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八中,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为学生设立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基本思路:像这样一个与任何学科都不沾边的课题,该选谁做指导老师呢?经过对学校老师的一番了解,发现团委的孔燕老师参加了《青少年科学世界观教育》的课题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最后决定请孔燕老师来指导这个课题。老师带着学生制定计划、实施研究、写作论文。下面就介绍一个研究性学习《神异现象研究——舍利子相关问题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是同学们自己选择,并自愿组合完成的。在课题进行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在人们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这一问题之所以对我们有巨大的意义,首先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共产党政策的科学基础的问题。把共产党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区别开来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在于我们的党不是根据某些偶然的主观见解来制定自己的政策的,而是根据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自己的政策的。正  相似文献   

3.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写作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庆国  庞维国 《心理科学》2000,23(4):458-461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 ,它是作者用书面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也是用书面言语影响别人的过程。探讨写作的心理过程并据此设计有效的写作教学一直是许多教育和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近二十年来 ,国外认知心理学对写作过程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将对此作简要回顾 ,以供有关的研究者参考。1 写作的心理过程   1 965年 ,Rohman首先提出了一个写作过程模型 ,该模型把写作描述为三个阶段 :构思、写作、重写。由于该模型是一个线性模型 ,没有揭示出写作过程需要多次反复这一本质 ,因此在 70年代受到广泛批评…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家的人生哲学与传统的人生价值观邱文山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解答是历代思想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在探求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源头的先秦诸子思想...  相似文献   

5.
有一年,胡适参加公派留美学生考试。在考作文时,胡适接到考卷,一看题目心里就犯了难,觉得若按考题写,自己就无话可写,无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无法表现自己写作的真实水平。于是,他当机立断,挑了自己最感兴趣、最有见解的问题,自拟题目,一气呵成地写成了一篇文章。改卷老师看了他  相似文献   

6.
伤寒学派与温热学派的学派争论是我国医学史上一次影响较大的学术争鸣,历史上众多的医学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术见解,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学术气氛。如何认识这一中医文化现象,如何评论这一争论,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医文化,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宝库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的核心是对“物”的透视。青年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时期,马克思在对象性的物中发现主体性的劳动活动与异化关系;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认识周遭之物,并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去认识人的现实性;三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的活动和关系出发提出了对“物”的全新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一认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物的感性存在,又透视了物看不见的存在,即物何以成为物、活动何以生产物的过程,此双重透视的科学认识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认识过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近几年来,一些哲学研究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研究涉及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中的阶段、环节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问题以及认识全过程的正确表述问题。这些问题的科学解决,虽然还须作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已有的研究也并末取得一致的意见,但那种简单重复认识公式的状况毕竟已经改变,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现将这些见解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该书对马、恩、列、斯、毛的十二篇哲学名著和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都分写作的时代背景、结构分析、内容提要、问题解答四个部分进行介绍。在介绍中力求忠实于原著。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曾参考国内外几十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究性著作。  相似文献   

10.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李冬梅 《学海》2001,(5):201-202
董群先生的新著《禅宗伦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以下简称董著 )对宗教伦理的研究有自己的特色 ,该书的写作遵循了宗教伦理体系的内在逻辑 ,即把禅宗伦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写作 :形而上的层次 ,涉及禅宗伦理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观点 ,人的道德本性问题 ,道德的起源问题 ,基本的道德关系问题等 ;形而中的层次 ,是制度的层次 ,涉及到禅宗的戒律、禁诫、清规、禁忌等制度性的或前制度性的规范 ,体现禅宗伦理生活中的强制性和他律特征 ;形而下的层次 ,是禅宗信众具体的道德认识过程和道德修行过程 ,也涉及到具体的道德规范的内容。这三个…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的知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结合孙子利用知行合一的观点指导军事实践的实例,对《孙子兵法》中的知行观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研究《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英敏同志的《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伦理道德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见解。是我国伦理学界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 该书名为《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内容也确实体现了我国伦理学界对伦理道德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它给予我们印象最深刻,令我们由衷敬佩的是著者在反思他人认识的同时对自己的已成认识也予以反思,有时甚至是比批评他人认识更为严厉的自我批评,体现了著者不以他人是非为是非,也不以自我是非为是非,唯以真理为圭臬的严肃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4.
质疑之偏颇     
读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写作三想》(片断),感受颇深。史老师对文学创作理论上的传统命题敢于反思、敢于冲撞,见解新颖独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用逻辑理论知识来分析,其质疑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深入讨论,涉及到人们认识的源泉问题。最近上海哲学界就这一问题通过座谈、笔谈等多种形式展开了热烈讨论。《社会科学》杂志、《文汇报》,都相继发表文章,支持并引导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现将讨论情况、不同见解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谈到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愿望时说:“只有理性的论证,也就是说以认识为根据的论证,才能给道德以可靠的基础。因为,理性就意味着,人可以让自己的行为遵循认识”(见第6页)。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真实的愿望。很早以前,克拉夫特就致力研究伦理学领域中的科学精确性,并对唯心主义和非理性的见解表示过态度。关于如何科学地研究现存的和在特定的集体中起作用的道德观点和原则以及关于如何能够研究它们的社会原因和影响的问题,作者是不太关心的。他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的其它方面:是否能科学地,也就是说用知识去论证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求知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认识与求知(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关于天人关系、心物关系、形神关系方面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求知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也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试对这些观点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8.
无神思想是人类在探索自身和世界来源及本质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作用。古代印度和欧洲的哲人们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在这方面展示出大量重要见解,有力地批判了一些有神思想和迷信观念。这明显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回顾这方面的历史,梳理有关内容,对我们深入认识人类思想的演变规律,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间,我国学术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反映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这种观点有的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某些论点作为依据的。这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列宁的反映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呢?在这篇论文中,我试从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对马克思所创立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以往关于这个范畴的研究和论述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跟其他基本范畴一样,都需要根据社会实践提供的新材料和新的认识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再认识。这不论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是从指导分析现实经济关系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研究深入一步。在这里,注意把个别范畴的研究跟理论体系的探讨结合起来考虑;把范畴一般与范畴的特殊表现形态区分开来;在研究个别范畴时,既不停留于对经典作家言论的考证,又不满足于对抽象要素作简单的规定,而是进行系统的考察等,是会有助于探索的深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