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力  马祯 《宗教学研究》2016,(1):177-183
"摆维桑"是耿马孟定地区傣族社会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该仪式不仅是孟定地区傣族人获得佛教功德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傣族怀念祖先和祭拜寨神的仪式依托."摆维桑”是南传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依存的仪式性体现.本文通过再现"摆维桑”的仪式场景,分析仪式过程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的融合揭示了二者在傣族地区的共存模式及其对傣族社会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为解决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发挥民间信仰积极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统战部按照"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依法规范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以江口街道韶护庙为试点,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多庙合一"工作。兼顾各方择"新址"  相似文献   

3.
康南山 《法音》2022,(2):58-64
<正>中国南传佛教信仰以傣族信仰人数居多,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部分佤族和少量彝族也信仰南传佛教。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信仰为例,试图呈现南传佛教在当地的发展状况,从而探讨从传入我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化进程。傣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傣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岩曾写道:“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括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方面。”[1]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演变与百越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被认为是"私人事务"。而民间信仰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一直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内容之一。组织化的民间信仰改变了乡村社会力量结构,影响到乡村秩序的形成。尤其在"信仰危机"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信仰的民间信仰角色较为关键,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势在必行。为此,必须要正确认识民间信仰,重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强化科学理性的政府管理,积极创造民间信仰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均衡点;加强法治建设,营造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的氛围;加强乡村建设,构建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针对全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量多、安全隐患大、活动无序、日常管理弱化等突出问题,把规范民间信仰管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坚持细化"六项制度"规范管理民间信仰工作。制度一:优化场所布局针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散、乱、多"的情况,作为省民间信仰规范管理三个试点区(县)之一,相城区出台《关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布局调整情况》的方案,通过"并、合、留"三举措优化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布局。  相似文献   

6.
商琳  魏微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32-33
浙江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形态众多,是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民间信仰工作方针政策,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看待和处理民间信仰问题,大力加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推进优秀民间信仰文化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7.
正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海南省道教协会共同主办,海南玉蟾宫承办的"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学术论坛近期在海南玉蟾宫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10余位民间信仰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参加。本次论坛旨在充分研讨民  相似文献   

8.
焦丹 《佛教文化》2010,(1):96-101
<正> 傣族文化博大精深,南传佛教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傣族文化的核心内容,现代生活冲击着傣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瑞丽市近三年来兴起的"塔玛扎嘎"活动走出了一条南传佛教集中教育的新路子,传授傣族传统文化、增强村寨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文化交流是"塔玛扎嘎"教育活动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傣族口功治疗,曾经是傣族传统社会的主要医疗方式之一,即使在现代医疗日益健全的今天,仍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以西双版纳为田野调查点,对傣族传统口功治疗进行文化分析,认为针对某些疾病,人们依然选择口功治疗的重要原因是文化和信仰。包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自信、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基层政府对这一民间治疗方式的包容,以及对口功摩雅的崇拜、口功治疗自身的文化优势、现代医学带来的文化休克和对某些疾病治疗的失灵。对于傣族人来说,口功治疗与个人健康、传统文化发展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可谓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果我们抱以国际学术视野,可以把国际著名的汉学家所提出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喻为"他山之石",并加以合理的借鉴,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入发掘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文化传统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的"真精神与正能量"。本文试以欧大年在此领域的理论探索为例来论证这一学理。  相似文献   

11.
正巴中市南江县通过采取"三落实"措施和"一二三"工作模式,探索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整治和有序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建设无序、管理无序等问题,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贡献了统战力量。落实一个整治标准。把民间信仰场所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使民间信仰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贯彻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本着"传承文化、抑制消极、疏堵结合、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实际制定了"取缔拆除一批、改作他用一批、规范管理一批"的整治标准。对存在历史久远、有文化文物价值的场所进行规范管理,发挥它在为群众提供精神寄托、教化民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作为宗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信仰正日益受到我国宗教界的关注。诚然,民间信仰的规模、影响远不及五大宗教,其信仰和仪式也带有混杂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但其广受民众信仰和拥护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4.
在佛教中,以"观音"为题材的劝善书数量不菲,且多以善文、感应录、宝卷、科仪等形式出现,其内容丰富多彩。"观音劝善书"以宗教信仰为支撑,发挥着良好的道德教化功能。它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观音信仰的普及与善书文化发展合流的必然产物。"观音劝善书"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观念与大众信仰,并且深刻地体现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太平村客家人丧葬"道场"中的各种礼规,杂揉了人为宗教的内容,凸显了儒家思想与释道二教合一、宗教信仰服务于民间信仰的特点,体现了客家人复合性的信仰特征.多种信仰渗透在客家村落的民间生活中,强化了客家族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保持客家族群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伴随福建移民的南下,九鲤洞仙师信仰及琼瑶教传播至南洋。至20世纪60年代,以何氏九仙信仰和九鲤洞神庙系统为纽带,跨越原乡莆田及新马印(尼)三国的民间信仰网络正式形成。琼瑶教主要的宗教仪式"肃坛持戒"不仅在海内外的九鲤洞神庙系统中举行,并可能扩散至莆田仙游籍华人创建的东岳观、三一教堂祠以及其他寺庙当中。侨乡莆田基于何氏九仙信仰和九鲤洞神庙系统而形成的跨国民间信仰网络,既包含丰富的宗教信仰内容,也富含乡缘情结,更含有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民间信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气氛浓郁。妈祖、城隍、潮神、关公、蚕神、陈靖姑、黄大仙、胡公大帝等各种神祇以及清官廉吏、英雄人物、行业神数不胜数。这些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历史上就是百姓道德教化的主要场所。民间信仰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鲜活载体,保护、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了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但民间信仰领域  相似文献   

18.
正福建省漳州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10平方米以上有4700多座,其中有人管理的3600多座,纳入民宗部门管理的541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多数分布在乡村,每个村少则1座、多则7至8座。2014年起,漳州市民宗局在全市开展"优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创建活动,把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设与"富美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规划、同步建设。每年评出一批"优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给予授牌,做为环境建设的示范点,推动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各地的民间信仰迅速恢复并得到发展。各地民间信仰的庙宇或重建或重修,广布城乡地区。第二,民间信仰的信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均有参与。第三,广东的民间信仰富有华南地域特色。一是民间信仰中的"神诞"或"庙诞"不止是一种节日,民间信仰场所能把个体与所拜祭的神、个体与他人的存在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正生肖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古老形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洗礼与积淀后,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器具、剪纸、绘画、文学、宗教、信仰等领域。对生肖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此次"木刻十二生肖"研究与创作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智库建设项目(2015ZK06)研究成果,也是对我"民间美术与设计"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示。我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方式是通过高校教育。在此次研究中,我邀请了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艺术家阿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