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百年以来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典部卷浩瀚,文辞幽奥,名相繁多,义理艰涩,这又给阅读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众多的经籍,初学者不知道它们各自说了些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异别,究竟应当从哪一部经典入手,才能迅速地查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而一旦书卷在手,开始浏览时,又往往感到费时良多而要领难得,这就需要一种分类细致而解说周详的著作来指导佛典的阅读。由复旦大学陈士强先生历时八年写成的《佛典精解》,便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撰作的实用的佛学工具书。全书分为八大部,共汇解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226部2453卷,按部、门、品、类、附五级分类编制。一、经录部,收录历代佛经目录和《大藏经》解题著作;二、教史部,收录编年体佛  相似文献   

2.
张莉 《法音》2004,(7):49-49
人民日报讯(记者张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堪称佛教百科全书的清乾隆版《大藏经》即将由文物出版社、北京经律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重印出版。《大藏经》收佛典1675部,共7240册,若一册一册地摞起来可达40层大厦之高,堪称佛教百科全书。作为宫廷版佛典,乾隆版《大藏经》又称《龙藏》或《清藏》,其雕版工作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三年(1738年)刻完。刻板完成次年即印制了100部,但历经200多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龙藏》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多年的译著之大成,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学研究著述,是…  相似文献   

3.
《中华佛典集成》简介新书评介《中华佛典集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经过数年的整理研究编辑而成。其目的是为热心於宏扬佛教文化,开展佛教研究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佛学界、学术界朋友们提供一部必备的佛典资...  相似文献   

4.
《佛光大辞典》560元/《中华佛学通典》420元《中阿含经》(上、中、下)60元《增一阿含》(上、下)45元《杂阿含》(上、中、下)68元/《长阿含》(一册)25元《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45元/《频伽藏》16500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99年佛教常识台历4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23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佛教东渐》20元《地藏经法研究》20元/《大智度论的故事》19元《佛教人物古今谈》36元(上下册各…  相似文献   

5.
《大通方广经》是中古时期一部极为流行的汉文佛教疑经,该经在吐蕃时期就被译为藏文,存世的藏文本包括敦煌出PT 92/1、200、201,ITJ 207、250等残卷,以及《甘珠尔》收录的此经的全译本(P.930,D.264)和摘译本(P.931,D.265)。经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敦煌PT 92/1是一部与大正藏本(T.2871)分卷一致的译本;PT 200、201应是ITJ 207的异本,而ITJ 207与《甘珠尔》全译本之间的差异已远远超出了校勘的范围,它们应属两个不同的译本;ITJ 250是《甘珠尔》所收录摘译本的一部早期抄本。其中PT 92/1与ITJ 207有可能为非吐蕃官方译本。娘日尼玛沃色所说的汉阿阇梨噶玛拉希拉与玛仁钦乔从汉文佛典翻译的《邦贡恰东》可能是《甘珠尔》中该经的全译本。另外,《教法源流花蕊蜜汁》与《拔协增补本》中所谓达磨赞普灭佛时的另一部未译完的《邦贡恰东》有可能就是后来《甘珠尔》中收录的摘译本。本文冀此钩沉汉藏佛教深度交流交融的一段重要史实片段。  相似文献   

6.
频伽藏》16500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99年佛教常识台历8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18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佛教东渐》20元《地藏经法研究》20元《大智度论的故事》19元《佛教人物古今谈》36元(各大德撰)《清凉梵音》CD盘75元《王舍城的悲剧》(两碟)VCD50元佛教画藏系列:《名尼篇》120元/《释迦牟尼》120元《禅宗公案》12…  相似文献   

7.
一部完整佛典的建构包含诸多要素,其中角色的设计乃是一大重心。佛教经典之中的角色众多,不同角色配合本经不同的结构易于表征某些特殊的经本意蕴。在《楞严经》中,文殊菩萨相较于其他主要角色的设定显得较为“隐性”。通过深入发掘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的结构性设计及其相关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文殊菩萨这一角色在《楞严经》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8.
荆三隆与邵之茜在2005年第3期《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发表《谈佛典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说,佛学经典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与艺术、佛教建筑和佛教活动的文字载体和理论依据,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典阐释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佛典阐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佛学及其经典的阐释性研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认为,佛典阐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  相似文献   

9.
《大乘起信论》的组织结构,和一般佛典相类似而又有些不同。一般的佛书大都分为三部分,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而《大乘起信论》则分为五部分,即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因缘分,相当于一般佛典的序分,主要说明撰写此论的原因。立义分,主要阐明大乘佛法的全部要义。解释分,即对大乘佛法的全部要义进行详细的解释。修行信心分,主要论述起信、修行的方法,以坚定信仰大乘佛教的决心,指出通向涅槃解脱的途径。以上三部分,相当于一般佛典的正宗分。劝修利益分,相当于一般佛典的流通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说是从佛典翻译开始的。但我国佛典翻译究竟开始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中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翌年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是为中国汉地译经的开始。但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四十二章经》不是最初传来的经,更不是直接的译本,只不过是东晋时代的一种经抄,是抄自经过法救改订了的《法句经》(详见吕澂《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77页)。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佛教史上,翻译佛典确有史实可证,并在当时发生一定影响的,应以汉末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为最早。由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佛典的翻译有  相似文献   

11.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是隋代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一部佛典,后来收录于唐代菩提留志汇译的《大宝积经》中,成为这部大型宝积系列中的两卷经文。本文基于汉梵文本的对勘研究,指出这部大乘佛典其实是《圣护国问大乘经》及《福焰善士往昔本行宝王经》两部佛经的合编。通过对本经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护国菩萨会》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信仰较早期阶段创制、结集的经典,反映了初期大乘佛教努力将善巧方便思想从种种佛德中凸显出来,逐渐使这一新兴大乘思想与传统的六度思想相融合,尤其是与般若思想并列并举、平等并重的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12.
《佛教常识答问》30元《佛光大辞典》560元/《中华佛学通典》420元《中阿含经》(上、中、下)60元《增一阿含》(上、下)45元《杂阿含》(上、中、下)68元/《长阿含》(一册)25元《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45元/《频伽藏》16500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99年佛教常识台历4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23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  相似文献   

13.
《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日]冈部和雄一《父母恩重经》无疑是中国编撰的经典。记叙佛典翻译情况的目录(经录)称中国所撰经典为“伪经”,为不致造成翻译史的混乱,故不予编入正规的大藏经(即入藏)。《父母恩重经》至今从未入过藏,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伪经...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中国佛菩萨挂历:120元中国佛菩萨台历:10元《佛光大辞典》560元/《中华佛学通典》420元《中阿含经》(上、中、下)60元《增一阿含》(上、下)45元《杂阿含》(上、中、下)68元/《长阿含》(一册)25元《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45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23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佛教东渐》…  相似文献   

15.
大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总集。由宋太祖发愿雕造、至太宗时才完成的官版大藏经是我国第一部汉文大藏经。宋版大藏经是在官方的主持下于成都雕刻,从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历时12年。因始雕刻于开宝年间,故称《开宝藏》;又因成于蜀地,亦称《蜀藏》。它是我国最早雕刻印刷的一部佛典总集,其成书不论是在佛教史还是印刷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开宝藏》成书之后,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传入了高丽、日本等国,成为了海内外各种大藏经的祖本,影响极为深远。《开宝藏》早在元代就已散佚,国内今存者,仅有两种…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7,(12)
<正>《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佛教典籍中影响巨大、传播很广,是各个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部经典。姜南指出,《法华经》的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该经传入中土后,凡经八译,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汉译本共有三种,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10卷27品(286年译出,收录于T09,NO.263);姚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7卷28品  相似文献   

17.
《道藏》是道教经典、论著和文献的大总集,不但收有各种历史文献,还辑入了多种圣经天书,可与佛教的《三藏》(即一切佛经总汇)相媲美。《道藏》的“藏”字,原是佛教用语(梵文藏字Pitaka 是储藏所的意思),后指佛学(相当于法藏),最后演变为指佛教经书。虽然“藏”字在意思上有这么一连串的演变,但道教使用这个  相似文献   

18.
《三慧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被18种大藏经及多种经录所收录。《三慧经》最早收录于道安所编经录《凉土异经》中,到唐代时,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将其附在北凉录,此后元明大藏经皆沿袭之。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比对发现,《三慧经》并非翻译佛经,而是抄录、改撰众经而成,并且成书年代大致在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至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之间。  相似文献   

19.
西藏佛教的传统中,两种阿弥陀不作一个尊格即“阿弥陀佛”来称呼。作为报身的无量寿(Tshe dpag med,Amitayus)和作为变化身的无量光(’Od dpag med,Ami-tabha)始终被区别开来。笔者曾在《西藏撰述的净土教系佛典》(《佛教大学大学院研究纪要》第七号)一篇杂文中谈到这一问题,这里想再次就两者在图像方面的差异叙述一下。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都只是座像,即结金刚结跏趺座(rdo rje skyi mo drung)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