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滴水     
一天,佛祖说法时,问弟子们道:一滴水,怎样才能使它永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没有作答。“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  相似文献   

2.
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在他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小王子的时候,曾被送到一所海军军官学校读书。有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巡察时,发现这位小王子正伏床哭泣。这位军官上前问他为什么哭,开始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肯说,后来迫不得已,才说出有几个军校的同学竞无端地轮流踢他的屁股。海军军官就把这几个学生召集过来,对他们说:“尽管小王子并没有主动告状,但我依然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虐待王子。”  相似文献   

3.
批评有颜色吗?有的。%一位教师批评学生时爱用“警告”一词:“我警告你,以后不许再迟到”、“我警告你,假如再讲话,别怪我不客气。”于是学生在背后就叫他“红灯闪闪”。%如果说警告型的批评是红色的,那么嘲讽挖苦型的批评对学生来说,则是黑色的了。有位叫夏冬的学生有流鼻涕的毛病,有次上课,老师提问他,见他答不出来,光用手抹鼻涕,就说:“夏冬呀,我看你不如回家找个叫春秋的老婆,开个‘四季粉丝店’算了。”此话一出,全班大笑,也许这位老师对自己的黑色幽默颇感得意,但这无疑深深地伤及了这位学生稚嫩的心灵。可以说,这是他金色童年的一次…  相似文献   

4.
胡仲华 《天风》2003,(7):29-29
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小学生,尽管他的伙伴对他都很友好,但是却得不到他的友谊。可是有一天,一位女生却和他建立了友谊。于是,同学们就问这位女生是怎么获得那位同学的友谊的,这位女生说“有一天,他在走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跌倒了,我急忙走近他,问:‘你让我扶你起来,好吗?’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所包含的就是对人要有尊重和爱心,哪怕是对一个残疾人,因为没有尊重的爱,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当人施舍时,要尊重受施的人。古人  相似文献   

5.
求职应聘总免不了要经过面试一关,在面试过程中总免不了要回答考官的一些问题。同一道招聘考题应该是同一种符号答案,别人答了获得了成功,自己以相同的答案答了也应该获得成功。可是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参加一次招聘公务员的面试,自我介绍后,主考官就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考便十分自信地回答:“你需要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这位主考官解释原因时说,有一位企业的老总在招聘部门经理时也问过“1+1=?”的问题,其中一位应聘者的答案与这位毕业生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雕琢自己     
一位出色的雕塑家经过很长时间的精心雕琢,终于完成了一件几乎完美的雕塑作品。有人忍不住走上前去问这位雕塑家:“你怎么能够完成这样美丽的雕塑作品呢?”雕塑家满脸微笑地看着眼前的雕塑作品说:“其买,这件雕塑作品一直都存放在这里,我不过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了而已。”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那位雕塑家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将身上多余的那些边边角角去掉,就一定可  相似文献   

7.
一、故作悬念 学生有很强烈的探求欲。老师先设制悬念,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不失时机地点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学生恍然大悟,得到松驰后的愉悦。一位新调来的年轻老师面对陌生的学生道:“同学们,我班新来一位成员,他姓李,系男性公民,希望大家以后多多关照。”学生懵了,相互张望。老师接着说:“告诉大家,他就是我。” 二、自我稚化 语文教师的教学投入成功与否,关键是看他能不能进入角色,不只是一个教师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角色”。自我稚化就能让教师真正当“学生”。 一老师在教《游园不值》时,忽然一学生“砰”的一声  相似文献   

8.
在某种程度上,耳语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自尊与平等的心灵交流氛围。一个不到两周岁的幼儿,在妈妈的怀里哭闹得满头大汗,他的妈妈“招数使尽”,怎么也哄不住。这时邻居一位在幼儿园当教师的阿姨走了过来,只见她轻轻地俯在小孩耳边,低声说了什么。奇迹出现了,小孩不哭了,还露出了笑脸。这位年轻的妈妈感到非常惊奇,连忙问这位阿姨:“你究竟给孩子说了些什么?”这位阿姨笑了笑说:“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在他耳边动了动嘴唇”。这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旁人可能不会相信,这种不发声的“耳语”能让一个哭闹的小  相似文献   

9.
以理服人     
在一次婚宴中,我们和一位牧师同被邀去赴婚宴。就餐时,我们照常做谢饭祷告,祷告后,同桌的人问我们:你们在做什么?我们说:我们在谢饭。他们又问道:谢饭是什么意思?牧师就用比喻对他们说:“当一个孩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一只苹果时,第一句就是谢谢爸爸。我们谢饭是同样的道理。”同席的人有人说:这样,你们应该谢谢主人才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音乐信息发出(客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不等式,在音响感受上存在明显的主观评价不相同的现象,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形成了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坛式”教学格局,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欣赏教学中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吴正银 《天风》2003,(7):34-35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吧!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少年回答: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和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就会减轻自己的痛苦;当我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狂喜就会变得静如止水?智者微微含首;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片刻说:把别人当成自己,就可以真正地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对吗?智者以慈善的眼光应诺;继而说: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接着说:这就是说,要充  相似文献   

12.
从“吗”和“呢”的用法谈到问句的疑问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教师教学生辨别“吗”和“呢”,采取了这样的说法:凡是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来回答的问句,末了可以用“吗”,不能用“呢”;凡是不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回答的问句,末了可以用“呢”,不能用“吗”。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学生容易掌握,可是不作补充说明,就会出现问题。有些问句要求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末了只能用“呢”,不能用“吗”,然而“是”或“不是”常常可以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况且,点头或摇头也可能使人误解。比如有人问:“他不答应?”  相似文献   

13.
大胆与小心     
当“大胆”成功时,他的身后一定默默地站着一位好帮手,这位好帮手的名字叫“小心”。  相似文献   

14.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子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相似文献   

15.
听说有一位信徒,当听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使馆以后,一面感到气愤,一面又大为不解。他去问牧师:“克林顿不是基督徒吗?他怎么可以干这样的事?”这反映出有些基督徒天真的想法,认为美国的执政者信基督教,其政府就应该会按基督教的道德原则来办事! 美国钱币上印有“In God we trust”(我们信靠上帝)字样,美国的执政者总统就职时要把手按在圣经上宣誓,可是这些是否就能说明,美国的执政者  相似文献   

16.
我在家乡纽约州卡南代瓜的街上买东西时,听到一旁传来小孩子的说话声,“妈妈,你看,这位太太还没有我高呢!”那位看来表情有点窘迫的妈妈忙叫了一声“米基”。那个叫米基的男孩看来最多有7岁。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啊,真对不起。”我笑了,对她说:“没关系。”然后转过身,看了看她的儿子,说:“哈,米基。我叫达丽尔·克雷默,你好吗?”他从头到脚地打量着我,而后问我:“你也是妈妈吗?”“是的,我也有个儿子。”我说。“你怎么这样矮小?”他问。“这是上帝的安排。”我说。“有人矮小,有人高大,我属于前者,而且是矮中之矮。”我和他大约说了5分钟,…  相似文献   

17.
传说有一天,一位猎人去拜访心中仰慕已久的大学者,没想到这位学者正和家人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猎人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位治学严谨的人会浪费时间做这种游戏?学者问他:“你背上的弓为什么不把弦扣上?”猎人回答说:“如果一直扣紧,弓弦就会失去弹力。”学者接着说:“我和家人荡秋千,理由也是一样。”事  相似文献   

18.
在一处农贸市场上,一位卖无核蜜桔的个体户正在大声叫卖:“快来买无核蜜桔!我卖的蜜桔全都是甜的!不甜不卖!”这时,有几个人走了过来,其中有一位年青人拿起蜜桔看了看,并且问道:“真的都甜吗?”“要不信,您就先尝尝,先尝后买。”这位个体户边说边拿起一只蜜桔,快速剥开皮后递给了年青人。年青人取了两辦尝了一下,然后点着头说:“这蜜桔还真甜!我买三斤!”个体户手上给年青人称着蜜桔,嘴里同时还在说着:“这位同志亲口尝了,证明我卖的蜜桔全都是甜的!要买的快来!”  相似文献   

19.
渴望壮烈     
信手开卷,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农民问一位即将远航的老水手:“你父亲是怎么死的?”“下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了海上。”“你祖父呢?”“也死在海里。”“那么,你怎么还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凝视着远方,朗然作答:“水手,就是因大海而生!”掩卷沉思,我猛然想到两个字:“壮烈!”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改变;壮烈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彼尊我卑”。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铿锵的跫音和深深的足迹。卓而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  相似文献   

20.
利未 《天风》2014,(2):I0001-I0001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说。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岂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人非常哆嗦.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