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德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纵观我国学者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成果,提示了研究进展的三个阶段:起步研究阶段、拓展研究阶段、核心研究阶段。初步评定了各研究的得失,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品德心理结构的展望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随着早期心理研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日益展开,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前沿研究课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个性与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结构-定向教学》系依据国内外有关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本人多年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改革教学体制的思想.《结构-定向教学》思想,是依据教育、学生学习及能力、品德的本性提出的.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及经验传递说,学生学习的接受——构造说,学生能力、品德的类化经验说.《结构-定向教学》思想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发展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为要加速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实施定向培养,由此,这一思想简称《结构一定向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国内近年来有关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假说划分为因素构成说、多维结构说、核心结构说、层次结构说和系统分析说五种类型,并对今后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性建议:一是要准确把握品德心理结构的内涵,明确区分有关概念;二是应把品德心理结构纳入个性心理结构研究;三是应正确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四是要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注重实证研究和多角度多方法的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5.
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短期跟踪57名新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测查他们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差异确实与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某种密切关系,但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同方面似乎存在不同的关系模式.对这些不同的关系模式,文中分别从幼儿的心理状态认识、执行性控制能力发展和个性倾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燕国材 《心理学报》1989,22(4):78-84
本文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发展的四个基本特点,即:它是教育实践的产物,以儒学家派为主体,涉及到教育中的全部心理问题,未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二是中国古代教育心理思想发展的六大成就和贡献,即:提出了学知论和性习论,初步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实质和规律,初步探索了品德结构和德育过程,初步总结了一套学习和德育的原则、方法,初步考察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供了总结经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表面-现实任务是常用的心理理论任务,文章着重讨论了标准任务得到的结果与日常观察以及相关研究之间的冲突,并总结了对标准任务进行改进后的主要研究成果。同时,作者指出了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拓宽了研究领域,引起对心理理论任务测量效度的进一步探索,还引出对幼儿早期是否有能力区分表面和现实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晴  陈英和 《心理科学》2008,31(2):319-324
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幼儿园5个班98名幼儿为被试,使用以表情为线索的社会知觉任务、经典的意外内容和意外地点任务测量了儿童的心理理论各成份,使用卡片分类、拼图任务测量了其元认知各个成份;同时,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语言分量表测量了语言能力.分析结果表明:(1)3~5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元认知策略有较高的相关.(2)心理理论的社会认知成份可以预测元认知各个方面的发展.( 3)在3~5岁幼儿心理理论两成份中,社会知觉成份与元认知知识关系密切;社会认知成份与元认知监控之间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元认知的策略知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道德素质重在养成、积淀,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德育作一般研究的成果不少,但研究道德"养成"的不多,从养成具体过程层面进行操作创建的就更少.近日读到陈延斌教授撰写的《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深感这是一部洋溢时代精神,努力探讨、攻克这一问题的力作! 第一,形成了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可操作性研究的完整体系.之前学界虽已有不少研究青少年德育的成果,但多涉及其中的某些领域、部分,在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相对缺乏;尤其是理论探讨较多,内容较抽象,在实践指导性、操作性层面研究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以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98名幼儿为被试,通过对其心理理论、情绪理解及语言能力的测试,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在3~5岁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5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能力,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相关显著,即使在控制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能力仍然和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相关显著;(3)在排除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也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选取122名3到5岁幼儿,同时测量了选择性信任、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并控制了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追踪研究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探讨了幼儿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幼儿的选择性信任与执行功能呈显著正相关,控制了幼儿的年龄和语言能力之后,相关仍然显著;第一年的选择性信任可以正向预测第二年的执行功能,而第一年的执行功能不能预测第二年的选择性信任;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之间不存在纵向的相互关联。该结果为幼儿选择性信任领域的争议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失望礼物研究范式考察心理理论与幼儿白谎行为的关系,及认知移情和情绪移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幼儿的白谎行为发生率、心理理论、认知移情和情绪移情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控制年龄与言语能力后,幼儿的心理理论与认知移情呈显著正相关、与白谎行为也呈显著正相关,且认知移情与白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3)幼儿的认知移情在心理理论和白谎行为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理论可直接影响其白谎行为,也可通过认知移情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白谎行为。  相似文献   

13.
追随力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随力是指追随者在追随领导者的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追随特质, 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人品德和人际技能等方面。按照研究内容的差异, 可将追随力的研究划分成三个阶段: 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理论对追随力的研究阶段, 以追随者为中心的领导理论对追随力的研究阶段, 以及以追随力为中心的追随理论研究阶段。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包括追随者的分类, 追随者的心理建构, 追随类型与领导类型的整合等。国内的研究多是以领导者为中心, 对追随者进行了一些分析。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对追随研究工具、追随与个体特质、追随与领导风格和组织特征的匹配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选择90名3-5岁幼儿为被试,采用熟悉和不熟悉两种材料来测验幼儿在外表一事实区分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随年龄增长在3-5岁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变化.材料熟悉度和任务类型对幼儿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有影响.这些结果说明表征不可通达假设的观点似乎要优于表征缺失理论.  相似文献   

15.
研究选取202名4~5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102人、女孩100人,研究采用测验法考察幼儿年龄、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推理能力、心理理论与其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Amos22.0验证模型。结果发现,4~5岁幼儿的年龄、心理理论、推理能力能直接影响其阅读理解。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会通过影响心理理论、推理能力间接影响阅读理解,并且心理理论、推理能力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幼儿说谎认知的年龄特征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静  徐芬  王卫星 《心理科学》2005,28(3):606-610
研究探讨了3~4岁幼儿说谎认知的年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说谎的概念理解水平与道德评价之问的关系,及说谎认知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3岁和4岁幼儿在说谎和说真话概念的判断上年龄差异显著,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上,年龄差异不显著;幼儿心理理论与说谎概念的相关显著,4岁组的心理理论与道德评价的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8.
预见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或者需要什么的能力,是对未来自我状态进行的推理。该研究由两部分实验组成。实验1以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Atance和Meltzoff(2005)的非言语研究范式,探讨了预见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4岁以后,幼儿能够根据未来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物品。实验2以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预见与抑制控制和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抑制控制对幼儿的预见能力存在直接的预测效力,而心理理论则是通过抑制控制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地作用于预见过程。  相似文献   

19.
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幼儿心理理论信念愿望理解与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运用实验法对256名3~6岁儿童施测.结果表明:(1)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的发展在3~6岁期间随年龄逐渐提高.4岁是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5岁是幼儿情绪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晚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3)幼儿心理理论的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之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德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已在全国大专院校逐步开设。这是一门还很年轻的学科,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客观规律,以趋于成熟、完善。现将近年来对德育理论若干问题探讨的几种意见综述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作参考。一、德育的含义是什么? 对德育含义的理解,说法颇多。现归纳几种较普遍的意见:1、德育是教育者、思想言行规范、受教育者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是教育者将社会提出的思想言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特殊矛盾运动过程。2、德育包括道德教育(小德)和政治思想教育(大德),是大德与小德的统一体。3、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