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徒服务社会、济度世人的行为是有教义做理论基础的,并不只是一般宗教性的善行。佛教徒的主要修行德目是六波罗蜜(六度)与四无量心。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种心态的充量至极。这些德目包含两类内容:其一是促使个人解脱的智慧与修持;其二是对于众生的同情与救济。可见“舍己为人”不只是一种泛泛的宗教情操,而且是完成其宗教目标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2.
佛在门前说     
凡是有名气的寺庙道观,香火都很旺。虔诚者顶礼膜拜之后,如果细细品味一番寺庙门上的楹联,你的思维或许可以更广更阔。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3,(9)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思。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令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目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  相似文献   

4.
读经     
依子 《天风》1996,(12):20-20
遮不住心的卑微 读着你永恒的经文 一个字 一个希望 一句话 一次光明 塑起爱人的丰碑 呵 基督耶稣 你咽的是人类的苦难  相似文献   

5.
弥撒读经简介———将临期、圣诞期及弥撒读经马玉田编译根据启示,我们知道受造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隶属于一个主导计划里面,置身于由造物主所实现的存在过程当中。“一切受造物都一同叹息,同受产痛,……起码到脱离败坏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荣自由为止。”(罗8...  相似文献   

6.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现在的人们,实实在在早已忘记“正心修身”这个做人的根本。当今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问题的青年,问题的学生,校园的暴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及由此衍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究其根源:我们丢弃了文化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本精神,我们已将国家民族的根本文化忘掉,已将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抛弃,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恶果,自然也就成为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的程度!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要亡羊补牢,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我们的文化,去根植文化…  相似文献   

7.
种种迹象显示,所谓高王观世音经,并非今日约定俗成的高王观世音之经,至少在唐代以前,其含义乃是高王之观世音经,也就是以高王冠称的佛说观音经。根据孙敬德的灵验谈推测,高王经的来历,是高欢接受了卢景裕等出身河北地区的幕僚们的建议,动用官方的力量资助和推动民间流传的观音系统经典(佛说观音经)的弘通,并将官方指定的流通版本定名为高王观世音经,目的在于通过观音信仰的传播来渗透和扩散高王=高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读经随笔     
  相似文献   

9.
读经随感     
心经无无明尽个中玄,禅即是教教即禅, 句句经文皆直指,莫当生灭话头圆。  相似文献   

10.
读经随笔     
《圣经》是天主启示的真理的总汇,全部《圣经》的主题是记述人类的救恩史。恭读《圣经》能吸取许多宝贵的教训;近来重读《旧约》获益良多。 一、亚巴郎是以色列的圣祖,是信仰之父,他‘杀子祭主’强烈地震撼人心。 天主试探亚巴郎说:“带你心爱的独子依撒格往摩黎雅去,在我所要指给你的一座山上,将他献为全燔祭。”(创22:1、2)亚巴郎毅然从命,毫不迟疑。 从这里我们看到,亚巴郎为顺从天主的旨意,宁愿舍弃  相似文献   

11.
Since I do not disagree with the line of argument taken by Kramer and the distinctions he draws between the different ways rules can be ‘mind-independent’, my comments focus on some of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his distinctions. I suggest that law, properly understood as a system of rules/conventions is both existentially and observationally weakly mind independent, but nonetheless objective.
Sandra E. MarshallEmail:
  相似文献   

12.
Evan Thompson 《Sophia》2018,57(4):565-579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amines Jay Garfield’s accounts of the self, consciousness, and phenomenology in his book, Engaging Buddhism: Why It Matters to Philosophy. I argue that Garfield’s views on these topics are shaped, in problematic ways, by views he takes over from Wilfrid Sellars and applies to Buddhist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3.
能海法师是近现代藏传佛教高僧,弘法40余年,重新将藏传佛教弘传内地,期间与五台山结下不解之缘,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戒律文化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真正的价值实践所在。佛教自7世纪传入藏地以来,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作为藏族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引导、影响着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灭则佛法终”,藏传佛教戒律既是藏传佛教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藏传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故而在庞大的藏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其影响广泛而深刻。从藏族成文习惯法规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出,藏族法律无论在内在指导精神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借助法律这种强制手段,佛教的行为规范在藏族人民身上打下了更加深刻的烙印。人们逐渐习惯于以佛教思想的好恶来评判一切,从而形成了慈悲为怀、宽容相待、诚实公正的社会风气,“封山封林、禁猎野生动物”的规定使藏地成为一个生态平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未受人为污染的良好生态环境。文章基于法律多元的事实,应用宗教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认为习惯法是客观存在的,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必须充分关注习惯法及其固有特点,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给予习惯法中的优秀成分以合理的发挥空间,否则会造成对法治资源的无知与浪费,不利于法治建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探讨与分析了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尤其从心识与五蕴、与十二处、与十八界、与心所、与其他诸法、与四缘的联系上,指出"六识"说存在的局限,而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才必然导致更为严密、周详,尤其非心理主义的唯识学的"八识"说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