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时金献  谭亚梅 《心理科学》2008,31(3):736-738
探索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关系.201名大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分别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测量学习倦怠和外显自尊,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成就感降低对于内隐自尊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但对外显自尊的预测作用更强(p<0.01);耗竭和人格解体对外显自尊的预测作用也达到了边缘显著性水平(p=0.089,p=0.077).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尊结构.  相似文献   

2.
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量表法对11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自尊结构的基础上,考察外显和内隐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尊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成分;(2)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都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不同自尊者在赌博情境下的风险规避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考察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在赌博情境下的风险规避行为,263名大学生被试同时完成外显Rosenberg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和21点赌博游戏。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风险的增加,所有被试都表现出风险规避;(2)在高外显自尊水平的个体中,低内隐自尊水平个体比高内隐自尊水平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风险规避行为;在低内隐自尊的个体中,高外显自尊个体比低外显自尊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风险规避行为。风险规避行为间接地反映出个体的防御倾向,结果提示,在风险情境中,高外显低内隐自尊个体表现出较高的自我防御倾向。  相似文献   

4.
运用两种程序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由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自尊由三项自尊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内隐自尊普遍存在;无论是内隐自尊还是外显自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内隐自尊无显著的年龄差异;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有更低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法和测验法,让186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联想测验、SES量表和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量表,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有强烈的内隐自尊;2)内隐、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3)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内隐、外显自尊及ZIAT-ZSES性别差异不显著;4)男大学生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外显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女大学生相关不显著;习惯性负性自我思维与内隐自尊及ZIAT-ZSES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7,30(4):785-790
本研究以102名大学生为被试,从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出发,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三种实验程序对内隐自尊及其特性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IAT、GNAT和EASI这三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是有效的,均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内隐自尊的特性表现为个体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属性或事物相联,将他人与消极属性或事物相联;(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两维结构说;(3)双重态度模型和信息加工双过程模型两种理论模型都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轻度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以自编智力测验为工具操纵不同的反馈情境,采用2(轻度抑郁,非抑郁)×3(无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对被试的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抑郁者的外显自尊显著低于非抑郁者,而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成败操纵后个体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并无显著变化,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无反馈、正反馈情况下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而在负反馈情况下,抑郁者与非抑郁者的自尊分离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蔡华俭 《心理学报》2003,35(6):796-801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文化下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的评价,但强度不如西方个体。(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中自尊结构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耿晓伟  郑全全 《心理科学》2005,28(2):379-382
本研究同时运用外显的自陈式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及Go/No-go联想任务(GNAT)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结果表明:(1)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Go/No-go联想任务来测量内隐自尊是敏感的;(2)中国文化中自尊是一个双重的结构:包括一个内隐的成分和一个外显的成分。(3)自尊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都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网络行为失范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内隐自尊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外显问卷调查结果作了对照.研究发现:相对于文明组而言,网络行为失范者不论在外显或内隐层面都体现出较高的攻击性与较低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用实字、虚字、与被试自身相关字三类汉字作刺激材料,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喜好判断任务)进行匹配,考察了被试对不同类别汉字在两种测量方式中的反应。结果发现:实字和虚字间在各种不同的实验处理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性汉字和自我关联汉字都在直接测量的两种注意水平间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在间接测量时未产生显著差异;“拥有效应”的作用不是单向的,当自我关联汉字处于注意焦点以外的位置时,直接测量出现了反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以自尊情感模型为理论起点,采用行为事件取样法,对58名1.5-4岁婴幼儿的掌控感和归属感事件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早期掌控感源于以动作为基础的掌控行为,包括掌控自我、掌控外物和掌控他人。而归属感一方面源于儿童以不同的行为方式寻求归属,即主动归属感;另一方面源于不同情境下成人的行为使儿童获得了归属,即被动归属感。掌控感和归属感事件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反映了个体自尊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探讨1104名大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自尊呈稳定发展趋势,重要感、胜任感、归属感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2)大学生自尊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归属感维度。(3)文科生外表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城市学生以及学生干部在自尊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以及非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14.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李晓文 《心理科学》1993,16(4):193-197,204
本文在对以往有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自尊需要早在自我意识成熟之前就已存在,并且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儿童逐渐在多方面认识事件的自我意义,从而更为主动、合理地满足自尊需要时,自我意识便得以发展.儿童的自尊需要和自我认识水平相互作用,不仅形成了自我意识的纵向发展差异,而且形成了横向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自编的《3~8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探讨了3~8岁儿童自尊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3~8岁儿童的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和7岁可能是儿童自尊发展的转折年龄;(2)3~8岁儿童自尊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6.
王磊  郑雪 《心理科学》2006,29(4):1013-1015
旨在介绍和评价西方研究者在自尊权变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首先简述了自尊权变性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对自尊领域权变性的概念、测量、作用、形成与发展等内容以及自尊权变性与最优自尊的关系作出了总结,最后,针对有关研究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自尊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近年来,自尊结构的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新进展,主要表现在:(1)内隐自尊研究的逐步兴起;(2)由注重总体自尊的研究到注重研究自尊的结构和具体自尊;(3)注重对自尊稳定性维度的分析研究;(4)注重对自尊结构的跨文化研究。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和探讨自尊结构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文章综述了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并对今后的自尊结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自尊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明证  水仁德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6,29(1):68-72,67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自尊的两种不同元素,自尊结构指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结合形式。本研究探讨了自尊结构对个体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个体的高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结构表现出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低外显/内隐自尊个体没有表现出压力的调节效应。研究最后探讨了自尊结构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