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良知与《易》象阳明哲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即知行合一、体用一源 ,决定了本体、功夫和境界三者的同一。这三者的同一 ,也就成为阳明美学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 ,阳明美学认为 ,对天地的审美观照 ,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的观照 ;“道” ,是统一万物一体之气 ,也就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自我本心———“仁”。观照天地万物 ,就是通过感发自我本心的良知 ,以创化这个“仁”的境界 (意境 )。因此 ,以良知为个体自我与天地万物相互感发的境界 ,就成为阳明美学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的思想来源 ,可以追溯到《易传》。阳明特别反对…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徐志摩“康桥情结”形成的原因。 2.通过配乐诵读,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3.通过合作探究,透过“景语”分析“情语”。  相似文献   

3.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在中国山水画中,已成为衡量一幅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追溯意境论的渊源,应当起自《庄子》,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给意境论的“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其次,“境”的概念源出自“庄子”,初文无“境”字,原文为“竟”。许慎解释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注云:“曲之所止也,引伸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界”与“竟”同义。(1)之后,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  相似文献   

4.
今年第4期《佛教文化》以三幅令人之作为引子.号召大家来评说“深山藏古寺”之画。俗话说:“看事容易做事难”,绘画也不例外,说得头头是道,恐怕拿起笔来就不知从何下手。但我们要坦率地说.这三幅画都不是成功之作。主题不鲜明、突出、意境模糊。看来这三幅画均没有创造出心灵中典型的东西.这种典型的东西在美术家来说就是意境。第一幅画意在藏.而体现深山不足,就藏而论也不足.尽管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但不能离开“寺”。同时又犯了作画十二忌中之“布置拍密.远近不分,山无气派”的三忌。第二幅画构图更糟,成了十字架,白云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古诗自然成为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一种美学范畴,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超越了文字、线条、色彩之外而传达出来的一种"神",其中包含了经过主观情感折射之神,甚至会成为完全的主观之神。这种神能给人以审美快感。山水画意境的产生,要画家悟道,必须"物我神游"忘形于身外。将其付诸笔端,意境就产生了,这时的山水画,既体现了玄学的玄,又开拓了美学的美。  相似文献   

7.
谭特立 《佛教文化》2011,(4):110-111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经参与百日维新,一,因他纯任自然,生性傲慢,举止怪异,极异,包含着大智、大略,渗透禅的意境,后又投身民主革命,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之一度被人称为“疯子”。其实,他的“疯”极奇、表现禅者机敏、智慧、激荡和狂放的气质……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召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是轻松、活泼、愉悦的,力求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勇于探索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不畏挫折能从创解问题的过程中享受钻研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人入胜,达此意境,须不懈努力进行“引力、活力、魅力”的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舞蹈意境是舞蹈作品塑造形象美的最高艺术境界,创造意境大致应从“写境”和“造境”两个方面入手,同时重视意境构成的各个元素的功能,遵循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0.
《菜根谭》一书问世400多年来,深受世人的喜爱。《菜根谭》多用禅语写成,在其300多则格言之中,就有100多则直接用禅语作标题,如“彻见心性,即心即佛”、“梦幻空华,自性真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其格言警句本身也包含了诸多的佛禅语句,如“烦恼障”、“大慈悲”“、真空”、“执相”等,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旨趣与审美意境,给生活在喧嚣世界中的现代人吹来了一股习习凉风。  相似文献   

11.
金山寺有一匾,篆刻着四个字,“生欢喜心”,倒过来读是“心喜欢生”,很有意境。“心喜欢生”,你的心喜悦了,欢乐就生出来了。内心真实的喜悦才是对爱的尊重。只有心存欢喜,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命才会开始快乐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正>文学与书法相辅相成,汉语言文学是书法家必修课。在书法作品中要呈现文章的意境美,书法艺术中文章意境美与书法线条美相契合,形成书法作品的神采美。书法家的技法学习、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等因素形成其个性书法风格,彰显出不同的文学韵味与书法神采气象。一、文学是“土壤”,书法是“花朵”,土肥花艳古往今来,书法家的成长与文学的熏染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文学修养,就谈不上书法的造诣。孙过庭《书谱》论道:“书之妙道,  相似文献   

13.
头文字C     
未进象牙塔之前,就曾听闻有“镇塔之宝”名曰“CET-4”。类似某前辈从大二到毕业的“四级马拉松”传奇,某高人一次通过且分数再创新高的“神话”等等,成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4.
国画的意境,其实就是画家描绘景物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国画中的诗性意境,往往能够让欣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国画是否具有诗性意境,同样成为了决定国画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对此,国画中的意境成为了国画创作汇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更追求诗性意境的构建。意境是国画的灵魂,意境的构建是所有国画画家共同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年甫十五就游学于齐,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著名的学者。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趋于形成。他的学说特别是“一天下”、“立君势”、“明礼义”、“起法正”等思想...  相似文献   

16.
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构成了希腊宗教的最基本的文化特点,这种特点对人的自然形体的崇拜、对美的的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而表现出来。希腊宗教是一种“童年时代”的宗教,在那里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处于尚未分裂的原始同一状态,因此希腊宗教乃至整个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纯净而优雅的意境,即和谐之美的文化个性。希腊文化正是藉此而成为近代西方人心中魅力永存的精神故园和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以留白在书法艺术中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从书法中的线条、单字和章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留白”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只有重视书法创作中的“黑”和“白”的和谐统一,创造包含创作者思想情感的意境,才能真正给予欣赏者以美的享受。一、书法艺术中留白的美学价值我国的书法艺术,在黑与白两种色调之间。书家挥毫落纸,不仅生成了黑色部分,也诞生了白色部分。“黑”即是书家用墨的结果,此“白”即古人对空白的处理也叫作“留白”。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秋色的主题,多以“悲秋”为情感基调,“喜秋”之作鲜有,在诗画互文的语境下,绘画中也不乏“悲秋”之作。对此,以“喜秋”为线索,探究古代山水画中描绘明丽之秋的意境类型,通过对董其昌与蓝瑛经典作品的阐释,总结明净与明艳两种“喜秋”山水的面貌,进一步讨论这一意境类型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9.
成穷 《美与时代》2006,(6):14-16
人对自然的审美有“人化的方式”和“非人化的方式”。所谓“有我之境”乃是诗人对以“人化方式”而获得的自然审美经验加工形成的意境;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对以非人化方式而获得的经验进行加工形成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空白是艺术意境的最高表现,是艺术意境的虚空要素所形成的特殊结构和奇妙现象。而传统中国画立足于意,注重于意境的营造,构图简约、含蓄,计白当黑。在马远的《雪图》与《寒江独钓图》里,巧妙地利用画面上的“空白”来表现辽阔深远等意境。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也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