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学佛三要     
印顺 《法音》2005,(7):17-21
一、信愿·慈悲·智慧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广大!太深了,太广了,一般人摸不清门径,真不知道从哪里学起。然而,佛法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自有他一以贯之的、秩然不乱的宗要。古来圣者说:一切法门———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无非为了引导我们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缚向脱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诸佛出世,无非为了此“大事因缘”,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浅说深说,横说竖说。所以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法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于不同的时节因缘(时代性),不同的根性习尚,适应众生的…  相似文献   

2.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3.
卷首话应机     
有读者来信表达了对本刊弘扬佛法“不够应机”的遗憾,希望我们“用佛法帮助现代人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一提醒引起我们深思。信、解、行、证,是佛弟子学佛的正道,如果正信的佛弟子不能通过学修、度己度人、弘扬正法,就不能改变众生不信正法,轻易地被似是而非的邪魔外道所迷惑的问题。作为正信的佛教团体主办的《佛教文化》,以应机地弘扬佛教文化为宗旨。通过期刊达到启迪智慧,净化人生是我们编辑部同仁共同的心愿。如果我们的刊物不能给读者以启迪,解脱一些烦恼,那是我们失职,辜负了读者的关怀与爱护之心。如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三阶教文献以及其他资料的分析,可明确三阶教非常重视《十轮经》和地藏菩萨,但从整个三阶教体系看,《十轮经》仅是三阶教所引诸多佛教经律论当中的一部,在所有表达地藏菩萨重要性的表述中地藏菩萨都与其他佛菩萨并列,因此说三阶教专奉《十轮经》、专崇地藏菩萨其实是夸大了《十轮经》、地藏菩萨在三阶教体系中的地位。"正合礼忏地藏菩萨"应是指地藏菩萨适合第三阶末法众生礼忏,而不是说礼忏地藏菩萨是三阶教的礼忏法,其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三阶教与净土教的论争。三阶教与净土教围绕地藏菩萨或阿弥陀佛展开的争论主要表现在普修与别行、对根起行以及谁的功德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地藏经》的第三点是教“孝”。隋唐时有信行禅师,创立过三阶教。所谓时、地、机,他按时间、地点、人这三个不同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应该用这三个阶段的方法来弘扬佛法,于是就创立了三阶教。后来这个三阶教在唐朝的时候被皇帝禁止了。现在在敦煌就发现有三阶教的...  相似文献   

6.
观音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观音,全称“观世音”或“光世音”、“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所谓“观世音”,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其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相传观音曾发誓,要普救世上一切众生后才成佛,但是,人世间的苦难无休无止,永远无法救完,所以观音只好永居菩萨之位了。观音在中国民众中是影响最大、结缘最深、信众最…  相似文献   

7.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8)
实相真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法的根本契印,它形成了佛教同一切世间哲学、宗教及外道的根本区别。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我们现在所学的佛学(显教教理)都是释迦牟尼佛为随顺众生之机,巧善地以当时古印度哲学的文化背景而方便言示“离言”之佛法。末法时代,随着众生的根性渐浅而世间哲学(世智)的渐盛,多于甚深佛法上不生信解,反出疑谤,以是因缘,笔者力图随顺现代哲学之学识知见而方便浅释“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1,(2)
一、概念的厘定“佛法”,是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略称,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义为轨持。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法”,义为“佛的法”,即由佛陀所创见而流行人间的法。“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故称“佛法”。在内容上,佛法包括教法、理法、行法和果法,体现于文字记录即为经、律、论三藏。广义地说,凡与释尊本教不相违碍的善法皆可称为佛法,故历代祖师大德的言教及其它“世间微妙善语”也是佛法。世尊曾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又说:“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增一阿含经》)至于是否是佛法,可以用法印来鉴定。但一般所说的佛法,只指由  相似文献   

10.
净宗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宗文化理与修持,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终极至怀,同时亦能疗救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兹拟从四个方面,略施讨论。1.净土宗契合现代社会之时机。净宗在现代社会的法运,乃教内外人士关注的大问题。从佛教经典的悬记,由现代社会的特质以及末法众生的根机等综合因素来判断,净土宗将在现代乃至未来的社会,在佛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原因有二:其一,释尊悬记佛教法运,突显净宗的作用。《像法决疑经》、《大集月藏经》等诸大乘经典将佛教法运分为三期,即正法、像法与末法。每一期法运各具特点。经云:“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得…  相似文献   

11.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般若,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明”,全称般若波罗蜜,意译为“智度”、“明度”,谓众生得以度到涅槃彼岸的智慧。《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依此看来,佛家之根本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法。佛法即觉悟之法,彻悟宇宙人生真谛之法,这就是般若。  相似文献   

13.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开讲的。佛教的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理的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  相似文献   

14.
冰佛     
正为这篇寄语踌躇时,接到一位作者朋友的电话,告诉我他正拟写一文,叫“人在佛门外,心在佛法中”,说这是观察身边众生的结果——许多人未闻佛法,而其行却证于佛法。放下电话,心中便有些朗然之意。 常想生命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问不得的。六祖当年早就棒喝过:“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原来善追不得,恶亦逐不了。但善恶不思的本然自性到底是何情何景呢?  相似文献   

15.
董家亮 《佛学研究》2004,(1):126-133
后代学者大多根据三阶教被禁断时期的一些批判文章,或者敦煌遗经中的有关三阶教的残卷进行研究,因此对三阶教不能作出全面认识,出现不少误解。本文依据陕西金川石窟刻经对三阶教重新作了认识,认为“以时言教”是信行的末法观。信行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思想并存的思想,强调要离恶的主张,其思想的特点是“修善离恶”或“敬法离恶”。  相似文献   

16.
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佛日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二字,乃“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上体所依正的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报。《三藏法数》卷二七释云:“正...  相似文献   

17.
秦团结 《宗教学研究》2002,36(1):137-141
李通玄的三圣圆融一般是指文殊、普贤、佛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不可分割;从整个《新华严经论》看来,三圣圆融是一种表法,其所表示的佛法具有灵活性,即不只是用来说明三圣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圆融的思想所表示的种种佛法都是心的体现,即法不自生,因心而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本文认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的实质是心的圆融。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在世间存在的基础,必赖于具戒比丘僧团的建立,或者可以说.出家僧团是佛教的正面体现。如果没有行持增上律学的出家僧团,则佛教就等于名存实亡。因此,“朗达玛灭法”所导致前弘期佛教的终结,其实质即对卫藏地区僧团的破坏。朗达玛灭法之后,根据《青史》等文献记载,许多在家佛教信徒,特别是持明咒行者仍以隐密方式修习佛法。大部分佛教经典得到妥善保藏。一些主要寺院建筑初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后来只是被封闭而已。而僧人则遭到镇压、驱逐和强迫还俗。所以说朗达玛“灭法”,应是指摧毁了法的世间代表——具戒比丘僧团,并不是说灭掉了佛法。藏文史籍中称朗达玛灭法后的百余年为“灭法时”,也不是说此时西藏佛法彻底灭亡,而是说此时没有僧团住世,致使佛教暂时隐没。同样,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开端,也正是以戒律的复兴、僧团的重建为标志。其实,即在此约百余年灭法黑暗中,如下将述,戒律传承的薪火也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史籍中常用“余烬复燃”等词汇来形容后弘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护法漫谈     
法,梵语“达磨”,译名为法,是轨则义。《成唯识论》卷一说:“法谓轨持”。法之意义大致有三:一是指佛陀依如实所觉而宣示于世间众生的善巧教法,或称佛法;二是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三是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为振兴佛教,破邪显正而护持正法,乃本文讨论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法也不断地深入人心。但人们对佛法的观点不一,站在各种角度持有不同的见解。这其中,有正知正见者;有无知邪见者;有误解者;也有藐视毁谤者。  相似文献   

20.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