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社会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社会正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准则,既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价值诉求,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社会正义和谐统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分配正义、社会交换正义、社会补偿正义和社会共同的正义价值,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或根本要求 ,是一个崭新的提法。因此 ,需要弄清这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 ,追问它的合法性。一、依据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在历史观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依据何在 ?在于历史的创造者是人自身。意识到这一点 ,把它自觉地作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的一个根本原则 ,就有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然而 ,这个意识的形成又有待于人自身的进步。在漫长的中国封建…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社会发展”问题既是现实的、重大的实践课题, 也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观的核心。我们认为, 改变传统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否则,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将难以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生根立足; 即使勉强建立起来, 也难免沦为某种形式化的东西并可能走样变形。一、重新反思“社会”与“发展”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深入反省以往种种社会发展观的深层缺失, 我们发现, 人们之所以难以形成“以人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步和升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实施,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做好新…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十年前,笔者曾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文章,就曾引起争论,被认为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冒犯。(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2、8、9、12期有关文章)现在虽然理论环境进一步宽松,但是哲学上“本”的问题历来歧见极深,积重难返,看来今天仍有讨论的必要。“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比起十年前,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察视角也有进一步的深化和转换。  相似文献   

7.
朱登潮 《学海》2005,(5):11-14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文选》中,一共有1066处使用了“发展”这个词,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邓小平关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一脉相承,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个统筹”,以推动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以人为本”确立了经济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而论,“以人为本”为我们确立了经济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包含着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真理问题,第二层次是价值问题(参见姜志保)。“以人为本”的第一层次问题(真理问题)即人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一从宪政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纯粹的关于人本主义的哲学命题,而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制度理念。它不仅要求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解释”,更重要的是要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和价值观提供现实的制度条件。“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里的准确含义就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要求国家创造充分的制度条件来保证“每个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宪政理论并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限制“政府”或“个人权利”。作为落实和实施宪法权利的施政…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我们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  相似文献   

12.
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企业实行“人本”管理 ,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我国管理理论、管理哲学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拟对“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思想的若干问题 ,作一概要性的述评。一、“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思想的演变“以人为本”思想由来已久。可以说 ,伴随人类产生 ,管理就面临着人事管理问题。不过 ,对人的管理成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则是工业社会的事。雷恩通过早期工业社会的管理的全面考察后提出 ,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生产制度后 ,就面临这样一个突出问题 ,即为了实现预想目的 ,如何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人事问题。这个…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文化发展方面则提出:“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①本文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为指导,根据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态势对文化发展作出的系列论述,结合我国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对新文化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对我们所理解的新文化观的主题、概念和逻辑关系进行探讨。一、整体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与…  相似文献   

14.
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而且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把它落实到宗教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那么,在宗教工作中究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我认…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层面上确立新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已构成中国目前最迫切的发展目标。因此,对“发展”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已刻不容缓。 我认为,在哲学层面上确立合理的新发展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立足于当代人类文化的现实发展。 按照上述原则建立的发展观,应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所谓“发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新发展观必须以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尺度和终极目标,来选择和确定人与社会的整个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具体地说,这种发展观需具备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不能以“人的全面发展”替代“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知和重视。十余年来,国内理论界对该理论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探讨,成果是令人瞩目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并不能不指出,该理论有些基本问题被一些研究者“轻易”地忽略了。其典型表现是这样一种普遍流行的提法:人的全面发展。而马克思始终一贯的提法是“个人的全面而自由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其现实根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这些基本要求,目前的有关文章或者只是从理论根据的角度进行论述,或者只是从实现的角度进行论述,而缺乏从正面进行的论述。本文尝试从正面论述这些基本要求的完整内涵及其现实根据,以供讨论。一在世界历史上,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是近现代西方进步思想家、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提出和阐发的。至于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要求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社会结构和社会有机体理论、唯物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社会恰当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的确定,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我们党提出的发展观就是科学的发展观,其主要内涵就是温总理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长期以来,许多人仅看到宗教道德  相似文献   

19.
文章联系组织文化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讨论了组织文化的概念。以 Habermas 的沟通行动理论作为理论背景,介绍了“讨论式组织发展”的特点。分析了讨论式组织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文章还详细探讨了实现“讨论式组织发展”的结构的、人员的和连结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要求现代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美术课堂使用绿色评价法打破了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发展观,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文章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具体讨论了绿色评价法对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