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周易》认为,大至宇宙,小至一事一物,无不蕴含着阴性与阳性这一对普遍的矛盾;并由这对矛盾之间的互相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故其所演的八经卦乃至六十四别卦,即以阴阳二爻之相互消长以明事物生生不已之理。其中“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二卦在易理中居于首要地位。故《系辞》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又曰:“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  相似文献   

2.
<正>《未济》是《周易》之终卦,在整个卦爻系统中有特殊地位。王夫之对它的阐发包含着许多重要哲学思想。本文结合他早年所作的《周易外传》和晚年的《周易内传》,对其中的诠释维度和哲学思想做一论述,重点在他贯穿始终的本体论思维,对卦序的看法,对《未济》何以可做终卦的解释,及对小人如何得吉的告诫等,以见出这些思想中所体现的时代关切。一、"乾坤并建"与本体论思维方法王夫之《未济》卦阐发的重点之一是对本体论思维方法的强调。为了突出"乾坤并建"所蕴含的天  相似文献   

3.
《周易讲座》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又是哲学著作。卜筮产生于无知,同时又是对无知的反抗。巫在卜筮中输入有知因素。筮已不可考,可考见的只有卦。《连山》《归藏》二易久亡,仅存《周易》。《归藏》又名《坤乾》,孔子用以观殷道,而《史记》云“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以《归藏》首坤次乾,《周易》首乾次坤,反映殷周二代历史的不同思想基础。孔子著《易大传》,对《周易》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阐发,使卜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次质变;并明确指出《周易》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的哲学著作。组成《周易》的四个要素是蓍、卦、爻、辞。《易大传》对这四个要素逐一作了详实的阐释。蓍的变化莫测,卦是蓍的记录,蓍与卦是形与影的关系。爻是对卦的进一步发挥。辞有卦辞(象)和爻辞(变)。在《易》的六十四卦的结构中,乾坤二卦居于特殊地位,是一个最大的矛盾统一体,六十四卦的变化发展都蕴藏在乾坤二卦之中。《易大传》的说明,可以看出六十四卦结构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以人合天之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渐卦卦象的分析,并考《说文》段注“陂陀曰渐”,得出渐卦取名为渐,当取坡渐之意,进而引伸为渐进之意。又从卦爻象出发,对渐卦的卦爻辞作出分析,认为渐卦的卦爻辞是根据其卦爻象而系出,而且其整卦的卦爻辞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展开,且其思想与《诗经》中的《鸿雁》等篇不无关系。这或可为进一步解读《周易》古经及其产生时代问题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 如实了解《周易》卦爻辞思想及其与孔子的关系,是正确认识中国思想源头和孔子思想渊源的前题。《周易》可分为符号(卦画)与文字(卦辞、爻辞)两部分。卦画不是语言概念,人们从来没有用卦画来进行思维,它也不是记录思想的工具,而只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卦画的基本符号一、—不具有哲学中阴阳范畴的意义。只是到了战国时期,《周易大传》的作者们才用阴阳范畴解释一、—这一对基本符号,《周易》的卦画结构才第一次得到全面解释。卦爻辞则是周公、召公为了使成王、诸侯及其后嗣子孙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指导史巫将历年存放于“金縢之匮”中的命龟之辞及其他历史文献,加以整理,编写而成的文王、  相似文献   

7.
《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卦爻象数作为符号,既说明外丹炉火,又隐含内丹修炼。“乾坤”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比喻外丹炉鼎和内丹人身,本文认为还比喻金丹练就的形象以及阳极盛和阴极盛之时的火候。“坎离”主要指外丹的铅汞药物和内丹的元精(元气)、元神,而没有表示火候的涵义。“八卦”主要用于表示火候,实际上只用六卦(除去坎离二卦)。“十二消息卦”表示人身能量流的阴阳变化,即炼丹火候的阴阳消长变化。《参同契》巧妙地借用了《周易》卦爻符号表示火候,从而解决了时空、质量、场的转换问题,构成时空统一的、可顺可逆的四维模式,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相似文献   

8.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10.
卦变在易学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卦变存在,有人否定卦变存在。承认和否定卦变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彖传》的态度,即《彖传》是否具有解释卦爻辞的权威性。如果认为解释卦爻辞不能离开《彖传》的提示,那么,不承认卦变就站不住脚。《彖传》有很多爻变的提示,纵观历代《易》注,不承认卦变者几乎都注得模棱两可,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不承认卦变的存在,就不符合《周易》卦爻辞成书的实际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卦变引发的象的变化,才能把卦爻辞每个字的来源讲明确。  相似文献   

11.
乾坤道家易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本着“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的学术立场,在探索古易筮书占筮语言中的人生哲 理,勾勒《易传》哲学观的形成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易传》与道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并试图重 建道家易学。文章认为,周易经传之间由筮书而哲学化的过程中,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承先启后的重 要环节。文章以乾坤两卦为主要范围,一方面探讨了古经本意,另一方面又对经传加以对比,指出 《易经》的人生哲理与辩证思维对老子体系形成的启发,以及老子引易入道,对日后《易传》以哲学化 的语言诠释《易经》的影响,描绘了老子及道家各派思想在《易经》哲学化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文章还 揭示出了贯穿《周易》古经──《老子》──《易传》这一思想脉络的二条主轴,即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自然观与辩证思维方式,并通过这两条主轴进一步分析了《周易》经传与老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帛书《易传》对乾坤之义作出了独特的阐发,在和今本一样充分肯定乾坤的核心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同时,以键川为卦名,从宇宙的动态功能的角度呈现出乾坤所统摄的天人之道。《衷》篇着眼于万物的动静存亡,凸显了乾坤的刚柔动静之义,并举证卦爻辞来阐明其刚柔之义,尤有进者,《衷》又将乾坤刚柔动静之义下贯于人事之文武之道。帛书《易传》最终将乾坤二卦所含之义理发挥为阴阳合德、刚柔相济、动静有时、文武兼施的天人之学,并从中体现出人文德性的精神和天人和谐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帛本对乾坤卦爻辞的解释较之今本及传世注疏也可谓别开生面,向我们呈现了卦爻辞背后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序卦传》爻象变化规律之试释刘蕙孙(一)《易》的卦序次第,古代《连山》、《归藏》、《周易》等三“易”文献无征,无可叙述,今言《易》序惟《周易》卦序及宋先天图卦序两种,先天图卦序完全是符号自然变化,简明易解,不论。《周易》卦序,则是两千年一个勘不...  相似文献   

14.
援史释《易》成为宋儒解《易》的常用方式,虽然此种注《易》方式并不始于宋代,但大量用史在宋代易学阐释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儒学复兴、史学发展以及宋代士人的政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北宋与南宋的史事易学又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北宋援引史事是出于解说义理的需要,而南宋则用史事解证卦爻辞,直接将《周易》视为一部极具历史借鉴及指导意义的经典。南宋卦卦有史的《周易》阐释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北宋援引史事以证易理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振纲 《现代哲学》2017,(4):133-139
熊先生治学,一如其为人,从不轻率应付,无论是撰写鸿篇巨制的论著,还是与弟子友人书信往来,均十分认真,且多与评章学术、证会本体、安顿生命的哲学攸关。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或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最根本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根基。《重印周易变通解序》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珍版易学小史。序文对儒易道易、汉易宋易、扬雄《太玄》、船山易学、清学流弊及《周易变通解》的评章指点,与《新唯识论》《乾坤衍》新易学哲学前后相承,虽难尽周备公允,却多有独见慧解。  相似文献   

16.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首先,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其次,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的特点,与西汉易学的"经验性"性格迥然不同。汉末易学的天道观以"天地"和"阴阳"为核心原则,重视"乾坤"和"八卦"在卦爻符号系统和宇宙图景中的建构作用。"中正""中和""时中"是三种爻位论,同时是对"中"的人文价值理念的象数化,它们综合起来均以"成既济定"为基本指向。"成既济定"是一种"天下和平"(普遍和谐)的理念在爻位论上的具体反映。在汉魏之际,汉易象数学在走向极致的同时走向了极端,并由王弼在方法论上完成了《周易》解释从象数到义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周易》的阴阳变化理论,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政治,过去曾有人称《易》学为经世之学,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按照六十四卦的模式,乾坤为天地之始,继乾坤之后的屯卦则为创世之始。《屯·象传》说:“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是说世界初创,社会洪荒,君子治世如治丝,要从杂乱中理出头绪来,变无序为有序。所以,“经纶”二字,就是指对国家社会要依据阴阳变化进行治理,这是作《易》的根本目的。本文将就此谈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贾连翔 《管子学刊》2016,(1):101-103
数字卦的记录形式是由一组数字纵向排列而成,属于古代筮占的一套记录符号,具有实占数字和卦画图形双重属性。数字卦代表了古代筮占的早期阶段,三《易》是筮占逐步走向学术的代表性成果,是筮占大范畴中的三条特殊支干。与《周易》中所蕴含的易学思维相参照,西周陶拍上已发现了覆卦的思维,两周之际的鼎卦戈上则出现了数字卦与单纯卦画并存的现象,再下延至战国时期上博简《周易》卦画、卦名、爻题和卦爻辞的齐备,在出土材料中我们大致能够勾勒出易学体系渐趋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周易》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被称为"大道之源",古人往往把《周易》作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范式,用以解读现实事物。东汉班固首开以《周易》哲学思想解读围棋的先河,其后以"易"解"弈"者代有其人,形成了具有易学内涵的围棋义理。本文试图通过对《周易》哲学思想影响下围棋之道的剖析,揭示《周易》的现代价值及易学思想观照下的"围棋之道"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大用在《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四期发表了题为《从西周甲骨文探讨(周易)卦爻辞的性质》的文章,认为高亨、李镜池等学者把《周易》视为上古筮书是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实际,低估了它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该文从西周甲骨文的卜辞入手,参照了先秦、两汉有关典籍对《周易》六十四卦进行了综合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周易》的卦爻辞是周公、召公为让其后代居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