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常说。究竟怎么样才能算是“自知”呢?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仅能“知足”,也能“知不足”。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当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体系对当代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怎样估价也不会过高。海德格尔的这种突出地位源于其思想内部所蕴涵的历史性矛盾和时代性独创,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和独创性,使其成为近现代哲学与当代哲学变化的思想中介。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是我们把握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变化及当代发展走向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我们体味东西方文化差异,观照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烦”作为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和范畴,是我们解读其哲学思想的关节点和中心网结,也是我们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为何有不知足在生命的长河中,奔涌着形形色色的生命。有些生命,如草丛里飞舞的蝴蝶、路边盛开的野花、公园里奔跑的小狗,由于其生存的世界简单纯粹,其生命轨迹的走向自然而然地随着生命之河流动转弯。在自然界万千生命中,人类演化成为了高级社会化的生物,学会了为自己的河流重新规划、设置关卡大坝,通过不同的人生选择绘制迥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其中有些人在这生命的河流中行走得轻松随和,随遇而安;有些人一生都历经波折起伏,艰难前行却又始终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4.
礼道·礼教·礼治:荀子哲学建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以“礼”为中心,形成偏重于儒家“外王学”的哲学建构。他首先把“礼”提升到“道”的高度,作为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的最高哲学范畴;一方面把“礼”作为道德教化的依据,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另一方面把“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准则,形成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礼道—礼教—礼治”,构成了荀子哲学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知”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范畴──“知”的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作 了论述,并指出“知”范畴的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发展,具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主体与 客体既对立又结合,认识论与道德论相结合,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知行统一、认识与实践(实 行、践履)相结合等特点。这既体现了中国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特征,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反映人类认 识发展规律的共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6.
孙子“知彼”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知彼”思想颜晓峰一、彼难知《孙子》中曾两次提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都把"知彼"列在首位。这样排列不是随意的,反映了孙子的军事认识论思想。把知彼摆在知己之前,既点明了在军事斗争中"知彼"的重要性质,也道出了在军事认识中"知彼"的困难程度。正因...  相似文献   

7.
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禅宗的代表、曹溪宗的创始人。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的佛教思想,取长补短,构筑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体系。在佛性论上,知讷提出“真心佛性”说,认为人人本具“真心”。在修行论上,知讷以禅教一元观为基础,大力提倡顿悟渐修。在境界论上,知讷认为众生当下明悟本具真心,便会达到一种空的、无差别的真心境界。知讷以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成为与元晓、义天等同居于韩国佛教殿堂之巅的高僧大觉,在韩国禅宗史、韩国佛教史乃至东亚佛教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所谓“思想力”就是指人类为了把握自身的命运、认清当下处境和未来方向、更好地选择前进道路而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并因此而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它具有反思与批判性,对社会前途和命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它还是一种把人...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医学有独具自己文化特色的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它以“和”为核心,具有生理与心理调适并举、利用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心理治疗、疗养修一体、德心统一、依据并利用环境因素进行心理调适与治疗等特点,其治疗理念是:“心病须用心来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和“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思想与理念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命运     
命运是人生中的遭遇。其特点是难以测度,甚至无法逃避,带有某种必然性。所以过去不少思想家都认为:人,受命运的支配。有神论者更把命运说成是神对人的支配。当“必然王国”统治着人类,当人们对“必然王国”的认识水平较低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福与祸的遭遇,归结为自己的命运。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命运实际上是个体的人不自觉和不自主地受着历史发展的“合力”支配的结果,是受制于难以意料的复杂的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支配的结果。人们在命运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做命运的奴隶,一种做命运的主人。当人对必然王国有所认识,从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的生态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它提出“大和即出太平之气”,强调自然界的和谐,把《道德经》的“三生万物”诠释为天地人共同长养万物,主张顺从天道自然,并且提出“天父地母”概念,认为天地能够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予以惩罚,抛开这些理念的神学面纱,其与当今的生态学思想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尽情享受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给地球造成的巨大伤害:森林锐减、物种濒危、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沙漠化步步紧逼……灾难在全球蔓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从“因”可预知其果,亦可由“果”推知其因,这就是佛教的“因果” 思想。在佛教看来,今日地球环境的恶化,正是人类的种种恶因所致。佛教徒把花草树木、虫蚁鸟兽视为“平等众生”。佛教的慈悲思想,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环保意识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佛教又有“肉眼” 与“慧眼”之说。“肉眼”观物,…  相似文献   

13.
"良知自知"说是王阳明"良知"思想的重要内涵。良知自知具有同时性,与现象学的"本原意识"和佛教的"自证分"在意识的直接性上类似,但因其与道德实践内涵结合,而又有自己的理论特殊性。良知同时自知与感性直观中感性自我同时自知(如知痛痒饥寒)及良知异时自知(通过回忆、反思而自知)有所不同,其特质在于双重自我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4.
自我     
不知哪根神经错了位,突然奇怪地想起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呢?我是我,废话;我是自己,不全;我是自我,对了。为啥对了?因为,“我”具有社会属性,是历史的社会人;“自己”具有自然属性,是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自我,才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自己”与“我”的融合提升。所以,要勇于解剖自己,学会爱护自己,努力战胜自己,尽力超越自我。勇于解剖自己,委实难能可贵。解剖自己,贵在自知,贵在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自己当作金子,就有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就有让众人踩成一条道路的欢乐。在大庭广众之下越接近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越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党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党重要的理念、思想和方法以及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重要方略。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求、认知和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一日,我与一位老友闲聊起散淡的话题。他深有感触地给我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记者到墨西哥采访,看见一个老妇在卖柠檬,5 美分一个,她的生意并不怎么好,美国记者打算把老妇的柠檬全部买下,好让她早点儿回家。当他把想法都告诉老妇时,老妇的话却使他惊讶:“都卖给你,那我下午干什么?”    原来老妇并不是在乎卖出多少柠檬,挣了多少钱,而是在意自己卖柠檬时看到的满街风景,或把卖柠檬作为增加自己生活乐趣的一个“游戏”。她的心是散淡的,没有买卖的功利追求。    散淡是一种精神境界。向往散淡的人,乐于从“红尘扰攘,物欲…  相似文献   

17.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特别关切的问题之一。在现代思想史上,孙中山、毛泽东等也都曾给以高度重视。今天,当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问题,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人们认识一件事情,知道它的道理并不难,但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这也就是古人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古文尚书·说命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行分离的现象,怎样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这是儒家学者着力研究并力求给以解答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知”一般是指知“道”、知识、认识;“行”…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一直有争论的问题。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道德是“神的意志决定的”,是神把“善的理念”放人人的灵魂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德性。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在旧约时代,耶和华上帝在西乃山上亲自把“十戒”授予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孔子和谐社会思想最具代表性.“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与“和”是孔子和谐社会思想的两大基石.孔子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内在精神风韵的和谐社会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无比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说,孔子以“仁”、“和”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建筑成为了人类发展的标志性文化载体。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材料按照一定的设计思想而构筑的一定的适合人类生存的、享受与发展的空间性结构。这一结构彻底改变了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的被动受控的局面,促进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方向发展的可能。作为传统建筑文化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