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联邦制—单一制"是旧制度主义政治学贡献给政体理论的一对核心概念。联邦制与联邦主义的研究都是基于现代巨型国家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疆域难题。美国宪法与《联邦党人文集》是联邦政府原则的经典评注,戴雪的《英宪精义》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政治学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虽然他所讨论的联邦制主要是为了帝国与其殖民地的关系。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后是联邦主义研究的两次高潮。尽管旧制度主义学者不乏灼见,但"联邦制—单一制"与其他政体二分法一样,有标签化之嫌。重新回顾经典文献有助于我们突破静态二分法,从政治过程中发展政体理论。  相似文献   

2.
杨光斌 《学海》2007,195(1):67-78
关于中央-地方关系的国家理论的基本趋势是单一制的式微和联邦主义的扩张。但是在我国,在基本制度结构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发生了经济上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政治单一制和经济联邦主义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是维护统一的市场和市场秩序、保持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而问题是中央权威资源的流失、基层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和社会不公正现象。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体制优势和改革体制中的问题进行了政策性讨论。  相似文献   

3.
马雪松  冯源 《学海》2023,(1):61-73
概念建构反映了在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间架设桥梁的学术努力,政治学具有整合“制度”概念多重内涵、实现“制度”概念综合功能的重要潜力。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的影响下进行,缓解一系列重要范畴间的紧张关系。“制度”概念建构得益也受制于其多维特征,主要涉及经验现象层面国家治理制度性要素的稳定性与复杂性,认知范式层面不同研究路径的议题分工与关系调适,以及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文化生产实质。根据知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实效的差异,“制度”概念建构呈现诸多基本面向,包括以相关社会制度概念、国体、政体等形成概念基石,以体制、机制、制度为主干构成规范概念体系,深入发掘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等制度要素不断充实概念内涵,并有望围绕“制度”概念进一步凝练总结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促进制度文明间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4.
尹学朋 《学海》2004,(2):208-208
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文化概念,是由行为主义代表人物阿尔蒙德等人首先提出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政治文化研究兴起既有现实的政治背景又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其一,"二战"前后出现的"极权政体"使得西方政治学家的自由民主理论暂时面临解释上的危机,极权政体存在的合法性和民主政体阐释上的危机,使得政治学家思考不同的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1):12-30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而艰苦奋斗的历史关头。在这个过程中,直面新中国即将诞生需要全面谋划和统筹其开国的大政方针——包括内外政策、国体政体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中共经过二十余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实现"国家统一"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国家结构和国家形式问题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进一步系统和丰富,开始明晰地意识到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模式"有违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开始全面彻底地扬弃客观存在的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导致中华民族离心离德隐患的"民族自决"、"联邦制"的理念和概念,开始逐步奉行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更加符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的理念和概念,并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了这一战略转换,最终将新中国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国家结构、国家形式,正式确定为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中国特色、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单一制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正H.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1991),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1928年至1957年为法国共产党(FCP)成员,有60余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建筑与城市理论著作,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日常生活批判》《资本主义的幸存》《空间的生产》等。列斐伏尔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旧常生舌比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Ⅰ.现代印度人道主义思想的来源: 第一、奥义书的吠檀多主义、《薄伽梵歌》和佛教的实证主义,以及承认现实世界存在的理论的复兴。在这些古典哲学理论中,有几个概念是现代印度人道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a)人的概念。按照吠檀多主义(不二唯心论或绝对唯心论),人的概念是由承认一个精神的“绝对”或一个人格化的神的遍在而构成的。人是重要的,但他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他是神的不可分的一部分,是无限的精神意识的一种体现,或者说,是超验的宇宙真理的一个形式。其次,按《薄伽梵歌》的深有启发意义的理论,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改造;一个人既是他自己的朋友,又是他自己的敌人。佛教的教义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多次提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9.
《学海》2021,(1):119-131
钱端升是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政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学、比较政府领域,对政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他缺乏关注和论述。从宪法下落到行政权或执行权,构成钱端升政治学论述的基本进路。他对当时颇为世界关注的德法两国的执行权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描述,对中国的执行权体制进行了全面的勾画。其间,从行政学或执行权视角审视现代国家建构的政治学大思路显而易见。这是他对所处时代的一个理论响应,也是他的政治学研习氛围的反映。这是一种倒置的政治学思路,造成执行权的升格或僭越,并将政治学更为根本的问题遮蔽起来。这与现代中国对国家强盛的排斥性追求具有密切关系。这一大思路,迄今未改。  相似文献   

10.
曾毅 《学海》2012,(4):108-114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流行的命题,如民主政体与非民主政体的对立、两党制与多党制的不同以及总统制与议会制的差异,都来自旧制度主义的法条主义.行为主义革命下的结构-功能主义路径不但没有真正发挥革命性作用,反而强化了旧制度主义的教条.利普哈特的“行政主导权”概念、尤其是历史制度主义的否决者理论,突破了很多传统命题,让我们重新认识比较政治制度中的基本范畴及其内在的政治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1.
董波 《现代哲学》2017,(3):80-8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结构问题由来已久,争议主要围绕各卷的排序问题、写作时间问题和观点的统一性等方面展开。耶格尔提出的发展论假说认为,论述最佳政体的第七、八卷与第四到第六卷分属亚里士多德思想发展的早期和后期,分别是理念论和经验性方法的代表,因此处于前后矛盾和替代的关系。本文从六个方面讨论了发展论论证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没能认识到《政治学》的实践品格,一个以属人的善、幸福、德性为目标的政治哲学必然走向对最佳政体的追寻。《政治学》全书的确体现了一贯的意图和有组织的结构,并通过第七、八卷关于最佳政体的讨论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2.
包括托马斯·霍布斯在内的一些近代政治哲学家,在国际关系理论创立之初就被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家奉为思想先驱。这些思想先驱对政治和权力的理解和界定是现代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学的基石。其中,霍布斯堪称现代政治学的第一奠基人,是他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问题。权力是理解他的政治哲学的出发点,他也堪称第一个系统论证权力概念的政治哲学家。通过讨论霍布斯的权力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霍布斯及其政治哲学。一、权力概念的学术地位与霍布斯的理论贡献最初把“权力”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术概念和理论体系加以探讨的主要是哲…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圣经》的苦修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列民  何光沪 《学海》2005,4(2):67-75
国人都熟知韦伯对新教苦修主义的分析阐述,而这种理论的经典性依据就是基督教《圣经》。《圣经》被认为是上帝默示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各教派苦修主义的根本性依据。从传统的“历史—文法释经法”视角来看,无论是《旧约》的各类书卷,还是《新约》中耶稣和使徒的各种教诲,都有大量涉及或清晰地指向苦修主义的经文。它们包括从完全的禁欲、独身,直至普通的斋戒、圣洁、施舍等十余种形式。《旧约》苦修主义以禁食和圣洁为主,意在使当事人或场所更加洁净,从而获得上帝的恩典或者赦免;《新约》则以基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福音进一步倡导奉献服侍的信仰生活,蕴含着隐修和非隐修的苦修主义思想和制度雏形。《圣经》苦修主义是理解基督宗教的基本纬度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1)
黄兴涛著《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涉及中国现代国家最核心的概念,出版后引起了甚大反响。如果说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理论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自在实体"的古代历史的话,黄兴涛的著作则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自觉实体"的近代历史。本文围绕该书"中华民族"概念,从概念史角度分别考察中华民族概念的标准化、大众化、政治化过程,指出1902年、1912年和1932年是"中华民族"成为自觉实体的现代时刻,而这一现代时刻直到《重塑中华》的出版才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0,(0)
<正>无论人们称历史上的中国为"王朝国家"还是"天下国家",都凸显了它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以至于美国学者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在他的名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直接称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王朝国家或天下国家的基本特征在于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层次性的"天下体系","差序格局"(费孝通语)的宗法社会,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中心主义观。当近代以来"天下体系"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的《中国经典》是19世纪欧洲汉学的巅峰之作,向来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译本,鲜少受到质疑。本文以理氏1861年的《中庸》译本为例,揭示理氏译本所代表的传教士东方主义。分析显示,理氏翻译《中庸》,并非要向西方传播儒家之道,而是要将这一中国圣书去经典化。理氏在一些核心概念的翻译上坚持本质主义的解读立场,全面颠覆子思的形上学建构,为《中庸》制造出十分负面的形象。他的翻译,是基于基督教信仰对儒家经典与文化的审判。  相似文献   

17.
研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后期,通过学习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马克思重塑了时间概念,并由此产生用黑格尔概念体系重构伊壁鸠鲁原子论的设想。其《博士论文》便实现了这一设想:通过运用黑格尔实体—偶性论重构伊壁鸠鲁"时间是偶性的偶性"命题,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时间—实体理论:时间是实体的偶性之偶性,而偶性之偶性本身也是实体。马克思将这一理论命名为"异化"论,并指出人与其感官对象的"分裂"结构即影象—感官论是"异化"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荀子"隆礼",但又"重法"。他往往将礼法并提,说:"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下引《荀子》只注篇名)"刑"也就是"法"1。他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就在于礼义和法制,"礼"和"法"是治国的最高原则。又说:"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至",极,使……成为最高。"至法",使法制高于一切。这是说推崇礼义,使法制高于一切,那么国家就会正常,就会太平。在"礼"与"法"的关系上,我们知道,"隆礼"是荀子思想的核心,礼治主义是荀子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9.
正义概念一直是政治理论家最为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自柏拉图起就是如此.在当代,正义理论依然是当代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主流话语,具有极强的学术号召力.其鲜明例证便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政治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空前繁荣.但在西方的一些学者眼里,"柏拉图的正义概念是令人关注的,但基本上是错误的,罗尔斯的正义概念让人着迷并令人钦佩,但它不合时宜而且抽象深奥,只有卡尔·马克思才是最易于理解的理论家,他追求概念的清晰明了"(《马克思与正义理论》,第326页).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所具有的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魅力,中国学者在进行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时,更是不能不到马克思那里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20.
林国华 《现代哲学》2008,(2):96-102
政体分类理论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但是对它的讨论并不限于政治哲学家,古代诗人和史家也都把它当作自己的问题."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经典史撰第三卷第79-83节记述了一场著名的对话,其主题就是比较三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优劣.这段辩论被后世学界一直当作政体分类理论最早的"客观研究".本文通过精读这段历史文本,指出希罗多德的研究也许并非客观,而且也不必客观,因为他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教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