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稚     
吸铁石可以吸蚊子吗? 夏天的夜晚,蚊子是最令人讨厌的。看着雪白的墙上息着的蚊子,萌萌突发奇想:“妈妈,吸铁石可以用来吸蚊子吗?” 年轻的妈妈先是一愣,接着便笑了起来。柔声地说:“妈妈给你找一块吸铁石来,你自己用它去吸  相似文献   

2.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曾举了某逻辑教科书上的两个把比喻当作一类比推理的例子(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师生、青老年、前后人的关系;用“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比“反动派不打就不倒”),借以说明比喻是不能作类比推理的。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这两个比喻能否作类比推理,固然值得研究,但笼统地认为比喻一定不能是类比推理,我却以为未必妥当。  相似文献   

3.
浑沌──意义与特征苏恩泽浑地是复杂系统学及非线性力学、非线性科学的理论热卢、之一。浑沈是个大宝库,对事物与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崭新信息。浑洗的主要特征有:(1)确定的规则的力引起随机的不确定运动,这种随机性,即内随机性,又称动力随机性。牛顿以来的确定论框架非常牢固,概率统计方法虽然有所突破,但仍是靠“大数定律”起作用,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色彩;可是,内随机性就不同了,它说明随机性是系统运动内在的客观存在(有动力的存在)。这样,任意性也并非实验的“缺陷”,而是深深扎根于完全确定论的低维体系动力学之中的必然性的反映。(2)初值敏感性,又称初值放大作用,或局部不稳定性。(3)奇异吸引子。系统动力方程的解,就应是系统进化的路,原则上都可以用图来表示,一般相图上的轨迹就是系统各变量的时间进化。一般认为,不动.支,极限环和环面为三种通常见到的“平庸吸引子”,而“奇异吸引子”则是与它们不同的,带着许多奇异特征的“浑泡吸引子”。奇异吸引子的出现可以用“吸引”和“排斥”的统一来说明。一方面,系统耗散运动的轨道最终要被吸引到相空间的有限区域,即吸引子上;另一方面,运动轨道从局部看来又是不稳定的,要沿某些方向指数分离。(作者  相似文献   

4.
肖荣光 《天风》1997,(9):12-14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每日撕去  相似文献   

6.
何为民   《心理科学进展》1988,6(2):59-65
《心理学动态》1987年第4期,发表了武伯欣同志对罗大华等编著的《犯罪心理学》一书的不同看法(以下简称“武文”)。主要是认为该书所使用的概念缺乏科学性,存在着“堆砌概念、概念不明确和主观臆造或随意使用概念等缺陷”,并且引用潘菽教授为该书作序指出的三点不足佐证。我作为该书作者和统稿人之一,觉得有必要借贵刊几页篇幅与武伯欣同志商榷。“武文”涉及的问题很多,限于篇幅,着重谈对本书的总体估价和“犯罪心理结构”的科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一、二年,哲学界对认识源泉问题的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观各家看法,被用来表述认识源泉的范畴,主要有三个:一是“物质世界”,二是“感觉”,三是“实践”。这三种表述方法,在哲学史上都可以找到根据。我不同意把这三种提法在科学性上等量齐观;我认为,只有第三种即“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才是真正科学的。这只须对哲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作些必要的回顾,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反击     
曾经读过一篇题目为《小花吃苍蝇》的报道,说广西武鸣县大梁村有一棵奇特的树,树上盛开的众多花朵都“吸食”苍蝇,这些苍蝇有的在垂死挣扎,有的已经断气。报道的旁边还配了一幅照片,照片上真的有几只苍蝇被一种不知名的花“吸”着。看过报道后我并不以为然,认为无非是作者为了猎取人们的好奇心而故意制造的假新闻罢了。  相似文献   

9.
“有两个人上圣殿去祈祷,一个法利塞人,另一个是税吏。那个法利塞人立着,心里这样祈祷:天主,我感谢你,因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每周二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献十分之一。那个税吏却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都不敢,只是捶着自己的胸膛说: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我告诉你们,这人下去到他家里,成了正义的,而那个人却不然。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路18:9—14) 这个比喻为大家所知,也很容易了解。比喻的对象当然是法利塞人,但耶稣借题发挥,暗示他的…  相似文献   

10.
谈妮 《天风》2013,(9):17-17
网络上,流传着现代都市人头疼的十件事:最后加上的那一句,最具震撼力:不知道你有没有?嗯,我在上列十项中,起码有五项是符合“有”与“没有”的,但是……却未必感到“头疼”。头疼与否,在于我有多在乎!  相似文献   

11.
看了6月21日《科技日报》“科学探索需不需要‘科学警察’”的讨论,我觉得很有意义。“科学警察”确实是个需要通过讨论加以澄清的概念,不然的话,在同一个名词底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会因这种不同解读而相互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不必要的相互攻讦。如果按照方舟子先生的解释,所谓“科学警察”,只是一种比喻而已,是指一些民间反伪科学组织和有关人士利用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揭露伪科学,让公众了解真相,我觉得这样的“科学警察”就没有什么不好。这跟利用手中权力压制不同意见排斥创新思维是两码事。以方舟子先生本人为例,我是常看他主办的…  相似文献   

12.
“西满,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说……一个债主有两个债户:一个欠五百德纳,另一个欠五十。因为他们都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赦免了他们二人。那么,他们中谁更爱他呢?”西满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 耶稣对他说:“你判断的正对。”(路:七,41-43) 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比喻,它说明天主对我们是何等慈悲、何等慷慨大方。他见我们无法偿还欠债,他不但不追究,而且永远宽恕我们。赦免我们。 但想了解这则比喻的真谛,我们必须先知道耶稣讲这则比喻的前因后果。 依据路加圣史的记载,当时有位名叫西满的法利塞党人,他可能为了好…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有的把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和“具体分析”等同或并列起来,甚至把它说成是实践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把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作为认识的基础,是不符合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过程的。人们要完成一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  相似文献   

14.
聪明的女性能够让男人在一瞬间爱上她,而且爱得很深很久。这不仅仅需要美丽、刺激和性感,更要让男人感觉到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有专家认为,爱情仅仅是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混合体”,其实我们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候虏获任何人的心。研究表明,一个男人只需要仅仅30秒就能坠入爱河,所以了解怎样吸引他们,让初次见面就起决定性的作用是很有价值的。脑子里装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拜访了研究“两性吸引力”方面的专家,来了解让男人需要你的方法。↓从朋友开始假定你以完美的方式遇见了一个人,而且他是朋友的朋友。理论上讲,你很容易就能了解他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派认为对董仲舒的“天”无需敬畏,要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开发自然,造福人类,这是符合无神论科学观的《科学与无神论》今年第二期,发表张明星《敬畏与否之争》一文,文中谈到近一时期,笃信“敬畏大自然”的一派人士和认为“无须敬畏大自然”的一派人士互相争执,言辞很激烈,都有意无意地指责对方是“伪科学”而自己是代表真正的科学,叫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该文作者建议:两派论争前是不是先弄清概念更有意义一些?该文作者将敬畏与否两派的观点概括为:前者是“热爱自然派”;后者是“以人为本派”。我认为两派既然是势不两立,那么主张热…  相似文献   

16.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7.
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的发现,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学术界浓厚的研究兴趣。考古学、古文字学研究者已就陶尊“文字”作出多种考释及相关问题的阐述。但是,我认为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所蕴含的远古文化观念,仍可以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第九章借助比喻寻天国对接触耶稣所讲的比喻的讲授者而言,等待他或她的实在是双重的祝福:一方面,讲授者要论及基督有关天国的教导的核心;另一方面,讲授者要学着像耶稣那样讲论。当年,有那么多人曾心悦诚服地聆听基督的教训;而今,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将耶稣所讲的比喻铭记在心。无论是在教会内,还是在教会外,这些比喻都被认为是《圣经》中最值得称道的部分。有谁不理解"荡子的比喻"或"慈善的撒  相似文献   

19.
我是“函大”的第二期学员,在一堂形式逻辑的面授辅导课中,老师给出了一道题,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什么关系。学员们多数回答是“矛盾关系”,老师也说:“对。”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作为“社会矛盾”这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是反对关系。因为在“社会矛盾”内还存在着“敌人内部的矛盾”。“敌人内部的矛盾”这个概念在外延上既不包含在“人民内部矛盾”里。也不包含在“敌我矛盾”  相似文献   

20.
唐诗有句云:“药灵丸不大,棋妙子无多。”这话固然道出了用药,对奕的哲理,但借得它来比喻简练的精妙之处,也很恰切。提起简练,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这位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一生是站着写作的。海明威之所以要站着写怍,而且用一只脚站着,目的就是为了使文章简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俄国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