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药山寺纪胜     
三十年前早知道,韩愈大弟子李翱,贬任朗州刺史时,曾访津市与常德交界的药山寺,问道惟俨掸师,并作偈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十五年后又读《澧州志》,知山上多芍药,故名药山,“北接白云,群峰峭立晴岚摩天,南连红岩,金刚伏其下”,传说惟俨大师“尝夜行,云开见月,长啸一声应澧阳九十里”,所以“中峰曰长啸峰,出云当日即雨。”放下如今叫特异功能的灵迹不说,光是红  相似文献   

2.
药山禅指要     
药山禅指要本光三十六世药山惟俨禅师湖南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禅道继承石头希迁禅师。希迁禅师乃青原行思之惟一得法弟子。青原系六祖慧能上首法嗣。以故,惟俨禅师禅道与从上祖师一脉相承。师住澧州药山,大弘禅道,参学衲子甚众,当时即形成参药山禅之风气。与百丈怀海禅...  相似文献   

3.
《药山寺纪胜》发表于《佛教文化》的那年秋天,津市市委和统战部领导两次进京汇报情况,争取到国家宗教局的拨款,翌年建成啸峰山腰的惟俨禅师化城新塔。大约三年前,住持谷泽师亲口告诉我:古历十月廿六日晚(阴历12月14日),惟俨墓塔的小圆窗内闪现红光,历时四个多小时,住  相似文献   

4.
船子和尚原称德诚禅师,为唐代高僧药山俨禅师法嗣,节操高逸,度量不群。他在药山尽道三十年以后,自念“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乐情自遣”,就隐居在华亭洙泾(今属上海市金山县),日常泛一小舟,接送四方来者,往来上下百余里,林塘佳处,意所适则维舟汀烟渚蒲间,咏歌道妙,随缘度日。唐人称舟夫为船子,和尚操小舟为人渡水,故时人以“船子和尚”称之。待夹山前来拜谒,他向夹山授以生平学道所得以后,就覆船入水而逝。至唐咸通十年(869)  相似文献   

5.
大颠宝通禅师(732-824),俗姓陈(或姓杨),法号宝通,自号大颠和尚,广东潮州(旧海阳)人,自幼聪颖异常,成年后博通经史,是一位知识面广的高僧。据载,唐代宗大历初年(766),潮州大颠、药山惟俨、百丈怀海同到海潮岩(潮阳市西岩)拜惠照和尚为师。惠照和尚,精持戒律,博通词翰,有“诗僧”之称,唐武宗宰相李绅曾为其题铭“:曹溪实归,般若观妙。体是宗极,湛乎返照。”惠照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大弟子怀让的弟子。三人随后又先后到南岳受戒。百丈受戒后,先到庐州(今安徽合肥)浮槎寺阅藏经;后来亲近道一,成为洪州门下第一人。大颠与惟俨“依潮阳西山(西岩)慧…  相似文献   

6.
唐朝有位大知识分子李翱,原本对佛教十分不服气,消积面看的多,抨击也很激烈。但他后来结识了一位名叫药山惟俨的禅师,受到很大触动,幡然解悟,讲了不少体会深刻的话。“云在青天水在瓶”便是其中的一句。本刊自92年改版创办,如今已进入第二个年头。第二年的第一期,也是交付邮局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期,自然会引来编者的重视和读者的瞩目,大家都会关注这份刊物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新的一年。于是我想到了这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  相似文献   

7.
把黔东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大州”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旅游大州”至今没有培育、建设起来,仍处于起步阶段。黔东南的旅游业发展之所以滞后,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宣传策划,促销乏力,知名度不高。一句话,黔东南的旅游发展“战略”很好,但“战术”不行。  相似文献   

8.
普正 《法音》2005,(5):44-46
本刊讯应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的邀请,以惟俨法师为团长、李木源居士为副团长、广声法师为秘书长的“新加坡佛教总会访华交流团”一行17人,于4月10日至20日,来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友好访问。新加坡佛教总会成立于1948年,是代表新加坡佛教徒的代表性团体。其宗旨是团结新加坡各佛教团体及佛教徒,遵守佛制,实现大乘佛教救世精神,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文化、慈善事业及福利社会人群。4月11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郭伟司长的陪同下,参访了中国佛学院,受到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圣辉法师的亲切会见。在讲话中,圣辉法师回顾…  相似文献   

9.
国内新闻     
回良玉会见新加坡佛教总会访华交流团4 月 12 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中南海会见了由新任主席惟俨率领的新加坡佛教总会访华交流团。回良玉对新加坡佛教总会在换届后首先组团到中国访问表示赞赏。他说,中国政府支持两国佛教界加强沟通和合作,为发展中新两国关系,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回良玉说,中国一贯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多年来,中新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顺利,两国佛教界的联系和交往也有很好的基础。新加坡佛教总会访华交流团是应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邀请来华访问的。 甘肃省开展多种形式学习 《…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力图对全真道“三州五会”之建立、构成、影响等诸方面作一番考察。全文共分七个部分一、筹会;二、立会;三、会名;四、会疏;五、会众;六、会首;七、子会。作者结合早期全真道传教情况对这七部分展开分析,对继续深入研究全真道,尤其是对厘清早期全真道的兴起与发展等问题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6月30日~7月1日,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佛学论坛、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联合主办的"汉传佛教寺院与亚洲社会生活空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举行。新加坡前社会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庄日昆先生、前《新民日报》《联合晚报》统筹总编辑杜南发先生、双林禅寺惟俨法师出席开幕式并且致辞。  相似文献   

12.
寓言四题     
光与雾 光向雾问道:“朋友,你为何要给这个世界带来一团迷雾呢?”雾回答道:“我想把整个世界的眼睛都蒙住,让全世界的生灵都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我的’。”光问道:“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张敬川 《中国宗教》2018,(11):60-61
佛教若想有良好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必须重视僧教育问题。如何恢复古代丛林制度的宗风,如何重新确立古德学修一致的传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2018年10月16日,湖南药山寺首届“宗风与丛林教育座谈会”在药山寺竹林禅院举行。来自湖南省常德市民宗局、津市人民政府的相关领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黄梅四祖寺、黄州安国寺等寺院的法师共五十余人参加了座谈会。诸位与会人员围绕宗风与丛林教育这一主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6期刊《关于〈辉州重修玉虚观碑〉的两则考释》一文进行补正,考证出辉州玉虚观的最初重修主持者为金元时期的全真教道士、丘处机再传弟子冷德明,以及作为辉州玉虚观“法亲院门”之修武县清真观、卫辉路紫极万寿宫的创建历史等情况,并对《辉州重修玉虚观碑》的撰文、书丹和立碑时间作了进一步的厘清,还对丘处机——刘志敏——冷德明和房志起这一全真教法系的构成及活动情况进行了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15.
张三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传奇人物,关于他的籍贯,历来就有多种说法.作者赞同<明史>说"辽东懿州人",这是正确的.辽东懿州,即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他在懿州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儒、释、道并修,创建了太极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道家学派.道教羽士那种孤云野鹤、栖无定所、到处为家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张三丰出生地有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佚名 《天风》2011,(11):55-55
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事后,当旌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和性格气质的差异,“四冯”诗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冯惟健诗沉雄顿挫、冲逸严整,惟重诗清新俊逸,惟敏诗才气纵横、锋芒时见,惟讷诗典雅俊丽。然而,由于同受庭训,生活经历也部分相似,他们的诗作又呈现出一致性:与七子派“诗必盛唐”的主张不同,“四冯”多写目及身历的山水与农事,流露出与李攀龙等摹拟复古相异的真情。  相似文献   

18.
唐思鹏 《法音》2005,(5):43-43
本刊讯5月2日,云南鸡足山金顶寺张灯结彩,隆重举行惟圣法师升座法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四众弟子及海内外嘉宾数千人参加了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刀述仁居士及地方党政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净慧法师为惟圣法师送座。鸡足山金顶寺位于云南大理州宾川县,海拔3240米。寺院创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光绪年间,虚云禅师曾在此山驻锡。鸡足山主峰名天柱山、四观峰、金顶等。据说明朝末年,昆明太和宫(道教)的金殿搬迁至鸡足山的主峰上,因而寺院始名金顶寺。“文革”十年浩劫中,金顶寺除楞严塔仅存,其余的殿堂、佛像和文物几乎毁坏殆…  相似文献   

19.
女士违章     
他在十字路口拦住了她的“伏尔加”,敬礼后,请她出示驾驶证。“这是为什么?”她坦率地惊问道。  相似文献   

20.
吴勇 《宗教学研究》2007,1(2):68-73
《高僧传》、《祐录》等佛教文献记载佛法初传历史,依据的是《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甚至影响了在南方翻译的佛经。汉末交州,社会安定,儒学盛行,学术自由,与海外交往密切,从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条件,但也抑制了佛教传播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这是《牟子理惑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牟子理惑论》首先译Buddha为“佛”,并在中国南方介绍了佛“相好”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