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制度,是新一轮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泰州市14个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的数据,就泰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农户对于推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袁铖 《学海》2014,(1):73-7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是一个全新的经济范畴。农村土地资源禀赋状况和农民土地权利排他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分别从理论上构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存在的自然条件和制度基础。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地租与实际地租、显地租与隐地租之现实困境主要与农民土地产权边界模糊和农村市场体制不完备有关。从农户真实的土地经营行为出发,揭示农户在产品与生产要素市场的现实约束条件下如何根据机会成本对土地进行配置,更有利于揭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形成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历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变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度效应.本文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围绕建国以来江都地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并根据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新要求,结合当前江都市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特点,阐述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重点路径,即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保持农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市场,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赋予农民完善的土地经营权能,增强农民土地市场地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切实提升农地经营效益,实现农民土地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论“以土地换保障”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以土地换保障”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创新 :农民在转让出承包土地或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 ,应当得到经济补偿 ,并用经济补偿为其建立社会保险。本文讨论了“以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和法规依据 :土地自身有产出 ;土地有保障职能 ;对农民转让承包土地进行经济补偿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实现方式 ;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补偿是我国土地法的原则之一。本文还阐述了“以土地换保障”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征地中的社会问题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并设计了四种“以土地换保障”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琴 《学海》2006,(5):17-2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地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土改时期的私有私营制、人民公社的公有公营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有私营制。三种农地制度的绩效差异极大,各自的缺陷导致其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但无论任何变迁,中国农地制度必须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农村土地必须同时承担资产与社会保障两种功能。这既是当前农民认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农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迫切需要,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对河南省多个地区进行了区域性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研究了土地流转中存在的流转手续不健全、流转形式单一、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强化流转规范化管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若干对策,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立法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的因应管理与法律的常态管理上的差异性,构成了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以政策为主法律为辅、既协调又矛盾的基本政策法律生态.顺应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趋势和要求,立法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提出了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法律化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道德法律化正当性的法哲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淑芹 《哲学动态》2007,1(9):16-21
正如约翰.罗尔斯所言:法律与道德的主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而道德的法律强制、法律制度的道德基础则是其中的重要问题。[1]在我国,表面上看道德法律化正当性的确证在学界的主流观点中已通论达识,好像无须多论,实则道德法律化的语义含义及其正当性理据,仍有细论之必要。一道德法律化疏正“道德法律化”的术语,尽管在学界及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但其内涵仍需廓清。从目前学界流行的主要观点来看,基本是在立法的意义上,将道德法律化理解为把最基本的道德规则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制度。“道德法律化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借助于一…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4):188-194
"三权分置"的地权改革是对当前农地权利结构的重构,其目标在于实现农地资源的市场化,为农业现代化经营铺路。要在立法上落实"三权分置"的改革举措,在于确定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如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视为"三权分置"中经营权的来源,则经营权作为他物权的生成路径与物权理论相悖。回顾历史可以发现,集体土地来源于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社或人民公社时带来的私有土地,农民是农民集体中的一员,农民在承包集体土地时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承包自己的土地,农民对承包的土地具有"准所有权"。土地承包权不仅是资格性的成员权,同样也具有"准所有权"性质,这种具有"准所有权"性质的土地承包权是一种"自物权",从而可以派生出用益物权范畴的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10.
陈苏  丁和根 《学海》2023,(4):124-1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财政税收制度经历了从统收统支到放权让利、从税利分流到分税制改革、从财政税收支持传媒转企改制到“营改增”规范传媒业税收制度的三次重大制度变迁。这三次制度变迁,呈现出传媒业财政税收管理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每个阶段都可以看成是对前一阶段飞跃式深化改革的过程。这三次跃迁的背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体现着经济需求与政治需求的平衡,传媒业中的先行军在其中亦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