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藏菩萨是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之一。隋唐以后,地藏菩萨信仰深入民间,逐渐构成民间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地藏菩萨在中国的应化道场为九华山,所以到九华山朝圣的信徒终年络绎不绝;农历七月三十日,是纪念地藏菩萨的节日,各地寺庙届时均举办盛大法事,宣扬地藏的盛德,许多地方还有点“地藏灯”、烧“地藏香”的风俗,地藏菩萨成为僧俗共敬的大愿  相似文献   

2.
地藏信仰与金地藏研究述评聂士全地藏菩萨在佛教诸大菩萨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称地藏信仰可追溯到远古农耕社会的地神崇拜,佛教创立以后,则把地神崇拜归于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中国,随着地藏诸经典的翻译,地藏信仰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向民间广泛地渗透普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阶教文献以及其他资料的分析,可明确三阶教非常重视《十轮经》和地藏菩萨,但从整个三阶教体系看,《十轮经》仅是三阶教所引诸多佛教经律论当中的一部,在所有表达地藏菩萨重要性的表述中地藏菩萨都与其他佛菩萨并列,因此说三阶教专奉《十轮经》、专崇地藏菩萨其实是夸大了《十轮经》、地藏菩萨在三阶教体系中的地位。"正合礼忏地藏菩萨"应是指地藏菩萨适合第三阶末法众生礼忏,而不是说礼忏地藏菩萨是三阶教的礼忏法,其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三阶教与净土教的论争。三阶教与净土教围绕地藏菩萨或阿弥陀佛展开的争论主要表现在普修与别行、对根起行以及谁的功德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峨眉山佛教是继五台山的文殊道场形成以后,于北宋初年钦定的普贤菩萨道场。而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和九华山地藏道场,是明代万历以前形成的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与地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佛教九华名山确立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九华山则是其一,因以尊奉地藏菩萨而闻名于世,故成为独具特色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佛教在唐代已经知名,《高僧传》里专门记载了开山祖师金地藏的事迹。金地藏以“和尚如斯苦行”,赢得了众人“莫不宗仰”。②唐朝廷对他也敕赐有加,唐肃宗至德元年,在成都大慈寺“敕新罗全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  相似文献   

6.
九华山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的道场,也是全世界地藏信仰者的精神圣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进行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九华山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朝山热潮。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信众们来到这里,他们虔诚地匍匍于地藏菩萨的脚下,在菩萨慈光的摄受下,领悟人生的真谛,调整自己的人生位置,这不能不是一个奇特的宗教现象。为了更好地弘扬地藏文化,让地藏信仰真正深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奇特的宗教现象作一番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康 《中国宗教》2023,(7):84-85
唐代新罗僧人地藏的神化、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的确立和地藏王菩萨文化的形成,意味着地藏王菩萨信仰的本土化、人间化和中国化进程不断深入。地藏王菩萨信仰的构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佛教中国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1,(11)
古新罗国(今朝鲜)王族金乔觉来中国九华山弘化,人们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尊为金地藏。从此,中国的地藏菩萨与金乔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中朝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得到加强,九华山也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一、中朝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中朝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渊源流长。朝鲜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去的。早在朝鲜的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时代,  相似文献   

9.
王康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84-85
唐代新罗僧人地藏的神化、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的确立和地藏王菩萨文化的形成,意味着地藏王菩萨信仰的本土化、人间化和中国化进程不断深入。地藏王菩萨信仰的构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佛教中国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普陀山志》一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道场曰地、水、火、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眉,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住处,峨眉山为普贤菩萨住处,五台山为文殊菩萨住处,普陀山为观音菩萨住处。《普陀山志》为明候继高始撰,万历(1573一1620年)年间,周应宾予以重修。此后,遂称五台、峨眉、普陀、九华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称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或“四大士”。  相似文献   

11.
十斋日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斋日的来源及地藏菩萨十斋日,法国学者苏远鸣与中国学者张总、王承文等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他们于佛教对十斋日的具体接受过程还缺乏深入的考察。本文就此提出补说。认为: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态度经过了由拒斥到吸收的过程;在统治者推行十斋日,以及民众修习实践的压力下,十斋日在盛唐、至少是中唐时期已进入佛教经典,至少在中唐时期已被信奉者归之于佛教;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改造使其反而取代了道教十斋日,在民众信仰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目前将敦煌遗书中的十斋日统称为《地藏菩萨十斋日》是不恰当的,后者乃《地藏菩萨本愿经》吸收十斋日所产生的结果,而它的称谓,似也应以写本中用得较多的《地藏菩萨经十斋日》为准。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1,(1)
中国佛教有五大菩萨受到普遍地崇敬。这五大菩萨是:文殊菩萨表大智,体现了佛教重智慧的精神;普贤菩萨表大行,体现了佛教重实践的精神;观音菩萨表大悲,体现了佛教重慈悲的精神;地藏菩萨表大愿,体现了佛教重誓愿的精神;弥勒菩萨候补佛位,是未来佛,体现了众生皆可成佛的现实可能性。《佛教的五大菩萨》一文,是明旸大和尚所撰《佛法概要》中的一章,本刊将分五期转载,广大读者当可藉著文字般若的激发,深入了解五大菩萨各自的殊胜法门和度生因缘,策励上求下化的愿力,圆满无上菩提。  相似文献   

13.
普贤道场峨眉山骆坤琪佛教有四大菩萨,因此需有四座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座山,都是风景如画的名山,林木葱茏,峡壑幽深,离尘绝俗,氛围清静,确是借人修持习静,宏扬佛教的好...  相似文献   

14.
洗过澡,精神顿觉清爽,我搬过椅子坐在门外。这里是九华山脚下的旅店。此刻“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绚丽的晚霞正在为李白当年的梦境绘画:“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让这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增添了许多神圣和神秘。自渤海之滨,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想到明天就可以见到供奉在月身宝殿里的地藏菩萨,心中的敬畏之情油然升起……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属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留下来的经典,足见其重。持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的殊胜,教我切身难忘。我是老三届,66年高中毕业。自…  相似文献   

15.
一行 《法音》1990,(10)
本刊讯地处安徽省皖南的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系古新罗国(今朝鲜境内)王子金地藏修行证道的地方,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座落在神光岭上的宏伟建筑肉身殿则是在金地藏墓地上构筑的一座塔形殿宇,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6.
文殊菩萨     
相传,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其中,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说法,是出自佛教经典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  相似文献   

17.
<正>一、地藏菩萨信仰的建立与发展地藏菩萨文化产生于印度,但地藏菩萨在印度并未受到普遍的崇奉,因此,在印度并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地藏菩萨信仰。公元4世纪末,如今可知的第一部出现地藏菩萨名号的汉译佛典《佛说罗摩伽经》传入中土,自此地藏菩萨法门中的经典、仪轨与文献系统开始在中国建立。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为金口玉言敕封的佛教圣地。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和《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就说它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者,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  相似文献   

19.
桑吉 《中国宗教》2014,(7):82-83
相对于亭峙岳立的大丛林,位于北京延庆的润泽寺只能算是一个乡村小庙。润泽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它有一个俗称——"地藏寺",因为这里曾是中国北方地区唯一一座供奉千尊地藏菩萨的寺院。在佛教中,地藏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愿闻名,是作为"愿力"的象征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