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说康德的先验哲学从理性批判出发表明了存在-神-学的不可能性,因而完成了形而上学历史上的决定性转折,那么第一个实现这种转折的,事实上是邓·司各脱的作为先验科学的单义性存在论。如果从内容而非功能的视角出发去考察司各脱式存在论与康德式先验哲学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揭示了时空的存在论特征的先验感性论由于同时摆脱了普遍存在者性和最高存在者的形而上学束缚,才真正完成了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先验逻辑作为康德认识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意义不仅超越了逻辑学,而且超越了认识论,成为康德清算旧形而上学、实现形而上学革命的关键环节,也是康德哲学通过形而上学的意义转换贯通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关键环节。探讨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先验逻辑的基本内容先验逻辑属于康德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广义的)理性认识学说,包括知性认识和(狭义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康德认为,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其联系而言,它们都能提供真理的消极条件(必要条件),因为形式逻辑像先验逻辑一样属于…  相似文献   

3.
南星 《现代哲学》2023,(4):77-86
康德区分了双重自我,即作为思维主体的逻辑的我和作为内感觉对象的心理学的我。康德将这一区分与先验唯心论中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联系在一起,并赋予其重要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但康德的自我学说是不融贯的。美国哲学家柯思嘉的“自我构成”理论继承了这一学说中的若干核心洞见,同时放弃了其中不合理的形而上学主张,既实现了对康德自我学说的成功改造,又揭示出隐藏在后者当中的一些深刻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伦理学有两次不同的先验演绎。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一先验演绎是康德论证"一项定言命令式如何可能"的关键环节。而在《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否定了先验演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将其归咎于我们无法对自由理念作出理论阐明。然而,作为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的替代方案,《实践理性批判》的"理性事实"并不令人信服。本文将考察两版演绎问题,进一步重构一个新的先验演绎,它将以《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演绎为基础,通过"目的王国"概念联结道德法则与理性存在者;《实践理性批判》的"敬重情感"可以为这一新的演绎提供情感意义上的动机。这将形成一个《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实践理性批判》互补的解释,目的是通过构建新的道德法则的先验演绎,尝试阐明康德的道德法则如何可以运用于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5.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从而实现了对"真理的逻辑"的论述。与此相应,康德在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也隐含了这一演绎结构,即纯粹理性概念的演绎同样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两部分。其中,形而上学演绎旨在分析理性自身的能力,以便从中探寻纯粹理性概念的起源;而先验演绎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纯粹理性概念,以免陷入"先验幻相"中。在康德看来,通过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能够阐明"幻相的逻辑",也能够揭示人类理性的最终意图,同时又标志着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成。因此可以说,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是康德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现代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独断的外在实体,而是无需前提设定而直接自明给予的自我意识。自我主体问题成为连接笛卡尔和康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笛卡尔哲学的起点是我思故我在,康德哲学的核心是先验主体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通过对笛卡尔自我实体性的批判而把自我逻辑功能化,  相似文献   

7.
卡尔·拉纳先验形而上学的鹄的,在于奠定启示神学的知识论根基和真理规范。卡尔·拉纳确证,作为精神的此在对于上帝的先验把握,揭示着作为神圣奥秘的上帝在此在意识中的临在。先验形而上学所论证的此在的普世而先验的上帝知识,是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认识论表述,毋宁说,是以形而上学的先验认识论术语表述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作为精神的此在对于上帝的先验把握,作为上帝普世而先验的启示,是上帝在历史中作为神圣逻各斯-言辞形式的特殊的范畴启示的形而上学根基。一方面,托马斯·席瀚对卡尔·拉纳的哲学诠释是值得商榷的,但另一方面,拉纳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的证明面对托马斯和康德的高尼罗式的诘问也依然是无力还击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尤其是康德以来,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采取完全肯定态度的哲学家几乎越来越少。改造或拒斥形而上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倾向。这种倾向无论是在以语言分析为突破口进行的哲学逻辑化、技术化的改造过程中,还是在以直接揭示生活世界,高扬人本主义为目的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中,都首先表现为对传统哲学中那种先验固定的普遍本质,最终基础的抛弃。在这方面,海德格尔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在审视了全部存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把世界看作既无根据也无理由即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而使形而上学最终在传统理性主义整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9.
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内容 ,且也是一项关于当前世界哲学乃至整个当代人类发展前景及其历史命运的重大课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看来 ,主体其实就是“实体”。近代笛卡尔所谓的主体指的是自我、灵魂或心灵。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的主体 (自我 )仍然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只有到了康德 ,主体才真正变成了一种综合统一感性材料的能力或活动 ,由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转化为意识的先验功能或一切知识可能性的根据。胡塞尔又进一步发展了主体性的思想 ,昭示了主体的意向性结构 ,阐明了作为先验自我的主体的绝对被给予的性质。西方主体性思…  相似文献   

10.
德国先验哲学的发展,是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完成的。它肇始于康德哲学以“物自体”为中心环节的二无论体系中的唯心主义方面,正是这个方面成为德国先验哲学的起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感性经验如何与先验形式相统一,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这些重大问题在康德那里还是悬案。很明显,要克服康德的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推倒那个引发这个困境的巨大障碍“自在之物”。于是,康德只是作为设想的“灵知世界”、“超感性有机体”的“统一”,在先验哲学那里便由“设想”变为了“存在”,发展出一整套理论。费希特的思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康德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可以说是其所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因为它开启了对"理性"这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的直接批判。同时,康德哲学是在对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危机和认识论危机的思考与回答中形成的,这意味着"哥白尼式革命"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具有重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内在价值取向的意义。然而,这一革命的局限性也正在于先验地将"理性"作为考察问题的根据,意图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对时代的哲学课题作出解答,最终由于对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隔而未真正脱离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由此从根本上忽略了实践活动在认识问题以及传统形而上学中所关涉的自由等问题上的根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德伦理学的主旨自然是要为人类行为提供一条先天有效的普遍实践法则,以回答"我该做什么"这一中心议题.为了保证实践法则的普遍有效性,康德提出伦理学必须排除一切来自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东西,伦理学的原理绝对不能建立在经验人类学基础上,于是,在纯粹道德学说的先验形而上学和经验人类学之间作出严格分离.按康德自己的说法是:纯粹道德学说不可建立在人类学上,但它能够而且必须运用到人类学上.作者在这里主要指出了康德晚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伦理学文献:《伦理的形而上学》,这部书的意义尤其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处在许多康德伦理学研究者的视野之外,是造成某些片面理解的原因之一.翻译弗尔施纳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我们完整地考虑康德伦理学思想的系统布局,消除不必要的对康德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3.
先验对象是感性直观杂多具有概念的统一性的先天根据,康德也称之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比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两版中关于先验对象的有关论述和修改,在第一版中,康德把依据概念的统一性和意识的统觉的统一性等同起来,先验对象作为感性杂多统一性的根据,不仅包括知性概念的一种纯粹运用,也包括先验主体,由此,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在第二版中,康德并没有真正删除这一概念,而是用消极意义的本体取而代之,这一修改不仅取消了先验对象与先验主体的同一,同时也使先验对象的内涵得以明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斯特劳森《个体》一书中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本文在揭示它与亚里士多德的以可感实体为基本存在者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在日常经验中复活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企图的内在思想问题。文章联系培根的"四假象"和康德的"先验幻相"对这种经验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论及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当代分析哲学家经常诉诸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文本进行哲学史编纂的方法论根源。  相似文献   

15.
康德是现代哲学的先驱,康德哲学一直是国际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本文是针对学术界在康德的先验分析论中形而上学演绎部分的研究上存在的偏差而展开的。作者先追溯了康德本人在该部分中的论证,并评论了隐含其中的四大难点。之后,通过考察众多分歧绕之旋转的综合概念,力图显示形而上学演绎有助于阐明综合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6.
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形而上学作出了全新的诠证。通过这个诠证,康德表明,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如果可能,那么它的关切已经从存在本身(物自身)转向经验现象条件的批判。所谓近代哲学的转向只有到康德的批判哲学才能真正完成,因为它彻底放弃了古希腊传统形而上学的关切,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为一体,使形而上学受到人类认识的约束。在这个  相似文献   

17.
论存在者与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逻辑学与本体论的区分入手,强调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或实存论性质,提出了一条区别于传统思辨哲学的从经验的存在者到先验的存在者的致思路线;尔后依次从质料与形式、本质与存在、主体与偶性三个层面阐述了阿奎那的本质特殊学说和实体(单纯实体和复合实体)学说;最后则强调了作为“第一存在”的“绝对单纯性”的上帝的本体论地位和形而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艳明 《学海》2008,(2):182-185
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独立于客体的主体概念奠定了道德的基础.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是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的.这是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双层追求,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9.
E·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人,早年受业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领袖柯亨门下,从事认识论、科学哲学和逻辑学研究,是柯亨最优秀的学生,他的著作有“马堡学派的学术总结”之称。但在严格的意义上,他不是真正的新康德主义者,在他的第一本独创性著作《实体概念和功能概念》中,已经严重地背叛了马堡学派立场,遭到柯亨的严厉指责。不过,在否认康德的物自体、取消感性认识的客观来源上,则是一致的。他作为康德先验原则的体现者,从两方面发展了康德理论。一是把康德的先天形式从静态的发展为动态的。他认为康德的天才在于看到经验的逻辑结构是先验的,不是经验的。但康德把这些先验结构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这就错了。在卡西尔看来,先天结构在人的意识中有个“观念  相似文献   

20.
康德提出用先验时间图型作为范畴运用于经验性直观的感性条件,但没有提出先验空间图型。鉴于此,很多学者认为,必须再另外增加先验空间图型来说明对象中的空间关系的形成,并断言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及《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增补内容中暗示了这种空间图型论的想法。然而笔者认为,对象中的空间关系的形成可以借助量和质的范畴的时间图型来说明,因此空间图型是不必要的。并且,由于知性无法与空间发生直接关联,因而无法形成所谓的"先验空间规定",所以空间图型也是不可能的。而《基础》以及《批判》第二版的增补内容,也绝非所谓的空间图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