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有两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一是《解老》开头几段文字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评论,与韩非反儒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在“工人数变业……”一节说“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与韩非“法与时转则治”的变法主张是否抵牾。有不少学者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解老》同韩非思想体系的矛盾,主张把《解老》从韩非作品中分离出来;也有学者认为《解老》实际上是“以儒解老”。由于这两个问题既关系到韩非的基本思想,又涉及到《解老》的真伪,所以有必要提出来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秦与汉初的政治,包含着以法家者流的社会历史进化论作为理论根据的文化背景,这就是韩非在《五盘》中所表述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主要是物质生活方式木断演进的历史进化观。他用自己的语言图解了有巢氏、燧人氏以降的人类物质经济生活发展的历史,并肯定了这种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斗争。韩非是个乐观的历史单线进化论者,认为决定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只是经济、人口因素。在充分肯定“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以韩非子·五蠹》)的演进轨迹的前提下,他主张整合社会的根本在于法刑,“治民无常,唯法为治。”以韩非子…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其次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种排列次序与韩非子所见《老子》原文次序完全一致。《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题下注: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作《老子韩非列传》,不仅历史性地呈现了韩非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逻辑关联,而且昭示了韩非子背离老子思想的深邃意蕴。韩非子借助老子"道"的悖论思想,批判并否定了儒家"仁义"之"礼",代之以"法"而"治天下"。但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儒家之"礼"还是法家之"法",均为背离"生生"之"道"的"无道"之"术"。史家作此传的深意,在于反思西汉武帝朝弃"黄老"而尊"儒术"之立法思想转变的真相与实质。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韩非读过《文子》”《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必罚》一节中说:“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这是属于“经”的内容,在下文“说”部分,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古题韩非撰。韩非是战国末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古籍中,记载有韩非生平事迹的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战国策·秦策》、《论衡·祸虚篇》、《论衡·案书篇》。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韩非者,韩(战国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东南部)之诸公子也。喜刑(通形)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善蒋书,“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有人传其书到秦国,秦始皇很欣赏韩非的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与韩非都曾是荀子的学生,李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韩非子》原典为本,尝试由其中寻绎一条可以通贯全书"通一同情"的方法;说明韩非在先秦变乱情势中,为达到变革、弭争、止乱、去弱、治强目的,所采取的一种发现、分析、说明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步骤,以及如何整合观点、研拟出实际有效解决问题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传统中,韩非的"术"论被视为"阴谋论",但是这些研究没有注意到《韩非子》中的"术"具有七种含义、八种用法,从而导致了偏颇。韩非提出术治是为了保障君权、重建强国。"术"从产生的基础看,是基于不确定的权力感而进行的防范;从保护的对象看,是针对不确定的权势进行的防范;从表现的方式看,包括从弱到强获取臣下真实情况的各种行为模式;从实施的效果看,君臣间信息不对称的境况导致臣属陷入了预期不确定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心术》乃《管子》著作中的一部分;《心度》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比较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强调获得"民心"的重要性,都以治国为宗旨。其思想的不同点是:《心术》与《心度》对"圣人"理解不同、《心术》与《心度》对"心""性"诠释的不同、《心术》侧重"德"而《心度》侧重刑。通过比较发现《管子·心术》以"静"治心的研究之精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韩非子·心度》以"法"约束"心","刑胜,治之首也"的理念,在当今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众所周知的一句政治名言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文字可考,最早注释老子《道德经》的乃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对老子这句话的解读,两千多年来一直代表着权威注解。但是,历史上也有少数人针对韩非的解读提出了质疑和反驳。本着理性怀疑精神,笔者结合生活经验、文字知识以及对老子政治观念的理解,认为韩非在解读"治大国若烹小鲜"时,确实发生了严重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11.
韩非法律思想中的"法、势、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杰出的思想家。“韩非者,韩之诸公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公元前234年,韩非为韩使于秦,遭李斯、姚贾陷害,被迫服毒自杀。韩非的法律思想以“法治”为核心,提出了法、势、术相统一的“法治”思想体系。 为了实行“法治”,韩非认为首先必须有“法”。如果不重视“法”,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韩非子  相似文献   

12.
惠施之学是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庄子曾经对惠施说:“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庄子·徐无鬼》)可证惠施在当时诸子中是有重要地位的。然而,自从荀子提出“言无用而辩,辩不急而察,治之大殃也”(《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提出“坚白、无厚之辞章,而宪令之法息”,“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问辩》)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蕴含着中国古代典型的治理逻辑,君主以治人而非治事为核心。为了帮助君主去蔽求真、获得关于人的政治真实,韩非设计了操控性从弱到强的知人之术,在以无求真、以有求真、以真求真、以假求真四种方法中,既有值得今日借鉴的无为而治、广开言路,也有至今仍有影响、值得警惕的君主诈伪。君主逐渐加强的政治操控导致臣属心理和行为发生扭曲,他们由规则依附转向人身依附,不再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以迎合君主为己任,这在今日制度建设中要予以抛弃。韩非的知人之术本欲维护政治秩序,却在强力控制中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蕴含着中国古代典型的治理逻辑,君主以治人而非治事为核心。为了帮助君主去蔽求真、获得关于人的政治真实,韩非设计了操控性从弱到强的知人之术,在以无求真、以有求真、以真求真、以假求真四种方法中,既有值得今日借鉴的无为而治、广开言路,也有至今仍有影响、值得警惕的君主诈伪。君主逐渐加强的政治操控导致臣属心理和行为发生扭曲,他们由规则依附转向人身依附,不再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以迎合君主为己任,这在今日制度建设中要予以抛弃。韩非的知人之术本欲维护政治秩序,却在强力控制中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15.
赵明 《管子学刊》2020,(1):59-65
司马迁将韩非子与老子同传,旨在礼乐文明转向帝制文明的背景中揭示韩非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老子对年轻孔丘的教言实质上是对韩非人生际遇的历史预言。老庄与申韩虽同"绌儒学",但二者本身其实是对立的。汉儒虽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实上却是韩非子架设了连接春秋战国到西汉帝国之政治立法主张的桥梁;此乃史家反思和批判汉儒的高明见识。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韩非子》首先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文化、观念要随着社会发展形势来改变。韩非把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种三分法,今天看来未必符合历史实际。但是韩非提出的发展观是可取的。小到一个人的生存,大到国家的生存,必须与他所处的时代相适应。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从过去的中国走过来的。中国的历史充分表明,近代、现代的中国吃尽了贫穷落  相似文献   

17.
在道教思想史的视阈中,从思想源头看:韩非与道教俱"归本于黄老";从韩非思想内容的本身看,韩非对黄老之"道"做了大量"法"性改造,构建了"道法"体系;从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看,后世道教明显吸收了韩非基于"道"的法术势的思想,这在《抱朴子外篇》《通玄真经注》《鶡冠子》得到了典型体现。"道"一以贯之韩非思想。韩非是道教思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难势》篇是研究韩非子政治思想尤其是“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该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慎子曰”记载慎到言论,主张“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第二部分“应慎子曰”主要批驳慎到观点,提出“势”是一柄双刃剑,贤者用之则治,不肖者用之则乱;第三部分“复  相似文献   

19.
刘亮 《管子学刊》2011,(4):119-125
21世纪最初十年间的《韩非子》思想研究,在研究方法、思想结构、理论认识、疑难问题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规范"概念、发生认识论、语义分析法等概念与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方法多样化的趋势在这一领域得以延续。只是方法各皆存在一定局限。法势术间的关系仍是《韩非子》思想结构方面被讨论的热点。《韩非子》人性论的研讨则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这十年有关《韩非子》理论认识的深度。其有关疑难问题的研究进展,则可选取《难势》篇的分析作为例证。此外,《韩非子》君德思想、《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等方面,诸学者亦有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尸子·不二》、《六家要旨》、《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清儒学案》和《近思录》、《性理大全》等思想史论著与资料汇编。也产生了庄子、荀子、韩非、司马迁、朱熹、黄宗羲、全祖望、梁启超、章太炎等许多博学的思想史研究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