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国力上升的历史时刻,中国外交研究"本土化"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问题.但是,"本土化"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原因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长期以来是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动的."纯理论先行"成为一个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学术评判标准.尽管国关理论在西方已经陷入深度危机,近年来在中国国关界抢滩最为成功的是"建构主义",本文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作了学理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博弈论视角下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正在进行,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未得到解决,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以博弈论为视角,分析了政府、公立医院、居民三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并从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重视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增加居民博弈砝码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劳动关系问题上的争论往往涉及社会的道德与伦理。许多劳动关系中的具体问题、具体标准的争论常常会上升为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之争。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社会伦理视角深入研究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各种因素,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探讨国际关系伦理,明确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以避免战争,尽量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维护世界和平;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地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南北国家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共同致力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各国必须以伦理道德为依托来解决国际人权问题,必须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确立一个同纷繁复杂的文化多样性相协调的普遍的最低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5.
墨子的国防战略与国际关系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教育家、逻辑学家和军事工程师。他对于国防战略与国际关系提出了精辟的思想,指出国库充实、兵器充足、防御工程坚固和国防意志坚定是国防的关键之所在。墨子提出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的思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国际关系伦理思想,这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广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为市民提供宜人的室外活动空间,而且也是城市内在品格和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生活广场是提升城市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与魅力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建设属于自己的形象广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城市广场建设的高潮。但在城市广场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模式化趋势,广场和广场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缺少"文化"的广场是一个没有灵魂和内涵的广场。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解读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发掘自己城市的独特文化,打造拥有自己风格的城市广场。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学视角下,运用科塞的安全阀理论和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来分析当前的医疗纠纷问题,指出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但医疗纠纷也具有正功能,对于推动社会法制建设、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社会应为医患双方构建平等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调解中心,使之制度化并不断完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疏解矛盾,并且使敌对情绪有一个排解的通道,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哀伤(bereavement)研究长期以来都依循“悲伤过程假设(griefworkhypothesis)”,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强调“与逝者分离”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界定的模糊也使得实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当代研究者从依恋理论、创伤研究、认知应对研究、情感的社会功能等视角多方面对哀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出现了一些整合性的理论模型,文中对有代表性的“依恋与哀伤双程模型”作了介绍,并对“悲伤过程假设”进行了重新检视  相似文献   

9.
当今情绪研究视角中的阿诺德情绪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诺德情绪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对当今情绪研究的诸多问题所提供的智慧与启发,有待情绪研究者重新审视。在当今情绪研究领域,阿诺德情绪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该文综合相关文献和个人的理解,对阿诺德情绪理论中的一些我国读者未尽其详的论题及其对当今情绪研究的影响作概要述评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主义研究的理论误解与理解视角的转换丁立群在过去几十年里,特别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哲学界由对胡适思想影响的大规模清算肇始,多次开展了关于实用主义的研究讨论,对皮尔士、詹姆斯、杜威、胡克等人的思想作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和批判。但由于这一讨论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生物医学取向下的抑郁症研究多着重探究具体的致病基因和神经病理机制,致力于对抑郁症的直接致病原因进行解释和干预。关于抑郁症起源的理论医学研究则以基于实证结果的理论推导为基本方式,力图从终极意义上探讨抑郁症的历史原因。这些理论视角基本可归为三类:进化适应视角认为抑郁症起源于应对进化压力的适应机制,主要体现为社会性适应假说和个体性适应假说;功能失调视角认为抑郁症起源于正常心境和情绪功能的失调,主要体现为错配解释和基因分布解释;社会文化视角则认为抑郁症起源于社会文化的建构,主要体现为社会文化建构观点和知识发展观点。三种理论观点下的抑郁症在内涵和本质上存在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如何发展出更具综合性的解释框架还有待理论整合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相对剥夺理论的价值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俊 《学海》2005,(4):175-178
目前,很多学者都在运用相对剥夺理论解释社会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工具。但学者们往往忽视了这两个问题: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的解释力如何。在此文中,笔者试图理清相对剥夺理论的脉络,找出其不足之处,并借鉴已有的研究,进一步发展相对剥夺理论。一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相对剥夺的界定主要集中于参照群体上,即认为相对剥夺是在与另一群体的比较中产生的。关于相对剥夺感,马克思也有形象而深刻的论述。“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  相似文献   

13.
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行为合宜性理论,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行为的关系。通过论述行为合宜性理论与医患关系,说明行为合宜性理论在医患关系中有较强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影响合宜行为的各种情感因素。分析了医患双方不合宜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其中包括来源于肉体上的情感不合宜性、来源于不同群体的情感不合宜性、来源于患方的情感不合宜性以及来源于医方的情感不合宜性。从个人行为决策的视角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即医生应学会管理患者的期望值、医生需要有明确的人生目的以及医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研究者扩展了TPB的认知成分,在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中增加了描述性规范、道德规范、预期后悔、过去行为以及风险感知等变量。结果发现,TPB扩展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多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意图和行为;依据TPB理论开展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完善TPB理论及其扩展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更多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干预中。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情绪感染理论,探索在情绪劳动中员工与顾客的交互过程对于情绪劳动策略及工作绩效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201名服务型员工,探讨了情绪劳动策略、顾客反应、情绪耗竭、工作满意度、顾客冲突解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采用深层扮演的情绪劳动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情绪耗竭,从而增加工作满意度,提高顾客冲突解决能力;顾客反应在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之间起调节作用;并且情绪劳动策略在不同顾客反应下会发生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16.
秩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诉求,也是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当代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分析国家行为才能获得对世界秩序的确当认知,国际关系的正义就是国家间的正义.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正义是实现世界正义的基石,只有把性别伦理引入国际关系领域,才能真正奠定世界秩序的正义基础.对于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生活的现实而言,女性主义的观点为未来世界秩序的重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组织公正是员工对工作场所公正环境的心理感知, 研究层面有个体与群体之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层面, 以致研究结果缺乏对群体现象的有效解释。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开始关注群体层面的公正氛围研究, 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可以发现:(1)在理论机制上, 公正氛围的形成可以通过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吸引-选择-磨合模型、公正传染概念和公正启发理论来解释; (2)在研究视角上, 主要存在维度视角、整体视角、感知来源视角、氛围属性视角和第三方视角; (3)在研究主题上, 主要涉及领导、团队和组织三方面对公正氛围的影响, 以及公正氛围对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影响效果。未来研究可着重从多种领导行为对不同公正氛围影响的比较、其他领导因素对公正氛围的影响、不同公正氛围对结果变量影响的比较、新视角公正氛围测量方法的尝试, 以及文化因素对公正氛围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理论创新应该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理论中的拨乱反正,即解读模式的创新;二是面对实践提出的系列问题要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包括对宗教未来发展态势的准确定位和科学预判。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Hong, Chao, Yang & Rosner (2010)的基础上, 从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继续探讨了“什么是好的理论”。文章认为, 在传统经验主义的视野中, 好的理论必须根源于经验, 从经验观察中进行提炼和抽象, 并最终由经验事实来进行证实或证伪。它认为:(1)理论是对事实的归纳和抽象; (2)理论是对事实的解释; (3)理论是实验假设的来源; (4)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知识可累加的过程。但是, 随着哲学、心理学的发展, 当代人们关于理论的看法正在逐渐进入后经验主义时代。它主要持以下观点:(1)理论不只是经验事实的归纳与概括, 非经验的理论思辨本身也可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 (2)理论具有解释、预测的功能, 但更重要的是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功能; (3)理论不一定是经验事实中的“发现”, 还可能是心理学家联盟的一种“发明”或“共识”; (4)理论的发展不一定是知识累积式的, 还可能是不可通约的不同范式之间的转换。在这种理论观下, 与经验证据的相符不再是判断“好的理论”的唯一或关键的标准, 人们可以在概念与逻辑、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应用与实践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理论展开评价。  相似文献   

20.
宗教心理学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还是个新学科。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的定义、历史、代表人物、重要理论及研究方法几方面,简要勾勒出西方对宗教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希望以此启示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