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移民史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成都东山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这场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运用其独特的族群生存策略,通过族群外部认同和族群内部凝聚,在向世人展示“我是谁”的过程中保持其独特的信仰和传统。融入与保持作为成都东山客家信仰传承的基本策略构成了其文化传统的两种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2.
西南少数民族具有原始古朴的宗教信仰,西南各族群的灵魂观生动反映祖先崇拜的心性。在西南少数民族送灵指路的经书、仪式中,各族群有三魂归宿的生动叙事和仪式象征,人死归祖是西南少数民族灵魂观的显著特点。本文从西南少数民族灵魂观的宏观视野,深度分析西南各族群灵魂观的思想内涵。指出西南少数民族人死归祖的灵魂观念,是历史上华夏文化长期浸润影响的结果。通过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灵魂观念互渗的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关于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医学文化人类学是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人类的体质、结构、行为、疾病与健康及与之相适应的医疗系统和文化关系的科学。广泛性、特殊性、整体性是其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特点。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医学的多样性,增进不同医学体系间的兼容并蓄,更好地理解医学的社会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和实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穆斯林移民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给英国社会整合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分追求一致性,容易导致对其他文化尤其是少数族群文化的忽视,过分强调多样性,又容易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竖起重重藩篱,分散的认同和忠诚会给社会带来碎片化和分裂的危险。这样的现实要求国家在处理多族群问题时超越民族国家的思维、超越现代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通过确立信任,在合理界限之下取得最大共识;通过多层次的对话协商来寻求理解和共识,通过再分配政策调节来促进社会内部的流动性,通过更具包容性的公民身份和共同体核心价值观来增进认同感和政治忠诚,在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取得平衡,方能实现社会整合、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贡献着有力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多维精神资源。这种资源为促进社会整合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具体表现在民族的宗教性整合和宗教的民族性整合关系中。本文以四川硗碛藏族乡为研究个案,考察了硗碛藏族锅庄舞、丧葬仪式中蕴含的和谐宗教思想。文章得出结论:宗教的和谐思想是促进社会整合的有利资源,这种整合是在宗教与民族两方面同步进行的:一方面,宗教作为和谐资源,被当成社会资本促进了民族的整合,这是宗教的民族性整合;另一方面,从社会资本在族群中建构与生产时,宗教和谐思想无疑成了族群认同与凝聚的资源,在此意义上的整合是民族的宗教性整合。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越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4民族)。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是与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族群文化研究多年来受到民族学乃至各个社科领域的关注。大部分研究指出越南历经一个世纪的历史变革后,近几十年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使得越南民族文化乃至族群文化也随之变革,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价值的发挥与保存之间的不同冲突。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文化变迁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的融合,也可促使同一民族的文化朝不同方向发展。对于独联体(СНГ)的回族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远离本民族生活区域,生活在多族群的环境中。中亚东干人的文化变迁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1877—1917年第一阶段是东干人进入中亚初期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8.
跨境民族由于民族同宗、文化同源等因素,活态流传着许多共享的文化遗产,成为族群文化传承的纽带,民间信仰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广西中越边境的跨境民族京族,其民间信仰节日哈节传承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出现断层。京族人在恢复哈节的过程中,通过对越南哈节的学习、对现代文化因素的吸纳,以及自发植入国家权力符号与爱国意识,实现了哈节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向型文化"的特点,中医学是内向型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产生了独特的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在认识方式上也体现了"体知"与"认知"的统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独立存在的原因,这一特点也造成了中医学优势与困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体现了内外型文化相融的趋势,中医学的内向型文化特点在构建新的医学模式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内外型文化的相互协同,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复杂性,产生更优化的疾病分类系统和更优越的治疗方法,推动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米乐金 《美与时代》2014,(8):126-127
回族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饮食的起源,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伊始,饮食习惯严格依照伊斯兰教《古兰经》教义。其作为一种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反映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维系着回族族群的民族情谊,增强着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加强了族群认同。本文以泰安清真寺小区回族的饮食禁忌和做油香仪式为切入点,以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回族饮食文化里这些文化象征符号的理解,通过对“他们”和“我们”的区分,发现这些符号对回族人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吕小康  汪新建 《心理学报》2012,44(2):276-284
意象思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它通过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的方式认知世界、推演联系。这种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身心不分而非两分的身体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身体不仅仅是一具生理躯体, 还具有气、阴阳、五行等本土概念所体现的弥合物质与精神、联结生理与心理的模糊性与开放性。人们在表达疾病感觉时通常不分生理与心理, 任何一方面出现不适感觉即可认为自己生病, 在面对心理医生时也倾向于同时报告躯体状况与心理感觉, 从而使得临床报告出现较高的躯体化报告率。这正是文化心理影响疾病表达的体现。这也使得疾病不仅是一种医学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医学不仅需要生理知识, 也需要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族群冲突的宗教维度日益凸显。这与宗教的"神"性、组织性、跨国界性,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运动,宗教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歧视性政策与行为,宗教精英以及宗教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元素密不可分。然而以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视野来看,宗教在很多时候只是国际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宗教团体三个层面中的冲突各方用以进行内部动员和利益争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只是族群冲突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3.
医学人类学是医学与人类学相交织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涉及健康、疾病及医疗中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医疗系统(如不同民族、不同历史之间)的比较研究,与人类学有关的营养、人口、出生、年龄、药物滥用、社会流行病学等问题,以及人种心理学、生物医学的文化分析,还包含古病理学和疾病人种历史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人类学。  相似文献   

14.
对中医文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中医文化研究的现状1 1 中医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1 1 1 收集整理了大量非医学典籍中有关中医药的内容[1] ,为继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与线索。1 1 2 对药物器械、技术方法、理论形式、思维逻辑、心态结构、价值观念等中医文化各层次内容与西方医学文化中相应的内容进行了大体上的比较 ,并在对两者作出一定价值评判的基础上 ,批判了中医科研工作中存在的或者将中西医理论概念简单对应 ,或者以西方医学为价值标准的研究倾向 ,肯定了中医学在疾病观、治疗观、用药方法等方面确实有契合生命特征的合理因素。1 1 3 对中医学与其他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穆斯林民族中,有许多独特的民族群体,他们虽保持了传统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通婚,在相邻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他们也在饮食、服饰、语言、心理等方面接受了相邻民族的文化影响,并逐渐形成一些较为独特的穆斯林民族群体,如蒙古回回、青海托茂人、藏回、彝回、白回、傣回等,近年来,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族群,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位于云南省勐海县曼峦回的“帕西傣”,就是这个边缘化族群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羌人信奉"万物有灵",除了众所周知的白石崇拜,神圣或灵异植物信仰亦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察羌族民间信仰可知,杉树尤其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圣植物;杉木崇拜在尔玛村寨民俗中可谓无处不在,跟其族群生活、族群传统以及族群观念有深层次关联。结合文献与田野、历史与现实,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西部民族迁徙走廊上的羌民族及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常人疾病观是普通人对于某一疾病的认知、解释和态度的集合。与专业医务人员相比, 普通人更关注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的致病作用, 就医选择多元而并不遵循标准化的就医模式, 同时更愿意将疾病体验视为个人生活的特殊问题加以建构性理解。常人疾病观与科学医学观之间的不一致性可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满意、对医信任和医嘱依从性,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立足中国社会的医学文化与医疗制度, 研究中国人的常人疾病观, 并探讨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作用与社会心理机制, 可为改善当下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郭人豪  王婷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20,52(9):1071-1086
多民族国家由多个民族和族群组成。个体处于各种民族关系或族群关系中, 需要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人协作。“西迁”使我国的锡伯族分居于新疆和东北, 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新疆锡伯族处于多元语言文化中, 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也汲取了周边民族的语言文化营养; 而东北锡伯族则与汉族融合, 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转用汉语和汉字。采用经典认知转换任务和联合认知转换任务, 对比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在个体情境下和社会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差异, 探讨多元语言文化对个体情境下与社会情境下认知转换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个体情境下, 新疆锡伯族的转换代价更小; 在社会情境下, 新疆锡伯族的联合机制更容易被激活, 他们分配认知资源去表征同伴的任务, 自我-他人的整合程度更高, 转换代价更大。整个研究表明, 多元语言文化对认知转换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促进个体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 降低社会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本研究的结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心理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肯尼亚,要从一种尊重差异的共同认同出发构建共同体,需要跨越族群分裂和代际断裂两大鸿沟。2007年12月总统选举期间肯尼亚民族之间以暴力相向,今日肯尼亚人能否在价值和认同上具有共同理解?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建立一种共同的肯尼亚"国家文化"的要求往往被提出来。文章首先概述了奥科特·普比泰克、弗朗茨·法农、贝思韦尔·奥戈特和恩古吉·瓦·提昂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这一问题的论述。然后考察肯尼亚哲学家亨利·奥德拉·奥鲁卡的论述,奥鲁卡深受有关国家文化的论战的影响,推出了"智慧哲学"项目,认为这种方法能够在肯尼亚国家文化创建中发挥作用。查温戈·巴拉萨接任了这个项目。最后,文章分析了肯尼亚大学界人士是如何努力描述和打造国家价值观的,相对于肯尼亚政府往往将文化视为旅游商品的观点,他们提出了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医时间观是中医药理论建构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之根基,如果不了解时间意识的构造性和民族文化特征,就不能在本质上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建构与相应民族"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方式的关系,也就不能在最源始的意义上来领会什么是中医学的真理。借助现象学方法,还原分析了中医时间观的意向构造及其立义特征,阐述了时间意识结构与中医药理论建构的关系,以及探讨了中医时间观的哲学意义与现代价值,这一工作将有助于透彻了解中西医之争的困惑在元哲学上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