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4月,赵朴初先生去洛阳白马寺,写下过三首诗,其中一首诗云:"携将一片心,来参第一寺,为乞二千年,出现无上士."观看了他的墨宝,大家很高兴,啧啧赞赏了一番.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白马驮经.人们知道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他询问众大臣,知道天竺之佛,乃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使天竺.后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  相似文献   

2.
一个同学曾告诉我一首名叫《生活》的诗,她说这首诗只有一个字,叫我猜是什么字。我说是“爱”。她则微笑着说是“网”。生活是一张网,而生命则是网中之鱼。感觉上很无奈,但确实很精辟地道出了些许生活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什么山唱什么歌,什么人说什么话。这话确实。由于阶级地位、修养志趣、思想境界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有所不同,正所谓“成岭”“成峰”,见仁见智。传说宋神宗时,京都相国寺的墙壁上,曾题写过当代四个大人物同以《酒色财气》为题的四首诗。其———为佛印和尚所做: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此诗以四堵墙来比喻酒色财气,言世人皆为其所困。宣扬了只有冲破世俗羁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清净无为的禅机佛理,表现出一个有识高僧的看破红尘、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颐养天年的…  相似文献   

4.
史奇珪 《天风》2007,(10):42-43
(三)指挥本文“指挥”二字是讲指挥者,不是讲指挥的方法。1、指挥是整个诗班最重要的一个人,这大家都知道。他是使诗班凝聚的中心。诗班唱得  相似文献   

5.
记者:大谷武先生,请问,您对中日佛教交流现状有什么基本看法? 大谷武:回顾近5年来中日佛教交流的历史,我相信,现在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美好的时代,两国佛教界乃至两国各方面的友好关系都会取得进一步发展。但这是就整体的发展前景而言,事实上,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日本战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历史很缺乏了解,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不了解,不清楚日本侵略中国这个史实,更不知道对中国人民所蒙受的那场  相似文献   

6.
“潜台词”又称“诗外音”、“弦外之音”。它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中虽已包含但又未明确说出,需听者自己用心去揣摩、体会的内容。因此,要破译别人话中的“潜台词”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如果我们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就比较容易破译“港台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下列推理来破译“港台词”。(一)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推理。在这种推理中,否定后件则能否定前件。例:编辑:这首诗是你自己写的吗?青年:是的,每句都是。编辑:那我很高兴见到你,拜伦先生。我以为你死了很久呢。我们一听便知道编辑的“潜台词”是:这首诗不是你…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1,(3)
我是一个佛教信徒,对中国佛教的未来甚为担忧,不过这也是一个佛教徒的本分,佛教兴亡,教徒有责,每个佛教徒都来关心佛教的前途,这样何愁佛法不兴。在此我提一些建议和看法,以洪弘法时参考。一、我们对一些寺院进行修复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有的寺院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有的寺院请了价格昂贵的玉佛,我看是不必要的。我认为寺院建筑力求实用,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8.
主持寄语     
本期发表的《春在枝头已十分》,出自流传甚广的一首女尼《悟道诗》。这位尼师虽不知是何时、何方人氏,但悟道诗写得确实很好,很有禅意。谱曲者是四川广安市的伍光芹居士,伍光芹居士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对梵呗清歌栏目特别热心,常给我们写信并投稿。 前些日子他给我来信,提到自己喜欢哼唱佛教歌曲,并且谱了几首寄给本刊,我把他以往寄来的几首佛曲一起拿出来又看一遍,产生了一些想法。在这里谈一谈,既作为对伍居士的回复,也想与广大读者作探讨。 1999年4月伍居士曾谱写了“悟道诗。集句诗。忍耐歌、走马灯诗、清平调、清…  相似文献   

9.
唯识浅谈     
现代社会,各种附法外道蜂起,这些外道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佛教的旗号。我们都知道大陆主要是一个“法轮功”,而在港台和海外,情况还更严重,什么一贯道、清海无上师、真佛宗等等,多的很。他们要么标榜自己是最正的佛教,要么吹嘘自己是最高的佛,而且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颇有淆人视听之处,有主张禅定打坐的,有讲究持诵真言的,甚至有持斋念佛的,也讲一些轮回、业力等类似佛教的理论,宣传的目标也是成佛。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佛教之所以为佛教,与附法外道最大不共之处是什么?这不仅是每一个佛教徒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也是整…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这1310首诗歌,显示了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了五台山文化的丰富多彩,揭示了各类历史人物的五台因缘,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曾向清凉梦破迥,七篇三聚一时开.欲令缁素衣惭愧,东国衣冠上国裁。”这是一首赞扬新罗高僧慈藏法师的诗.诗中清凉山,即名扬遐迩的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  相似文献   

12.
近读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映辉著《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一书,感受颇深。正像朱士光教授在序里评价的那样“作为历史地理学中历史佛教地理学的专著出版,这尚是第一部。这无疑对推动历史佛教地理学乃至整个历史地理学学科发展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①但是我们在阅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觉到还有很多地方阐述不尽完美,研究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研究中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够和使用文献有严重缺漏。我们根据敦煌文献的相关记载,提出一些看法。利用计量分析研究唐代寺院的地理分布主要体现在第三章“唐代寺院的地理分布”,作者表述唐前期文献中仅见…  相似文献   

13.
诗囊齐己     
艾若 《佛教文化》1993,(2):43-45
有两位湖南益阳人,文艺理论家艾若和书画艺术家林凡,91年时参加了一次诗僧齐己的学术研讨会,会后同道共发宏愿,于一年半前开始搜集撰写《中国历代僧诗集注》。尽管尚在进行之中,据说已达五万首;稍加注释,字数已逾千万。这虽不能称作诗海,但称作诗河、诗的巨流终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佛教诗歌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之大,也可见佛教诗歌之可开发尚在初阶。《禅诗今译百首》已经出版,现应买不到书的读者之要求,再选载两首及著者的自序。读者见仁见智,不妨评点。圆澈法师文辞简约、笔墨苍劲,为本栏赐来一篇“禅门诗话”,十分耐人寻味。如果十方大德、各界骚人有此雅兴深意,本栏愿继续提供版面,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本期发表了正兴法师关于佛教音乐的文章与他作词,陈卫东作曲的歌曲《为了这一天》。正兴法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他个人对当今佛教音乐的看法,有见地、切合实际。他谈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点是一件需要广大信众与社会通力合作方能取得进展的事,而其首要的前提便是从弘扬佛教文化出发,而不是为了经济效益。对佛教音乐来说,所谓传统就是经典的依据与历史的传承,而所谓现代则是应当今之机。“纯传统”不易。因为我们面临的是经过数十年断层的现实,真正掌握佛教音乐传统的人可说已是寥寥无几。但传统不可丢,这是依据!否则便不能称谓“佛教…  相似文献   

15.
香菱是《红搂梦》中一个丫头,有点“一根筋”,众姐妹都笑她呆。然而,就是这个呆人在黛玉和宝钗的调教下,很快写出了一首好诗。这虽属小说情节,却很有几分值得人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因“诺贝尔奖”而闻名于世界,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化学家、无烟炸药的发明者、历史上罕见的企业家型的科学家。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伟人的母亲呢?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母亲阿尔塞尔在诺贝尔人生征途上, 起了多么重大的作用呢? 诺贝尔一生下来就瘦弱多病,连吃奶都十分艰难。当别人对这个小生命失去希望时,阿尔塞尔却坚信,一定能养活这个孩子。诺贝尔18岁时,在一首自传体的英文诗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7.
人类最古的文献之一,印度的上古诗歌总集《梨俱吠陀》(Rgveda),反映了它所属的那一时代和那一地区的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思想。这部书的一千零十七首诗中,除一般表现世界观的和一些零散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诗节、诗句以外,有十来首诗比较集中地探讨宇宙起源等问题,被认为是哲理诗,也就是说,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些诗讨论或陈述了对于哲学问题的看法。其中有三首诗是几乎所有论及印度哲学思想史或社会思想史的书都提到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他的经济改革思想至今还有借鉴作用。他的诗文也写得很好,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一次他登飞来峰,上到了位于峰巅的千寻塔,极目四望,意气风发地写下了一首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国著名的佛教大师赵朴初先生,在诗词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生前曾对王安石的这首诗有过评论,他说“我常坐飞机,向窗外望去,上面晴空蔚蓝,脚下云海茫茫,哪里看得清下面呢 !”因此他作一诗道“快然自足飞机上,珠穆昆仑脚下行。…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文化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已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  相似文献   

20.
虽然传统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些“人间佛教”的性质,但并没有真正的理论意义上的说明。一般认为近代“人间佛教”思想肇始于民国时期释太虚的“人生佛教”理念,而成熟的“人间佛教”理论形态则是在释印顺那里才得到明确建立。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之一的释印顺,其著述卷轶浩繁,但他的思想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即对“人间佛教”思想的阐发与激扬。释印顺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人本性”,这可通过五个基本概念予以略观:一者“人”概念,二者“人间”概念,三者“佛”概念,四者“佛教”概念,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