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缅甸自独立以来,族际冲突一直困扰着其民族国家的整合和建构,而宗教则是重要的成因之一。缅甸族际冲突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宗教冲突常常成为民族纷争的导火索,同时也是族际冲突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宗教在缅甸族际冲突中的作用和影响机制来探析冲突背后的深层动因,认为宗教因素只是区分族群身份认同及族群动员的工具,缅甸族际冲突的根本动因是宗教群体的利益选择以及来自其它宗教族群的安全困境。未来缅甸族际冲突的解决有赖于宗教与政治的平衡发展、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以及族际利益的均衡分配。  相似文献   

2.
"三官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灵,本文通过对其职司和封号进行分析,剖解其宗教象征意义。在辨析"三官大帝"所包含的宗教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以微观考察的方式理解宏观意义上的道教历史,从而揭示道教发展过程中普遍的宗教现象与特殊的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13日-23日,卓新平所长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学术考察团"一行6人,应"东南亚空中大道联谊会"的邀请,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实地考察华人(华族)及华社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生态,进行华人社会之多元宗教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以期加深对于华人社会的宗教文化形态的"心性之体认"与"同情之理解".  相似文献   

4.
韦兵 《宗教学研究》2005,(4):182-184
宗教研究大致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取径展开.一种是对义理层面的思辨,它注重教理、教义和教派,精致地分析、比较精英人物的理论体系,关注教理教义的纯正性与正确性这样的问题.这种研究预设了一个"全真"的认知彼岸世界,所有研究都是为了证明某一教理教义及其理解是符合还是违离这一认知的彼岸世界,这可以称为神学取径的宗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对具体宗教实践的探究,它注重现实社会中展开的宗教实践的具体过程,分析这一过程中诸种权力的博弈与诉求,神学意义上教理教义的真确性这类问题在被"悬置起来"(bracket it out),而代之以追问宗教实践的现场各种权力与各类资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可以称之为现象学取径(approach of phenomenology)的宗教研究.段玉明教授的新著<相国寺: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①(以下简称<相国寺>)无疑采用了后一种研究取径.  相似文献   

5.
权利与权力及其相互关系,一直被视为法律中的重要现象;以权利制衡权力也被视为现代民主的重要成就。权利与权力的这种关系,又往往被划归到不同的主体,即个体与国家。这些理解,其实是基于以契约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权利与权力的对立,根本上来说是产生自近代以来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马克思在其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借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以及对犹太人问题的探讨,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背景、后果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些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超越了市民社会的原则,超越了原子似的个人,以"社会化的人类"为新的立脚点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权利与权力及其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各国政教关系和宗教事务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教关系的理解有不同层次,广义上的政教 关系应包含三对关系:意识形态层次上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权力主体层次上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事务层次上的宗教社会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而狭义上的政教关系主要指宗教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地属于实践层次上的关系,但在立论上则要同深层次的关系即教会与国家关系相关联。对 一、影响政教关系的主要因素在具体的实践中,政教关系体现为政府同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宗教立法作为政教关系的确定形式曾为而且仍为世界上一些国家所采用。法律确认使双方关系的模…  相似文献   

7.
叶海涛 《学海》2007,3(4):108-112
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化"是指扬弃了人与人之间分裂和对抗现象的人类整体应有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政治权力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其发展演变必然受到"社会化"这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支配与制约.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就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消失,政治权力真正回归人民、回归社会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来与政治权力关系的演进密切相关.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科技革命,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在权力中心转移、政务信息公开、政治参与扩大等方面切实加速了政治权力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8.
福柯提出的"微观权力"思想开辟了一条从权力的视角理解技术本质的新路径。技术是众多"微观权力"的一种。技术的"微观权力"体现在其"居间调节"机制之中,这种机制的伦理意义在于,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可以实现对伦理行为的"激励"以及对非伦理行为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5,(3):144-156
在1984年《光明日报》社举办的优秀理论文章评选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荣膺特别奖,但获奖名单的公布及奖金的颁发与分发,引来了一场多年未见平息的著作权之争。按照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可以把撰写《实》文原稿的胡福明看作民间社会"学术话语"的供给者,而把参与修改《实》文的吴江、孙长江等人看作位居权力系统边缘,并促使"学术话语"转换为"政治修辞"的观念把关性质的"守门者"。两类角色都有其理论贡献,但他们各自的角色认知却发生了某种错位。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不无论战色彩的回忆文章合在一起,恰好还原了《实》文撰写、修改及发表的历史实况。据此,不仅可以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贡献度及贡献方式给出典型性的个案评估,还可以在政治过程的意义上对当代中国的权力系统运作机制作微观的剖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正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关系着各个宗教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走向,关系着各个宗教的相互和谐、相容共存,也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已经1300多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昔日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已经成为今日的"中国伊斯兰教"。当今时代,就中国伊斯兰教而言,只有继续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把握好政治、社会、文化三个维度,才能更好地保证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国家领袖权威与诸多权力机构相结合,形成庞大的法吉赫体系,成为伊朗政治体制的核心。1989年宪法修订使国家领袖在宗教领域的弱势与政治领域的强势形成对比,引起人民对领袖性质及其职能的质疑。来自教俗两界的压力使领袖干预政治成为必然,其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起到的平衡作用,是领袖在处理宗教和政治关系上困境的表现。人民主权和领袖权威之间的矛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伊朗改革的渐进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主义的宗教论”若干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命题的提出及内涵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始终是摆在执政党面前一个重大、复杂、敏感的政治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呼唤产生“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实践迫切要求用“社会主义的宗教论”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宗教论”的内涵,应包括三大内容:理论上解决对宗教问题“怎么看”,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制度上(体现在法律、法规上)解决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框架中的地位、存在前提、活动方式、社会作用及基本走向等问题。实践上解决处理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作为母文化——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在异时空的一种转型和再生,是源于中华传统宗教文化,广泛地吸收了东南亚本土宗教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而形成的;转型后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在华人社会和所居地社会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现为共有价值的追求,即获得信仰神灵精神力量战胜困难的勇气、整合华族各方资源、和谐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等四方面。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历史角色与当代价值可以作为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价值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启思。  相似文献   

14.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国家出现了严重危机,其主要源于苏联的政经体制及各种政治运动。根据战后情况的变化,斯大林从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了对宗教的政策。宗教迎来了"二战"后的"繁荣发展"时代。其更深远的意义是开辟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如何对待宗教的正确路线的先河。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这一举措,谴责声不断,认为他丧失了无产阶级立场。其实,无产阶级对宗教的正确政策和立场,正是从斯大林改变宗教政策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宗教》2015,(4):28-33
亚洲拥有丰富的宗教生态,世界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等皆发端于此,至今广为流布。历史上,宗教也是亚洲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对于推动亚洲文明进程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各宗教具有"尚和"的传统,并形成了关于"和"的丰富理论和实践,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重要启示。在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宗教向善的力量,挖掘其  相似文献   

16.
马丁·路德通常被视为政治保守的象征,在西方政治思想上备受争议。实际上路德针对中世纪晚期的政教乱象有着清晰的思考,并在实践中重建了宗教改革时代的政教关系。路德的国家观深深扎根于基督教的传统之内,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以"两个王国"与"两种治理"理论为基础,在政教关系上做出了对国家更有利的权力划分。路德认为世俗政府应该维护基督教信仰,教会应该专注于属灵事务,同时反对宗教战争,由此进一步划清了属世治理与属灵治理的界限,有利于近代国家世俗化的发展,奠定了近代政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频频发生,研究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缅甸整体的宗教格局。本文采用2015年缅甸综合社会调查(Myanmar 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运用博格达斯社会距离的概念和方法对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在缅甸的小众宗教群体中,基督教信众所受到的心理歧视最小,之后是印度教信众,伊斯兰信众排在最后;在宗教群体之间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中,性别、民族、居住地(城乡)和受教育程度均对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心理隔阂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城市化和普及教育是促进宗教多元国家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如何扎根"这一问题,它关系着基督教能否被中国人所接纳、认同,能否在中华大地上健康茁壮地发展,彻底地融入社会,成为"本土宗教"。本土创新,适应时代当福音传到一个新的地方,有可能会和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族风俗及国家政治政策发生摩擦,受到排斥、攻击;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的中国宗教法治,其基础和关键在于中国当今社会的宗教理解。只有弄清了对宗教"怎么看"的问题,才有可能客观、稳妥、正确地提出并实施对宗教"怎么办"的举措。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时代,如何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亦已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宗教法治,其基础和关键在于中国当今社会的宗教理解。只有弄清了对宗教"怎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宗教问题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经过几次修订,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宗教法规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教材。但进入教材不等于进入课堂和学生头脑,教师对宗教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着他们是否及如何讲授宗教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进行宗教问题教育,需要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对教材内容查遗补缺,重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