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崇尚理智是启蒙思想的核心,也成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共和国的激进社会阶层的口号。启蒙派认为,人类理性的完善与进步,一方面是因为各门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得力于教育的普及。在他们看来,理论(首先是科学的进步)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技术进步,理性的政治制度的确立、道德和品行的完善)都给予决定性的影响,使之合理化,避免偏见、成见和宗教神话。提高科学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把科学的理性变为社会、文化和道德进步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知识异化与现代哲学的致思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无疑是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发源于启蒙理性的近代哲学何以进入到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诉求的现代哲学,它在回应近代科学思维向人文精神领域的渗透时是怎样确立哲学的思考范围并开辟现代哲学的新方向的,这尚是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启蒙时代以来理性的扩张和知识的进步所构建的生活世界图景及其现实困局,以确认现代哲学之“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意义与价值。一、启蒙理性与“卢梭问题”自从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脍炙人口的口号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理…  相似文献   

3.
摆脱世俗强权和宗教神权的禁锢,以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的“理性和自由”为起点论道德,无疑是进步的。康德沿袭近代理性主义传统,满怀启蒙世人的情怀,从人人平等地拥有理性和自由出发,以普遍法则如何可能为主线,系统论说道德的形而上意蕴,并引导大家回归现实,提出“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建议。其论理方式虽纷繁复杂但很是严谨,我们可以从康德的历史任务谈起,沿着康德为何以“理性与自由”做起点以及如何以“理性与自由”做起点的进路,探析“理性与自由”作为康德伦理思想论理方式的起点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削弱仅是一种表象。从实质上说,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将获得最本质的、名符其实的意义。 传统社会的特征是政治的伦理化,是道德化了的社会,以“人治”为核心。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政治的制度化,是理性化了的社会,以“法治”为核心,因此,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理性和法治的现代社会,其精髓之一就是体现人道和伦理的精神,它从法律上赋予人权利、自由、平等和公正,而这正是人类道德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密不可分。儒家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需要吸收西方近代启蒙精神并转化其启蒙方法,要站到"人类情感的天平上"对人类的情感能力首先做一番学理批判,从中发掘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观,据此推动人类在情感层面的现代性价值启蒙,超越近代理性启蒙之"蔽"。作为生命之大全的"幸福"理念,将是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将是人类在情感层面实施现代性启蒙的最高理念。"幸福"、"和谐"、"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儒家德性现代精神的启蒙价值系。  相似文献   

6.
徐嘉 《学海》2007,(6):67-71
虽然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但是,当其他启蒙思想家对理性、文明、科学、进步充满赞美时,卢梭却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敏锐地觉察到了被神化的科学理性所隐含的危险,揭示了科学的进步与道德风尚之间的深刻矛盾.尽管他对科学伤风败俗的指责并不严谨,但却以"伦理的理性主义"的视角触及了启蒙时代的重要问题.这不但成为他后来学说的出发点,也开启了启蒙运动对唯科学主义的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7.
改革派(Ref or m)是近现代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犹太教派别。它的产生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相关。大革命后,西欧犹太人得到解放,犹太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改善。犹太教改革运动应运而生。它最初始于德国的启蒙运动——哈斯卡拉运动(希伯来文“智慧”、“启蒙”之意),其领袖为摩西·  相似文献   

8.
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而造成理智不成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懒惰,二是怯懦。这是人自身的缺陷对启蒙的阻碍。然而,排除这些因素,启蒙所需的只是自由。康德区分了两种自由。公开和私下运用理性的自由。这样一来,只要有一个开明的君主能允许自由,那么启蒙就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17-18世纪兴起于西欧北美的启蒙运动,是人类发展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启蒙思想家接续在欧洲中世纪社会内部所萌蘖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实验科学等异端思潮,进一步高扬理性、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科学、进步等价值理念,对禁锢人们头脑的神学教条和束缚人们身心的王权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乃至猛烈抨击,在观念领域发生了极大的祛蔽作用和解放效应.  相似文献   

10.
反启蒙运动的启蒙——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的本质是用知识来取代意见,它最终落实为以知识的探寻为根本目的的生活。而启蒙运动的本质则是把启蒙的精神运用于社会改造的过程中,这包括"启蒙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启蒙化"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启蒙与政治的完美结合。但是贯彻到底的启蒙运动一定会走向自我瓦解的终点,因为启蒙对于启蒙运动的反思恰恰必须成为真正的启蒙的第一主题,也就是反思启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1)
当今人类显然正处在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全面危机的境况之中。导致三态全面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西方启蒙理念及其引发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由于理性、人权、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进步等启蒙理念被作为绝对价值而波及全球并牢笼人心。启蒙理念极度偏颇的扩张和畸变造成表现为社群疏离、自然破毁、精神堕落的人类危机。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以仁本论为核心的宇宙论、社会政治论和心性修养论,对于救治人类危机具有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导致知识启蒙与理性批判之间产生如下内在矛盾:知识增多的同时,作为生活更高目标的超验价值及意义日益被质疑和消解,启蒙的公众教育也在消解公众美德和审美能力这些启蒙运动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且,启蒙运动带来的工业化、世俗化日益把生活分裂为碎片、“散文”,从而使得崇高、本质日益式微,虚无主义日益甚嚣尘上。德国浪漫派试图通过找到更根本的原我来克服之。从后来促生唯物史观这个角度来说,浪漫派对这个作为根本指归的原我的理解,最有意义、最应加以讨论的就是它针对德国唯心主义的“意识先于存在”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启蒙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既有其因相似的时代大背景而形成的共性,又有其与具体的文化、历史、民族相联系而产生的个性。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与西方的启蒙运动相似,都是以理性思考启迪民智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专制主义。但是,中国的启蒙需要摆脱的枷锁来自封建伦理的桎梏,其特征是“伦理启蒙”。它始于明末清初对德性主义人性论的批判,其锋芒触及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岗 《现代哲学》2000,(2):101-105
一、引言 由于近代科学对中世纪神学的胜利及其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把近代标示为“理性的时代”或“科学的时代”。西方文明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张扬,代表人类智性的进步与胜利,也为人类取得了较大的生存空间及较大的灵活性,“西方的科技照亮了整个世界,西方的理性滋润启发了不少心灵。”① 然而,人类社会并没有象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和19世纪的进化论者所构想的那样,在“理性”的指引下,得到健全的、有秩序的发展。两三个世纪的实践证明,作为自然、社会系统调控者的人类,其实践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也有消极的…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启蒙探究从唱衰到重审的转变,为了更好地推进启蒙,需要在四个维度上对启蒙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启蒙的关注中心从理性的运用转向建构一种人的科学,这种新的科学是以哲学为根基并跨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群;第二,区分启蒙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往往是对启蒙的运动化推广,“启蒙”或是未经历政治-经济-社会推广、局限于人文范围内的思考,或是对运动化启蒙的反思(分积极推进与否定性地重归人文思考两种路向);第三,启蒙的本土化与世界化,通过比较鉴别探寻启蒙的世界境遇和中国境遇,确立中国新启蒙的目标和任务;第四,把启蒙视为批判与建构的统一、理性启蒙与德性启蒙的统一,自斯密经康德到马克思一直如此,启蒙不但求真也求善,不仅力求确立合理科学的崇高价值,更保持对基本价值的确信。启蒙事业不可否定,只能审慎地反思、总结、推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自由理念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之一,在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之后,自由理念成为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自由理念在实现启蒙运动诸多理想目标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当自由成为神话,拥有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话语霸权并且充当其他价值观的监护者的时候,自由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有可能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继续启蒙的障碍.当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中谈论自由理念的时候,需要厘清自由理念在特定社会类型和历史阶段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17.
从生存伦理学角度分析孔孟儒家的天命观,可以认为在儒家的生存谋划中,“顺天休命”的思想是其根本,也表明了其宗教性根源。“天”由最初的意志神、“命”由最初的宿命逐渐被扬弃为面向事情本身的形式指引,表明了儒家极力回到原始生存经验的努力。在其间发展出的启蒙心态,即对“天”的临界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标志着儒家精神气质的成熟,既达致了启蒙精神所鼓吹的存在的勇气,又未走向西方启蒙运动中理性的虚妄。而知命、立命(将命分判为正命与非正命)、革命等思想构成了一个以“热爱命运”为中心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启蒙理性实际上导向了诸多悖论,并在现代性的多个层面走向了启蒙的反面。启蒙理性设定了"理"对"情"的约束,并见之于哲学人类学的兴起及其延迟,亦见之于美学的创立及其尴尬处境。启蒙理性的实质是利益与权力,而这为近代政治哲学及其功利主义所认同,也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核心。启蒙的历史表明,在社会结构中,"利"的主体与"力"的主体不能重合,这本身又是对人的自我启蒙的持续挑战。  相似文献   

19.
刘华 《伦理学研究》2006,(2):107-108
胡潇教授的学术专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作者在人类精神生活的沃野里潜心耕耘多年,奉献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一项丰硕成果。这本近46万字的煌煌大作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作者的思想经纬和学术建构:一是以“理性的滥觞”为篇名,全面勾勒了人类意识的起源及其理性智慧的发展流变;二是以“心灵索引”为篇名,展示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经历以及作者对此的评析与新见;三是以“意识形态的认知”为篇名,阐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诸方面及其生成的意识形态各门类反映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的认识机理。全书…  相似文献   

20.
诺瓦利斯在《费希特研究》中系统地梳理了费希特早期知识学,在接受自由“自我”概念的同时,他质疑“本原行动”的原初性,强调“感情”和“想象力”在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自我(或自身)概念提供了考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哲学理路,提供了浪漫主义对启蒙的接受与批判的根由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浪漫主义批评启蒙理性中隐含的暴力因素,以及工具理性对世界的合理化祛魅,对人的感情和想象力的销蚀.但是浪漫主义并不是反理性的,他们与批判和反思启蒙者一样强调启蒙主体间的对话性,视自由为使命,试图通过内在自治的教育(Bildung)达到真正的启蒙.从而论证,有关浪漫主义反理性、反个人主义、是保守主义和极权代言者的说法是草率而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