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说有一次人们问爱因斯坦:“您为什么能创立使我们对物理现实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的理论?”他是这样回答的:“只不过因为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同,他们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很好地把握了什么是时间和空间,而我到了成年以后还不了解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2.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此下抉择人无我。此一颂显何故破我。萨迦耶见,如初地中释,即是我见。六地菩萨有智慧者,见贪嗔痴慢等烦恼,及其引生生死中三苦八苦无量诸苫之过患,皆由我见而起。由有我故,自他分别,趋乐避苦,利己损人。若无我执,则举世皆成大阿罗汉矣。既知我执为系缚之因,即知欲求解脱,应以此为下手处所,对治目标。然此我执,既非色法,不可椎之令破,如碎瓶瓮,亦不可拔之令出,如剜针刺。我执唯是自心,自心云何可以去除耶?以是之故,必须观察我执如何生起,然后能知对治之法。如知人必饮食,始能长养,断其饮食,彼自然不能生存。长养我执者,即其所缘之我,“我”为彼我执所缘之境,是彼所依。若能破我,坏其所依,我执即灭。故修行人,第一先破我。然佛亦不说毕竟无我,唯说非实有我。我若实  相似文献   

3.
一件是“自己的事”,诸如:上不上班、吃什么东西、开不开心、结不结婚、要不要帮助人……自己能安排的皆属之。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伦理学以什么途径和渠道对人们的道德产生过影响?在当今条件下,它还可能继续产生影响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为在伦理学与其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上区分“现存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由于这种区分具有具体历史的制约性,所以它不仅取决于伦理或道德方面的可能和需要,而且更加取决于理论的完备,即不是简单地追随着精神生活,而是要“超前反映”人类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伦理道德理论成了“宁静日常生活的干涉者”,积极参与着对道德生活进程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形式逻辑首先也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32页)形式逻辑能从已知进到未知,这是恩格斯肯定了的。那么形式逻辑中的演绎推理,能否获得新知识,由已知进到未知? 有人认为,“凡人皆有死,张三是人,故张三亦有死。这里凡人皆有死的前提既已逻辑地包含张三亦有死的结论,请问这论式……对张三究竟增加了什么说明或解释?答曰:没有增加丝毫。”(《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第55页)还有人说,上面的那个三段论,不过是把前提中所说的东西,在结论中“缩小范围再讲一遍,毫无新意”。我不想  相似文献   

6.
现在东方人、西方人,基本上皆是以身为人、以身为我,这就势必形成遍天下之人未有不是我的,遍天下之我亦未有不是人的。然则究竟什么是我?什么是人?人与我的实质为同?为异?这还是今天东方人、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笔小小的糊涂帐。以身为人、以身为我,并不是现代人类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顿这类理论家认为,生态科学的最新发现证明了:大自然是一个能主动争取(好词!)平衡、均衡、完整的自动平衡系统,因此我们应当保护、维护、配合、甚至服从、崇拜和热爱大自然。在此,我不想争辩生态科学证明了或没有证明什么。我只提一个问题:我们从这些生态学事实(不论是何种事实)能否推导出伦理学结论。人们能够从“是”推导出“应该”吗?  相似文献   

8.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9.
“老师!水晶头骨是怎么回事?”“老师!鬼魂照片是怎么回事?”“老师,有人转世还能说明前生是怎么回事?”。面对很多类似的问题,作为政治老师的我,明知道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却不知道怎样回答,甚至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大概自有人类以来,即皆以身为“我”。在今天人类行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几乎还有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仍然在承袭旧的传统观点,坚持以身为“我”。在佛学的启发下,我认为身不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我”这一概念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相似文献   

11.
自动机和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机器自己能不能繁殖同类的机器,在自我繁殖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生进化,创造出比原来的机器完善得多的机器? 机器能不能有感情:快乐,忧愁,不满意什么,希望什么? 机器能不能自己给自己提出任务而不是由它的设计者给它提出任务? 有时人们试图避开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给以否定的回答,例如提出“机器”的定义为永远是人工创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某青年学习小组在讨论“什么是光彩,什么是不光彩”的问题时,发生了一场辩论,摘记如下: 林:什么光彩不光彩,我看有钱就光彩,没钱就不光彩。杨:请你摆一摆理由好不好? 林:理由很简单:有钱就能办事,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你到商店里去买东西,少一分钱东西就买不回来;你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少一分钱就进不去。杨:你的这个理由,只能说明钱是有  相似文献   

13.
三、什么是唯物论的心身一元论? 什么是唯物论的心身一元论呢?首先把我们所知道的几个唯物的心身一元论的例子来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荀况的唯物心身一元论只说了一句话,即“形具而神生”。身是有形的东西所以叫做形。但不是有形的东西就有神。所以形还应该有别的意思。那就应该是形  相似文献   

14.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15) 人在世上免不了有纠纷,往往是各执其理,各不相让。若是基督徒,他会委屈地说:“上帝知道我有理,虽然没有人判断我有理。等到上帝面前去评理吧!” 到了时候,上帝怎么评理呢?上帝公理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智慧泰国寓言说,老虎看到农民使唤牛耕地,十分奇怪:“牛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有锋利的双角,为什么心甘情愿被人牵着鼻子干活?人到底有什么神通呢?”  于是,趁农夫不在,老虎私下请教牛。牛回答说:“虽然人的个头比我小,但他有智慧,比我聪明,有本事,所以我只得为他工作。”  老虎听罢,非常想知道智慧是什么玩艺儿。老虎找到农夫:“先生,您不用害怕,我不会伤害您的,我只想知道,智慧到底是什么东西。”  农夫听罢,心生一计:“哦,亲爱的,我把智慧忘在家里了。”  “那您回去拿来给我看看,行不?”老虎哀求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18.
你们要什么     
姚红岭 《天风》2006,(21):5-7
耶稣问门徒:“你们要什么?”要清楚我们要什么,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可以不要什么?我可以不要什么呢?细观你现在所拥有的,你会发现,从前你拼命想要得到的很多东西,今天是你所不需要的。当我们决定告诉上帝,我要什么时,不妨先清楚我可以不要什么;当我们决定向上帝要什么时,不妨先下定决心我要为此舍弃什么!  相似文献   

19.
你是谁?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你很可能会查一下自己的历史,查一下你过去的经历——使人难以挣脱的经历。你用什么词语描述自己呢?这些词语是你十几年积存下的小标签吗?你是不是经常用许多固定的词语来描述自己?也许,这些自我描述词语包括下述自我描述标签:“我胆子太小”、“我挺害羞”、“我很懒”、“我没有音乐细胞”、“我总是笨手笨脚的”、“我记性不好”等许多“我怎么怎么”的词语。  相似文献   

20.
山羊与老虎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小山羊误入了老虎洞,正准备离开这个有生命危险的地方时,老虎回来了。老虎问:“你是什么人?敢擅自进入我的家?”山羊一听老虎的口气,便知道老虎并不认识它。于是从容不迫地叼起一根老虎吃剩的骨头,自言自语似地说:“老虎肉真香呀!”老虎起疑了,壮着胆子又问:“你到底是什么人?敢吃我的肉?”山羊盛气凌人地说:“有眼无珠的东西,连我山大王都不认识吗?你也过来让我吃吧!”说着用它一对癥角迅速地向老虎冲去。老虎吓得掉头就跑。在逃跑中,遇见了狐狸。狐狸问:“虎大哥,山大王是什么样子?”老虎说:“浑身长着雪白的毛,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