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司马穰苴列传》说: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齐威王使大夫追论的古者《司马兵法》出于谁手所述作呢? 我想直截地指出所谓“大夫”实际就是指齐地稷下的学者们。《孟荀列传》说: 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这是称呼稷下学士自淳于髡以下都名叫“列大夫”。《田敬仲完世家》说: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不提宋鈃尹文齐国的稷下先生,最早提名介绍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的稷下先生,除了孟子、荀子,只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驺奭等七人。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名家类有“《尹文子》一卷”,班固注云:“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小说家类有“《宋子》十八篇”,班固注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颜师古注《汉书》,在《尹文子》一条下面介绍说:“刘向云,与宋鈃俱游稷下。”  相似文献   

3.
《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以孟子与淳于髡等同为稷下先生。钱穆先生撰《孟子不列稷下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举出三点理由论证孟子不列稷下。近年来许多人对钱穆先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1982年在淄博市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上,孟子为稷下先生  相似文献   

4.
赵蔚芝先生撰文论定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士淳于髡“不象一个思想家,而是一个文学家”,并且进一步肯定为“战国时代齐国的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见《管子学刊》1988年第三期:《从文学的角度看淳于髡》)。如果确如是,那么不但能为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发覆正名,也为古曲文学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但是,读了赵先生文章之后,却难以苟同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5.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张岱年战国时代,齐国建立了稷下学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又《孟荀列传》说:"自邹衍...  相似文献   

6.
邢文 《周易研究》2022,(3):29-35
在中国古代之数的基本体系中,一、三、五、七之数实为易数的不同表现。《乾凿度》所记一、七、九,可藉谢尔宾斯基三角形观其分形数理,见“混沌”为一,“崩裂”为七、为九的“混沌—崩裂”分形之数。九宫数与“三”“五”关联密切,而“文王演《易》”很可能是潜心推演九宫数及其中数“五”。深究“三”“五”之数理,可以定天下之象、见天下之吉凶。复卦“七日来复”、震卦“七日得”、《庄子》“七日”“七窍”之“七”均与“混沌—崩裂”之数直接相关。震作为“七”的分形之数的集合,兼具“混沌—崩裂”之数理与象义。在东西方哲学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国数理哲学之“历史”,“推动”并“接续—推动”着人类“哲学”与“科学”的“历史”与“自由”。  相似文献   

7.
前319年壬寅周慎靓王二年田齐宣王元年宣王素知田忌奔楚,系受成侯驺忌之诬陷,宣王嗣位后即为田忌昭雪恢复爵位。(《史记·田完世家》系于齐宣王二年)孟轲至齐见宣王,宣王问霸功,孟轲以仁政回答之。宣王以孟轲为客卿。“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相似文献   

8.
对《晏子春秋》的再认识——兼谈古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最早记载该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他在《管晏列传》中云:“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确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史记正义》引《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未著录撰书人姓名。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称“《晏子》八篇”,仍在  相似文献   

9.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10.
全真道是大金定间成阳人王喆(号重阳)所创立的一个道教派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甘水仙源录》云:金大定中,王重阳“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王喆的七位弟子:马钰(丹阳)、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邱处机(长春)、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宁)、孙仙姑(马钰之妻,号清静散人)合称“七真人”,亦即“北七真”。元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大力扶持全真道,邱处机又仿效佛教,建立了全真丛林制度。  相似文献   

11.
1991年7月22日至26日第七届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年会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召开。开幕式上,成中英教授作了“《周易》作为方法论之种种哲学意义”的报告。会议非常重视《周易》哲学的讨论,专门设“《易经》思想讨论组”,集中了中外学者近五十人,就  相似文献   

12.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的发挥和运用。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宋人附会并发挥前人注《易》之图而来。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七、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相似文献   

13.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4.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一词的中文发明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 Ernst Faber)。 1 873年 ,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 ,言美“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1 875年 ,他又著《教化议》一书 ,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 ,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 ,便可见此词已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发明“美学”一词前后、传教士和中国人所编的英汉字典…  相似文献   

15.
庚,十天干之第七位。《尔雅·释天》:“太岁在庚曰‘上章。’”午,十二地支之第七位。《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庚午年,据干支纪年法,逢“午”之年,即谓马年。《诗·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以午对马。《论衡·物势》:“午……其禽,马也。”十二生肖,午以为马,故“午”,即马之代称。  相似文献   

16.
守庚申     
道教方术。指在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上、中、下“三尸”(或称“三彭”、“三虫”)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且称三尸能为万病,并专记人之罪过,每于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罪状,述人过恶”(《云笈七籤》卷八十三)。司命之神将据此减人寿籍。故是日清斋不寝,使其不能上天入地言己之过。三尸及守庚申之说早已见诸道教经籍。《太平经》卷九十二即有“腹中三虫”之说。《抱朴子内篇·微旨》引《易内  相似文献   

17.
《道藏》七部分类法的源流,是道教史研究中一个悬疑已久的问题。几年前,我与李养正先生曾合作小考《玉纬七部经书目》的作者,当时推测《玉纬》的作者是南梁道士孟智周,孟智周之学有所家宗于孟景翼。孟景翼首创七部分类法,但不是《玉纬》的作者。又根据唐初青溪道士孟安排《道教义枢》中论述“三洞义”、“七部义”常据引《玉纬》、《玉纬经》及“孟法师云”,而引述《玉纬》又常谓“《玉纬》引《正一经》”云云,推测《玉纬》的七部法乃据《正一经》,《正一经》的纂集者则是曾造作《正一论》的孟景翼。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些看法。但由于考论《玉纬七部经书目》作者时,忽略了所依据的主要资料《道教义论》别有其资料来源,所以有些问题未能澄清。今按,《道教义枢》是《玄门大义》的  相似文献   

18.
释《周易》之"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易》经文的七个“童”字,没有一个能训为童稚、孩童的。除《旅》卦二“童仆”之“童”是名词,应训为奴外,《蒙》卦卦辞及其六五爻辞的三个“童”字、《观》卦初六爻辞的“童”字、《大(?)》卦六四爻辞的“童”字,都是动词,都当解为“去尽”或“脱”、“脱尽”。  相似文献   

19.
自牧(四)     
汪维藩 《天风》2008,(20):28-29
《启示录》称圣灵为“七灵”,不是说圣灵有七位,乃是说圣灵的作为有七个方面,有如七盏火灯,点燃在宝座之前(启4:5)。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提及耶和华的灵住在基督身上时,也是使他具有七个方面的“灵”,这就是“敬虔的灵(和合译本缺),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