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中西方人生哲学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人生哲学的本位问题,涉及人生哲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的问题。人生哲学以什么为本位,展现着该人生哲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以知识为本位是西方人生哲学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重视知识在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2.认定智慧是一种主要的美德;3.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人生目的。以道德为本位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特征。这种人生哲学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人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要审慎地选择道德理想,不断提高生命意义,以达至善的目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人生哲学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诱发了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的精神危机。而以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则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修养、崇尚道德的传统并由此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但同时也遏制了科学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因此,中西人生哲学应该并且能够相互补充。(日摘自《复旦学报》1992年第5期)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  相似文献   

2.
德国著名思想家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早在一个世纪之前,便深感其所处时代基督教信仰的崩溃和物质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生活意义的丧失,他深刻批判了各种新旧人生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提出了构建新人生哲学的任务,而其所谓新人生哲学即“精神生活哲学”,其中“精神生活”是最核心的范畴,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拟就奥伊肯的新人生哲学观作一简要述评。一、新旧人生哲学体系的局限与内在矛盾奥伊肯以非常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其所处时代人生哲学的局限与内在矛盾。他将已有的人生哲学归纳总…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指导下,张岱年20世纪20-40年代创立了第一个系统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体系,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中国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加强张岱年人生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壮丽图景,也有助于我们完整理解张岱年哲学体系的真实内涵,实事求是地评估张岱年对建立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贡献,并为当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人生哲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象先秦时期儒家的孔孟致力于人生哲学的探讨一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老子》(本文采老子为战国时人说)也曾对人生哲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建构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其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思想理论中以人生哲学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人本的、道德形上学的哲学进路的一个思想流派。相对而言,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新儒家学者们更为重视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意向、思维方式等问题,他们建构的人生哲学更具有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研究现代新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把握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斯多亚派人生哲学比较章海山庄子与斯多亚派创始人芝诺(Zenoofcitium)几乎为同时代人,他们虽然远隔数万里,却都构建了一个“不动心”的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哲学体系,他们共同追求的是摆脱一切物欲,世俗事务,以至自己的身心状态,一种物我两忘...  相似文献   

7.
宋希仁先生所著《不朽的寿律——人生的真善美》一书,不久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是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为指导,积个人多年来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和讲授人生哲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而写成的一部人生哲学专著。全书约二十万字,分为三部分凡九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人生哲学是其思辨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通过对康德人生哲学的系统考察 ,认为康德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是纯粹理性及其设定的双重自我 ;康德的实践理性在其人生哲学的研究中必然处于优先的位置 ;康德人生哲学最后必然在实践理性的至高境界——“至善”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于1988年6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爱智山庄召开了第9次夏季学术讨论会,主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与会专家学者30余人,就中国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的地位、内容、特点和演化以及如何建构新时代的人生哲学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0.
《儒道人生哲学》是邵汉明研究员在早年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增扩、改写而成的,初版于1992年,2011年由长春出版社修订再版。《儒道人生哲学》主要对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五家的人生哲学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其深微的含义,并指出偏失之处。张岱年先生评价该书"可谓窥见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于今年6月27日至6月30日,在北京昌平爱智山庄举办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第九次夏季学术讨论会,专门讨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人生哲学问题。与会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气氛之活跃,是以往几届所未曾有过的。现将讨论的部分问题整理如下: 一.中国历史上人生哲学的类型、特点 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上的人生哲学归纳为七大类型:①儒家的事业理想型。其特点是认为人生的乐趣在于事业与道德上求得满足。《左传》中所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典型的事业理想型的人生目标。②道家的精神自得型。这一类型是把个人的内心的平静视为幸福,  相似文献   

14.
方孝孺的人生哲学依据天人合一的天命观,基于对天命的自在必然性与主体顺应天命的自为应然性的考察,确立了以立德为本的基调。其人生哲学的立德特征重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价值论上通过构建德福等价的幸福论与"立德致福"的报应论消除德福不统一的矛盾;二是在生死观上通过阐发"生有德、死无愧"的死亡观和"立德为要、精神永存"的不朽论化解生死问题。孝孺之说充分展现了美德论伦理学的崇高人格理想,其榜样意义甚大,现实指导意义则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可以说就是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从小的方面说,是个人如何修身做人;从大的方面说,是如何治国平天下;而个人的修身做人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由此,在中国发展了丰富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人生哲学虽然产生、发展于古代,曾经是主要为封建制度服务的思想,其中却也不乏深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用;不仅为现代社会所用,而且为现代社会所必需。毛泽东曾经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传统人生哲学给以总结,继承其中的优秀遗产,是这一总任务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韩振峰同志编著的《人生哲学新编》一书.全书二十余万字,被誉为“新时期有价值的一部人生哲学教科书.”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论述了人生本质、人生主体、人生客体、人生需要、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等一系列人生领域的根本问题,对中外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生观理论也进行了科学评述.  相似文献   

17.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人学的构成具有特殊性 ,它是一种将儒家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内涵融会在一起的理论言述。伦理政治是儒家言述人生的背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儒家人生哲学体现出对于人的纯粹伦理化定位特质 ,因此强调人的唯义是举之作为人的尊严所在。同时 ,儒家对于做人的条件性来得不如无条件性重视 ,故对于直通崇高的人生境界加以伸张。进而 ,儒家对于人生中为善去恶的重要性 ,甚至恶的排除予善的支持的重要性 ,给予了人生归宿的意义。三方面结合 ,构成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有两部分 :第一 ,政治人生 :“政事精绝 ,宦业过人” ;第二 ,人生态度 :“孔颜之乐”与“吟风弄月”。周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是周子把政治建于其人生理念的基础之上 ,视其为人生延伸的一个领域 ,从而保持了在政坛险恶与污浊包围中的清白和高尚 ,成为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从政的典范。二是周敦颐揭示出 ,在人生过程中 ,保持一个快乐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种“乐”决非源于现实之物质性功利 ,而只能来自于人们心灵对仁义道德获取后产生的愉悦。  相似文献   

19.
洪云  吴沙 《心理学探新》2011,31(5):397-402
在中国思想史上,不乏关于生涯和生涯发展的论述。本文以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人生哲学和伦理学为核心,详细阐述了儒家学说的生涯意义、生涯探索、生涯发展能力、生涯发展阶段与任务以及生涯规划历程,并指出了生涯观儒家文化本位思想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玲 《美与时代》2014,(3):10-11
自老子创立道家以来,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影响中华文化千年之久,有关“道”的人生哲学也深刻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道家智慧蕴含着大量对人生的洞察与探讨,即使放在现今社会来看,也有相当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