.
转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辩证法范畴?它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何等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苏联和我国的一些哲学著作,多把转化包含在同一性之中,不承认转化范畴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对转化范畴本身的问题,诸如转化的内容、实质、形式、地位和作用等等的研  相似文献   

5.
同一性是解决技术人工物实在性的新路径。同一性是个体与类的实在性基础。存在的各类事物有层级的区分,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相对同一的关系。同一性是一种关系,且具有相对性。个体与个体所属的类之间存在一种同一关系。技术人工物的个体与类是相对同一的两类实体。同一性的传递性使实在性成为可能。技术人工物是人的意向性的产物,通过制作实践过程转化为物质实体。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隐退在要素、结构与功能之中,并主要通过功能直接显示出来。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是核心要素、核心结构与专有功能相互统一构成的实在。如果技术人工物的核心要素、核心结构或专有功能等发生改变,那么,技术人工物的同一性就从传递性转变为非传递性,实在性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美国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同一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的核心问题。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本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学海》2022,(1)
"非同一性问题"是代际正义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非同一性问题主要关注那些决定未来人存在的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该理论认为那些存在依赖于看似有害行为的人,并不能认为其自身受到了这种行为的伤害。该观点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悖。帕菲特和雷曼分别为非同一性问题提供了后果主义和契约主义的解决方式,这两种解决方式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难题。义务论有可能成为一种解决非同一性问题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8.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关系,这是矛盾学说中比较重要而又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大体上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其一,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二,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其三,认为同一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着一种论点: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果真是寓者和寓所的关系吗?矛盾的斗争性果真是比同一性更为深刻的范畴吗?  相似文献   

10.
关于矛盾同一性问题,主要的是弄清同一性的本质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前些时候关于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对此却很少涉及,有的文章甚至把同一性的本质和它的具体形式不加区别,以至把同一性的某种表现形式视为同一性的含义,从而模糊了同一性的本质与形式的界限。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同一性的本质是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就不能不简要地追朔一下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新进展刘助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随之突出出来,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不同领域共同的研究热门。现将研讨中的主要观点作一介绍。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和性质第一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又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两者是既统一又相对立的关系。①第二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征服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逐渐人化。二是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制约。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②第三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目前,更主要的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产。③第四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这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具体包括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系统关系、演化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互相依赖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人和自然部处在演化之中。人既是自然的征服者,又是自然锁链中的一环。④第五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协调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2.
全国辩证法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五日到十五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全国总工会干校、《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的。会议对矛盾、矛盾的结构及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是否包括转化、矛盾的精髓、辩证  相似文献   

13.
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长期斗争的一个根本问题。“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竭力鼓吹“斗争哲学”,把这一问题歪曲、篡改得不成样子。为了彻底批判“四人帮”的谬论,拨乱反正,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一、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都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这两种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同一性是包含着对立面的差别和斗争的同一性,斗争性是在对立面同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通过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等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的区别,在同一性问题上与形而上学的界线是划得比较清楚了。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在,根据我学习的体会,也来对同一性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我认为,对“同一性”这一概念,除了应区别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之外,还应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者在不同场合运用的相对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和相对于差别性的同一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了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同一性,或许能更好地说明过去所争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师 《世界哲学》2017,(3):88-94
C.万斯认为,本质主义者对于事件的任何同一性界定,都可以借助"回收问题"加以诘难。这种诘难可以视作更普遍意义上的"复制论证"的一个子类。但我们至少有两种方式维系事件模态刚性的直觉:其一,我们可以在模态语境下将事件解释为构成事件的对象的图式,从而将事件的模态同一性问题转换为对象(事物)的模态同一性问题;其二,我们可以接受回收论证的结论,认为事件的同一性能够在可能世界间出现分岔,从而容许谈论事件在可能世界间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一、关鍵在哪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問題,是目前哲学界正在討論的关于对立统一規律几个問題的中心。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同,对其他問題的回答也不一样。許多分歧意見,归根到底是由于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問題的看法不同。薛靖同志認为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是对立統一的关系,但却由此作出了“斗爭性也是相对的”等等錯誤論断。有的同志批評薛靖同志的錯誤意见,但又走到另一极端,根本否認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是对立統一关系。那末,問題的关键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17.
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由关注同一性状态转向关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风格是指个体在建立与维持同一性时表现出的社会认知策略方面的偏好,包括信息风格、规范风格和扩散/逃避风格。研究者围绕同一性风格与社会认知加工策略、人格、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方面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方法和被试样本应该更加多样化,跨文化比较研究及干预性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上展开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是一次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而且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争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不同意世诚同志的意见;我基本上同意郭月争(郭的文章有不确切之处)和王若水同志的意见。现在,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再作一些说明。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希望在讨论中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9.
马西亚的同一性状态学说以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基础,根据个体在青年期对有关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探索和投入的程度,用实征的方法对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同一性闭合、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形成和同一性散乱。  相似文献   

20.
我国哲学教科书一般认为,实践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近年来,一些同志对实践形式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以实践是否具有开拓性而作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把实践划分为创造性实践和重复性实践,这两种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普遍发展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