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光训与教会同工一起思考;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究竟何在? 他明确地表示,我们要真正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中国教会; 能够帮助我们中国教会里的信徒爱国爱教,  相似文献   

2.
陈志华 《天风》2017,(8):11-12
教会应当秉承"总要肢体彼此相顾"的教导,互相支援农村教会是中国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农村教会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中国教会也就无从谈起。但放眼当今农村教会,其总体情况令人担忧,亟须引起必要的关注。但比关注农村教会内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先关注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现状。  相似文献   

3.
《天风》2020,(11)
正中国教会需要巩固联合礼拜,并且探索取得更广泛深入的合一;中国教会需要持久、稳定地发展,这都需要教会论支撑,这个教会论的神学依据、圣经依据、文化和历史依据等必须来自中国教会自主意识的反省,而不再是重复境外教会的经验总结。中国教会必须认同这一社会和政治现实,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认同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并且使自己融入这一社会和政治现实。政治认同的实践就是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1996年9月24—27日“全国基督教秘书长、总干事工作会议(扩大)”在北京怀柔山清水秀、景色旖旎的红螺山召开。来自各省的秘书长、总干事,围绕“如何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讨论避免空泛议论,倡导民主、务实的会风,会议开得格外活泼且富有朝气。 与会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教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自原则”不仅要融入中国教会具体实践中,更应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教会的支撑与脊梁。因此,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在巩固、发展按三自原则建设教会的成果与理论时,毫不懈怠地维护中国教会的尊严与形象。在不断完善和发掘“三自”的时代新亮光、新内涵时,从我做起,脚踏实地推进中国教会的建设,回应和解决教会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正如中国基协副会长兼代总干事韩文藻同工在会议中所说,我们要注意“只顾与国际接轨,而不管国内脱轨”的现象,将爱国爱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按三自原则将中国教会办得更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和一个忠心侍奉的好仆人,无愧于时代与教会赋予我们的重托。 为此,本刊选编几位同工的发言,他们从不同侧面阐述自己对今天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看法或建议,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贯彻“三自原则”探索中国的教会建设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正>丁光训主教曾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相应地,我们可以说,中国神学就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中国教会在自己处境中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的教会缺乏教会性,要办好中国教会,就需要加强其教会性,让教会成为教会。历史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差传的教会,曾经宗派林立,基督的身体被撕裂。现实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后宗派的教会,或者更合适地说是一个联合中的  相似文献   

6.
刘刚 《天风》2005,(8):22-23
加强当前神学思想建设的途径是加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适应性,对于任何一个教会来说,它的神学思想越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就越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神学思想建设是使中国教会建设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建立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中国教会才能更好地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教会在信仰和神学上进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7.
朱致国 《天风》2005,(7):32-33
当中国教会处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空间中时,我们应该而且更愿意以教会有效地宣讲与更多人群分享基督与所有人分享生命一样,成就和睦。一个处在时代中的中国教会,必然也应该是与人民在一起的教会,无论在何处、何时,这都是来自中国教会的声音,而这一声音也必然成为中国教会及中国基督徒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会是一个地方教会,和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教会一样,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当我们说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时候,我们是指在中国教会这个特定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背景而言的。  相似文献   

9.
文摘     
生根建造蒙爱的教会胡蒙爱在《天风》2004年第六期撰写题为《生根建造蒙爱的教会》的文章,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提出神学思想建设的主张,使基督徒对圣经的认识有了新的开启。神学思想建设是中国教会在新的历史处境中,对自身进行调整的必要步骤,是自身主动追求进步和争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勇敢探索。神学思想建设的原则是在不违背纯正信仰、尊重圣经权威的前提下,找准时代的脉搏,建构中国教会神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要树立在中国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可信度,使中国教会在中国大地上有美好的形象,且被中国社会大家庭所…  相似文献   

10.
, 《天风》2012,(12):8-10
编者按:在今天的中国教会,义工已经数以万计,他们对教会的发展贡献巨大。当各地教会培养了不少神学生进入教会并且日渐发挥更多作用的时候,义工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什么样的义工才能作“义”之工?教会又当如何培训义工,以使他们在教会事工中的果效更加显著呢?让我们看看本期的话题吧!  相似文献   

11.
王雷 《天风》2016,(9):17-18
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自身的不足,树亚三自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些恶意诋毁三目者给予有力的驳斥。中国教会自三自运动发起以来,已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三自的施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良好果效。对于三自,教会内外拥护、支持和赞扬之声是主流,但一些批评甚至攻击之声也时有出现。那么,这些批评和攻击究竟来自何方?中国教会应当如何面对这些针对三自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呢?  相似文献   

12.
邵珊 《天风》2018,(9):18-19
教会论所决定的教会牧养模式是一种教会处境化的产物,同时这样处境化的教会牧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实现教会本质。现今,我们正处于为中国教会"质"的腾飞而努力的时期。因此,探讨为教会带来质的提升的教会牧养显得格外重要。1.中国教会的牧养模式需要中国化我们首先要清楚何为教会牧养?教会牧养是指为了促进实现"教会作为教会之本质"而使用的综合性教会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岳清华 《天风》2008,(19):32-33
改革开放,中国教会恢复礼拜,神学教育方兴未艾,经历着孕育、草创、成熟等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神学教育为中国各地教会的健康发展注入生机,为各地教会提供人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会还没有建立统一、系统和完整的神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5)
正展示教会形象,提供生命灵粮,捍卫信仰真理中国教会融媒体充分结合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现代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向国内外和教内外广大人群全面展示中国教会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产生了多方面的宣传效果。中国基督教网站如同中国教会跳动的脉搏,是我们及时了解中国教会动态的窗口。通过平时浏览中国基督教网站,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两个多月以来,浏览  相似文献   

15.
杨联涛 《天风》2017,(7):13-14
中国教会不断兴旺发展,几乎每个教会每年都有不少人受洗归入主的名下,更有不少人加入教会义工队伍,奉献时间、精力,活跃于教会各类事工中。然而,愿意报考神学、专职侍奉的青年人却越来越少,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面对发展中的中国教会,面对已经成熟了的庄稼,却没有足够的工人收割,家主心甚忧急:“谁肯为我们去呢?”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世纪中叶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教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置身于中国教会大背景中的中国教会妇女事工的走向,也同样受到教会内外各种条件、因素及其互动关系的影响,与当时社会历史及教会自身的发展密切相连,带着鲜明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牧长的带领下,中国基督教致力于教会的整体建设,遵循圣经教导,为上帝做出了美好见证。中国教会不仅赢得了普世教会的尊重,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在圣灵引领下,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投入到加强教会自身建设、践行基督教社会责任的使命中。30多年来,中国教会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18.
俞伟忠 《天风》2011,(9):4-5
二、对当前中国教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1.教会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人才培养 教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教会长远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中国教会能否进行神学思想建设,能否进行教会中国化建设的问题。面对“羊多牧少”的挑战以及信徒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培养新时代的教会工人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增强对教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的认识,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异象。教会既需要有形的教堂,更需要由优秀的工人来服侍。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相似文献   

19.
(一) “中国基督教的新生,并不只要砍掉帝国主义的大树,它还要建立中国基督徒自治、自养、自传的新教会。” ──吴耀宗 中国教会新的一页,是伴随1950年开展的“三自爱国运动”揭开的;当年的“三自爱国运动”,是伴随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诞生的。 教会的“三自”原则─—平心而论,早已在它漫长的历史中实践着、并为普世教会所接受。中国教会在1950年开展的三自爱国运动,只不过顺应了普世教会发展的历史,也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当中国历史进人到新的里程,上帝给中国教会以新的启示:开展“三自”,让中国的领土上建…  相似文献   

20.
张远来 《天风》2005,(5):20-21
中国教会所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具实践意义的神学在处境中的运作,与纯粹的人文科学的神学理论相比,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更强调的是"处境化"的教会的实践操作,即在教会的实际牧养事工中融入合理性的,合社会思潮的神学思想。它不仅注重"思想"体系的建设,还注重于教会意识形态和自身形象与功能的重整和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