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世放 《世界哲学》2009,(3):137-142
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中的“观念论”,致力于研究我们在追求知识时犯错误的表现和原因。所讲的“精神”是指人类的心灵和造人造物的上帝;他所讲的“观念”是由人面对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一切认识,它或者由感官产生、或者由情感产生、或者由记忆和想象产生,三类观念是否存在,衡量的标准就是是否被感知。我们所讲的“物质”、“事物”、客观世界的存在,贝克莱从没否认。为了人性的完美,为了人间的安宁、和谐,贝克莱主张应该信仰上帝。  相似文献   

2.
夏新穗 《天风》2008,(7):16-17
物质世界,人们离不开金钱,无论是教会事奉,还是个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金钱的支配,这是无须否认的。但是如何对待金钱,树立一个什么样的“金钱观”,却直接关乎着事奉的成功和失败。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思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申农和维纳从通信和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这个“信息”应该说是量化的,就是说以“量”为说算单位的。“信息”虽然不等于物质,但一切物质都有自己的特殊信息。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反映事物的普遍联系。人们正是依据信息的特殊性,来判断事物的特定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正能量     
计文 《天风》2012,(12):1-1
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定义。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正能量”其延伸之意是:一切子人向上的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的动力、让生活和谐幸福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5.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影响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儿童社会化最早执行,他对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形成等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儿童社会化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家庭环境中各因素进行的。本通过查阅献,把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分别从物质环境因素和心理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情感失落与精神整——一位下岗女工佛教信仰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春 《法音》2002,(1):41-48
任何人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情态和个性特点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与其社会阅历及其对生命的体验密切相关的。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性因素,若想弄清其信仰价值取向,必须了解信仰者生活的全部,即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物质与精神领域的真实状况和期求。为此,我针对不同生存环境中的佛教信仰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作为“社会性社会弱者”四个具体社会群体之一,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佛教信仰,是我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囚与困     
在一位教授的讲座上,展出了一张图片,是两幅物质结构图片。教授问台下的同学:“同学们,能看出这两幅图中的物质结构有什么区别吗?”这两个物质的结构相似,同学们看了一会儿才发现有所不同。教授接着讲道:“看来大家已经发现不同了,这两个物质中一个是冰毒,另一个是麻黄。”  相似文献   

8.
爱的划分     
有一位单身汉过腻了独身生活,决定娶一个老婆。于是来到婚姻介绍所,想选择一位如意伴侣。介绍所位于市中心。一位穿戴雅致的女士在门口迎接了他,并深深鞠了一躬,说:“请您到隔壁房间去,那里有许多门,每扇门上都写着您所需要的对象的资料,供您选择。亲爱的先生,您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谢过了姑娘,单身汉向隔壁房间走去。房间里有两个门,第一个门上写着“终生的伴侣”,另一个写的是“至死不变心”。他忌讳那个“死”字,便迈进了第一个门。接着,又看见两个门,右侧写的是“淡黄的头发”,左侧写的是“乌黑的头发”。…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个走得筋疲力尽的旅行者来到了一棵树下,坐在树阴下休息。他不知道那是一棵具有非凡魔力的树。它的名字叫做“如意树”。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一个走得筋疲力尽的旅行者来到了一棵树下,坐在树阴下休息。他不知道那是一棵具有非凡魔力的树。它的名字叫做“如意树”。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于巴塔耶“不成形”概念的阐释总体上还是字面性的,“不成形”的含义主要被把握为对形式的否定和僭越。这种阐释未能交代出“不成形”概念的深刻内涵。事实上,在巴塔耶那里,“不成形”首先是就事物的物质性面相而言的,它表达的是事物样貌呈现出的令人不快的物质性过度。其次,“不成形”引发的不快是人的基本情状,它反映着包含在人性中的对特定物质的禁忌态度。最后,此种意义上的“不成形”具有巴塔耶所理解的“神圣”的意味,因为不成形之物所彰显的终究是死亡的物质性力量。总之,“不成形”的概念内涵必须在巴塔耶神圣人类学的框架内得到更充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利未 《天风》2014,(2):I0001-I0001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说。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岂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人非常哆嗦.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13.
逆境     
逆境是黑暗中的摸索,是落魄时的无助.逆境是窒伏于河道上的暗礁,要学会闯过.逆境是生命过程的检阅,要学会忍耐.一帆风顺者是幸运的,但失于浅薄,历经磨砺的人不屑于此.百折不挠者是睿智的,因为他拥有沧桑,逆境常常青睐强者.许多人都在抱怨,抱怨上帝的偏袒,生活的坎坷,领导的苛刻,朋友的自私,生活中稍遇挫折便怨声载道.其实,哪里有十全十美的生活呢?“万事如意”仅仅是句恭维的话,它是虚无飘渺的,绝不可当真.斯蒂芬·霍金是成功的,可他的生活境遇并不如意——辉煌的背后总是逆境.  相似文献   

14.
意雯 《天风》2018,(6):56-56
“舍”与“得”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生难题,人心总是贪婪的,仿佛拥有了比所需更多的东西,就会让人有安全感。可是,“总有一天会用上”的日用品,有多少沾满灰尘,放到过期?想有时间再看的文章、链接,有多少最终被遗忘,白白占着空间?囤积不仅是经历过贫苦的年长者才有的习惯,如今物质生活丰富的年轻人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孟子一直被误解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其实,孟子的思想是非常注重实际的,尤其是他的伦理主张,更强调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孟子认为贴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才是正常的,他坚持从生活来理解道德,其伦理思想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体系中,“两种生产”的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种生产”的理论是我们科学地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导和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武器,充分认识理解并运用“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指导我们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如何正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县人口与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物质主义价值观是聚焦于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过多追求物质需求,关注物质利益的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心理学范畴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将物质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生存智慧,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无论在理论探讨和实证方法方面都有创新。但是,在如何克服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理性的物质主义与精神超越相结合的价值观,显然是心理学价值观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说某一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指的是这一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即“怎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逻辑上看当然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因此,判定“实践”是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基本观点,根本上不是看“实践”在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的作用即着眼于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成为它自己,而是得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的。就此而言,得出“客观实在”或“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迅猛变化,物质生活不断进步,而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一定相对提升。由此出现的消极、烦恼、悲观的不快乐感觉.成了广博蔓延的通病。但我们电相信,个人的精神态度,经过自身努力和修养,是可以改进的。为此,笔者介绍两位西方学者的相关看法,供广大青少年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位朋友跟我描述他眼中的幸福生活,他说要在五年内在市区中心买一套复式大房子,享受最繁华便捷的生活。今年要实现买车的计划,然后带着老婆孩子到处旅游。我问他:“那你现在幸福吗?”他愣了一下,想了一会,说:“现在也是幸福的,上有老下有小,家人都健康,有称心的工作,平静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