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星桥 《法音》2003,(11):35-37
十一、居士与养生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进程促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居士佛教运动应运而生,并深刻改变"居士"一词的历史意涵。在这场运动中,上海绅商居士创办的上海居士林,不仅较早以现代科层制度作为管理手段、积极将佛教活动纳入到现代公民社会的建构当中,而且首次将"居士"视为佛教全体在家信众的独立身份、开创出"居士林"这一现代组织模式。以上海居士林为中心的近代居士组织,对近代居士身份的重塑,乃至居士信仰空间的重建与居士功德的重构,都产生极大影响。作为它们主要发起者、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绅商居士,也通过在这些居士组织中的信仰实践,获得对自身佛教地位和世俗地位的认同和强化。  相似文献   

3.
林恒 《法音》2006,(9):32-32,33,34
佛教的信众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出家弟子,二是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就是居士,居士在中国原指隐士,在印度原指有德有势的大富长者,后来佛教借以指在家的佛教信徒。今日佛教的居士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指一切同情、敬重佛教,到寺院来参礼的人都可尊称为居士,狭义指已经拜过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众。居士修学佛法虽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严格,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学佛道路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落实性。在家弟子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代表,那就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什么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呢?具体说来,它涵…  相似文献   

4.
一、对佛教居士进行信仰调查的目的 目前,佛教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对佛教界来说,根本还在于是否能够切实地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佛教的信仰建设,就是在佛教四众弟子中广泛地宣传和确立佛教的根本精神,充分发挥大乘佛教化世导俗的菩萨心行,树立崇高的信仰追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贯穿于整个的信仰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用美好的人格形象去感染人、教化人、引导人、净化人,把佛教的正法理念和人生智慧化作服务社会人群的有生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佛教信徒中,居士是佛教信仰的社会群众…  相似文献   

5.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  相似文献   

7.
香港显密佛学会会长郭兆明居士最近访问了苏联.郭居士此行是应苏联佛教团体的邀请前去商讨在莫斯科筹建国际佛教中心的有关事宜的.郭居士在苏访问期间,曾出席莫斯科佛教协会举行的座谈会.据有关消息报道,苏联目前信仰佛教的约有一百多万人,主要居住在布拉格共和国境内,首府乌兰乌德有多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6,(1)
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是东南亚重要的佛教国家之一。现有人口一千五百多万,其中67%的人信仰佛教。斯里兰卡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除佛教外,还有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佛教的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信仰的人也最多。在斯里兰卡,信仰佛教的人,主要是狮子族人。其他各民族信仰佛教的人为数极少。佛教文化是狮子族的民族文化。现将斯里兰卡的佛教概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由佛教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性观点,提出两个方面的论证:一、当代都市佛教的兴盛及其特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渗透着城市所特有的要素。二、中国都市佛教逐渐形成居士佛教信仰团体、信仰理念,居士佛教以城市为平台、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城市理念,与僧团佛教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读罢印顺导师《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一文,掩卷沉思,惊叹于印老对居士佛教的全面分析和深刻见解,这对于现代人修学佛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居士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现代居士佛教佛日佛教虽然向以出家比丘僧为住持佛法的中心,但人数远远超过出家众的广大在家居士,在实践和弘扬佛法上所起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在佛世,成千上万的在家佛弟子证得初、二、三果,维摩诘、胜夫人、善财童子等在家菩萨的智慧德行,都受到佛陀的称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上海中国济生会的社会慈善事业和济公扶乩信仰活动,以及主流佛教界批判扶乩和对济生会的接纳,认为近代绅商居士信仰扶乩化与佛教自身现代化的张力在人间化的慈善功用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绅商居士逐渐独立于僧团,以佛教慈悲理念开展人间救助和教化,势必要融摄传统民间信仰,树立自己的宗教权威,进而网罗更多慈善资源;主流僧界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竭力摆脱"迷信"标签、与民间信仰划清界限的同时,又必须依赖这些绅商居士力行善举来塑造佛教关怀人间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谈谈佛教居士林建设方华居士林是近、现代在家佛教徒修习佛法的场所和一个组织。1917年11月,沈惺叔、王与楫、陈宪居士等,访问王一亭居士和普陀山了余、太虚法师等,商谈发起佛教居士林组织,以团结广大在家教徒,更好地修习佛法和弘法利生。1918年3月,由沈...  相似文献   

14.
念慈 《佛教文化》2010,(6):14-15
与往年相比,今年北京的气温似乎要高了许多!不过也正符合了我的心思,我怕冷不怕热!深秋的一个傍晚,我走进了西安门大街129号,北京佛教居士林就坐落在这里。佛法不离世间法,修清净心,做本分事,应当是我等在家居士们的正法之道。  相似文献   

15.
何绵山 《法音》2006,(9):54-63
台湾解严后佛教的兴盛与居士团体的勃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将其居士团体的勃兴具体情况陈述如下。(一)居士团体的兴起。台湾解严前最主要的居士团体是“中华佛教居士会”,创办者李謇居士,河北顺义人,出生于1908年,199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他曾任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等职,1963年皈依印顺法师,主理“中华佛教居士会”达18年之久。“中华佛教居士会”成立于1968年1月5日,至1978年9月才于台中市成立台湾省分会。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华佛教居士会”实际上是由国民党掌控的两大佛教团体之一(另一个为“中国佛教会”),一开始就有着浓郁…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绍良大居士:您好: 我是一个佛教青年信徒,对中国佛教的未来甚为担忧,不过这也是一个佛教信徒的的本分。佛教兴亡,教徒有责,每个佛教徒都来关心佛教的前途,这样何愁佛法不兴。第六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在今年召开,我想提出几个建议,供讨论参考。我认为今后佛教工作除了强调提高僧尼素质以外,还要提高占教徒总人数大多数的在家教徒的素质。我们现在在家教徒的佛学水平很差,有的连基本常识都不懂;有的缺乏正信;有的因缺乏佛教理论的指导,而盲目修持,走了很多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8,(9)
本刊讯8月1日至8日,福建莆田广化寺本着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高在家教徒素质、传播佛法正知正见的精神,举办了广化寺首届佛教夏令营。参加这次夏令营的营员共100人(其中正式营员70人,护法居士30人),他们分别来自广西、湖南、安徽、江西、湖北、福建...  相似文献   

18.
逮至近代,杨文会居士发起的近代居士佛教运动对中国近世佛教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也是每一个正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人无法回避的。因此,居士佛教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很遗憾,这方面的著作并不多见,即有之,亦或囿于某一时期,如郭绍林先生的《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或仅限于某一方面,如  相似文献   

19.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进程开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而真正从国家层面落实、开展则是在新中国时期。本文以这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即杨文会居士、太虚大师、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为线索,梳理近现代中国佛教国际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以东亚文化圈为关注点,对这一进程进行重新审视。文章的观点是,近代东亚地区传统的文化格局发生变动,曾联系东亚文化圈的汉字、律令、儒家思想不再发挥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汉传佛教这一共同信仰成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媒介。从杨文会居士到太虚大师再到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国际化实践,佛教的媒介作用一步步突显。当代的东亚文化格局中,佛教作为联系纽带具有着天然的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交流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