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鲁品越 《哲学动态》2004,2(12):8-1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这是人们熟知的历史唯物主义常识.那么,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物质生产是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具体化,它关系到我们如何解读历史,解读今天的现实的重要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范式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的需要”和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占有确定的地位,研究需要的问题无疑是有意义的。为了对需要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全面的、准确的说明,必须把它放在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相互联系中加以考察,不应片面夸大“需要”的重要性,把本来是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的需要或消费,看作是决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决定历史发展,决定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一、财产权问题的政治之维财富和财产权问题一直是西方学界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开始予以关注。这是一个重要学术动向,因为现代社会是经济型社会,财富的生产及其占有既是这个社会的实体,也是它的首要目标。这决定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角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理解,需要在政治上落实于财产权问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商税收负担及其转嫁归宿过大江1994年,我国工商税收制度进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深刻的结构性改革。这次改革进展顺利,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商税制框架初具雏形。然而在税制改革中亦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妥善解决,这就很有必要对工商税收负担及其转嫁归...  相似文献   

5.
郑建平 《学海》2003,3(3):71-76
利率是货币商品的交换价格 ,反映并浓缩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一切信息。当利率变动因素由市场决定时 ,即存在一个能够完全利用相关信息从而真实反映资金供求信号的利率体系 ,市场上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的。目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关注的是市场化规模和效应问题 ,即利率市场化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而对利率在市场化过程中如何促进资源进行有效性配置研究较少关注 ,本文强调的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晚年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一种解读范式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在人类历史上依次扮演了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的"决定者"的角色。"人自身的生产"决定早期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其"决定者"的身份或地位被"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所取代,发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其实,晚年马克思和晚年恩格斯并不认为物质生产、经济因素对人类社会每一微观领域、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一具体事件都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和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原始社会制度及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贯穿于原始社会的整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一般说来是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而发生联系的。那么,两者之间还有没有直接联系?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这种直接联系表现在: 1.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它直接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这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不可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产生,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首先集中力量解决上层建筑问题。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所以能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建立,绝不是纯粹意识的产物,而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是生产力直接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政治上层建筑的规模具有某些直接的决定作用。比如:政府官员、军队、警察的数量,一般来说要受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的制约;武装力量的装备,国  相似文献   

8.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伦理学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能动作用的问题。二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呢,还是相反。基于对上述两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因而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等问题以及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和道德活动都作出  相似文献   

9.
论税收正义     
税收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存在.在我国,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关于税收德性的认识,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税收幻觉"之中,即认为税收是善的.与之不同,西方民众和学者对税收德性的界定却是:即便税收不是一种纯粹之恶,最多也只能是一种必要之恶.二者争论的焦点不是"税本恶"还是"税本善"的问题,而是税收正义能否实现的问题.纯粹之恶论者认为,既然税收本身是不公正的,我们显然无法将一种"罪恶之税"修正为"正义之税",因而税收正义是根本不可能的.必要之恶论者虽然也认为税是一种恶,但坚持税收正义并不是不可能的,国家可以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来校正税收之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创造思想和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价值则是这一精神生产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动反作用。一方面,精神生产根本上受到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决定,精神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精神价值又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深层地又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在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掌控着精神生产,将之作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的重要的意识形态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产更是异化为一种奴役无产阶级的隐性力量。要打破这种"精神异化",必须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精神生产才有价值;只有契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精神价值才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日益复杂使得当代美学所关注的许多问题必须借助更多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来加以考察。无论是感觉的对象还是感觉本身都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作为美学起点的感性问题同社会有着天然的关联。作为一切科学之基础的感性以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为其基本形式,这两种形式指向实践。生产是人的首要的实践活动,这与艺术的生产品质相契合。经由艺术的生产品质,美学与感性在实践上得以打通。美学实践的前提是,美学成为了对呈现于感觉经验的东西具有决定作用的先天形式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先于作品的内容。作品的社会契机涉及可感之物的分配。在现代社会,作品以消费即交换的形式得到分配,其实质是使得社会制度保持不变。艺术要求对使其陷入危机之中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制度作出改变。鉴于以上种种,当代美学展现出了更多的社会科学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社会机制决定论蒋影明是什么决定了社会现实,是什么决定了社会变迁,是什么决定了微观社会、宏观社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围绕着这些问题,社会学理论正面临重大考验和崭新的突破。现存的“制度论”、“因素论”和“模式论”都无法完整地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了“...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6,(2):198-203
税收违法行为的犯罪化是刑事立法的一个主导性趋势,这与我国一直以来的税收不法行为的变化规律是相符合的,也与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观念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刑事立法对税收犯罪行为所存在的回应过度、视野偏颇、注重实害等缺陷也不断暴露,制约和影响了刑法应有作用的发挥。这种状况实质上显现出刑法在税收领域的定位问题。税收犯罪刑事立法应当明确其有效性、控制性和经济性原则,注重严密法网、行为本位和罪刑均衡问题,由此,税收犯罪刑事立法方能更好达到控制税收犯罪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4,(5):184-189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决定》对《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作了部分修改,具有明显的进步,如不再立足于行政监管法,转向规制安全生产全面工作;增加了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体现了社会法基本理念。但遗憾的是新法的立法目的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尚未将职业健康保护纳入其中、保护人员的范围模糊不清、仍然保留着财产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在坚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作为总体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还是构成生产力的某一因素起着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分别有一个特殊的生产要素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各自的社会基本特征。作者称这些特殊的生产要素为“第一生产要素”,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力、奴隶社会的劳动力(奴隶)、封建社会的土地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第一生产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上述论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对分配正义的探讨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西方政治经济学探讨分配正义并不像以往一样局限于政治和社会的目的,而是把分配正义纳入经济学的探讨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理论的要义在于:一方面,立足于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来论及分配正义问题,把分配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另一方面,从要素的贡献角度来确立分配公正的标准,从而使"按应得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原则。这些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但是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显著的区别:一是虽然从生产过程出发来谈分配问题,但主要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立场来讨论分配的定位问题;二是虽然同意"按要素的贡献分配",但是认为要素在各个社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要素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也谈分配中的阶级利益因素对分配正义的影响,但总是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视为分配正义的基础。马克思则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解决分配正义的前提问题。通过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正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西方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逻辑的批判,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实质,拓宽分配正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崔凯  吴俊毅  俞文钊 《心理科学》2003,26(4):720-721
1 引言 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从“生产—技术—科学”向“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是社会、企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责任。企业做为社会经济组织的细胞,创新对其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未来的知识经济世纪的企业需要构思新颖,从而出奇制胜。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现代企业活力之源。发达国家的企业界都把创新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当今企业之间在资金、利润、规模等诸多方面的竞争,在本质上是创新发展速度和创新规模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企业的兴衰越来越取决于其员工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税收本身具有德性价值,在政治国家层面,税收具有证成国家政治正当性的德性;在社会生活领域,税收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需要、并提供公共服务;在个人层面,税收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之上,通过税率与税种的确立实现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矫正。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7,(2):93-101
农村流动人口不仅存在市民化问题,还存在本地化问题,这里从区域分割视角去讨论本地化问题,认为阻碍本地化的最根本因素是区域社会体制,主要有三类具体的社会体制,即唯利型生产体制、分离型消费体制和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唯利型生产体制(特别是拆分型劳动体制)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失去了本地化的基础,因为在这种生产体制下,他们不能在流入地获得稳定的就业,也不能有效地处理好流出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唯利型生产体制决定了分离型消费体制,而后者又强化了前者;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和巩固了分离型消费体制和唯利型生产体制,流入地政府之所以不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到其消费体制,主要还是出于对公共服务成本的考虑,而唯利型生产体制则为非均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反过来说,后者进一步强化和加剧了前者。这背后的症结是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不愿承担农村流动人口的本地化成本,由此产生了三类阻碍本地化的体制。因此,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建立适应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的开放性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画出了宏伟的蓝图《。决定》在谈到“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时,对宗教问题讲了6句话。从3句话,到4句话,到今天的6句话,说明了党对宗教工作的重视,对宗教认识的不断深化。特别是6句话中讲到“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明确肯定了宗教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这对广大宗教界、广大信教群众,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