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安国 《学海》2001,4(1):83-86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企图一统天下的以同一性消解差异性的过程。因此 ,全球化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以经济全球化为表征的、以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各个方面的全球化全面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深层矛盾在全球的全面展开和激化 ,最终会导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 ,社会主义必将取而代之。这一规律是无法抗拒的、必然的 ,无论资产阶级如何规避 ,也无法逃脱在达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颠峰”的同时 ,坠入自己选择的“深渊”中。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过程中 ,必然会侵犯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过程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宣扬所谓具有“普世性”的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新自由主义“神话”逐渐“破灭”,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遭遇“瓶颈”。针对西方现代化,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反启蒙”思想,“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不仅是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是两种文明的对抗。在经历苏联解体、“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学界出现了传统的“多种文明形态”理论的复兴,并尝试建构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文明形态,以此超越西方资本现代性的发展道路。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和俄罗斯面临着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挑战,对西方现代化的“俄罗斯式反思”,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复兴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认识中、西文化精神之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是一个老课题,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过程的每一个痛苦阶段。或者主张整个地、彻底地向外学习, 模仿西方; 或者相反, 主张中国文化原本优越于西方文化, 故而要求一种彻底的回转———自近代以来, 中国思想与实践总是在这两极之间徘徊不定。今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 在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下, 一个最后的抉择似乎正要到来。因此, 重新讨论若干最基本的问题, 又成为要务, 它迫使我们把注意力再度投向思想本身。一、中国文化精神是“感性生命的精神”对思想本身的关注, 要求从关于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林丹青 《现代哲学》2001,(3):71-73,64
近读赵汀阳老师在《哲学研究》上发表的《我们和你们》一文,很有收获。赵文认为,在当今时代,全球化过程改变了各种问题之间的学说关系,由于全球化意味着各种文化、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融(远不止交流),特别意味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在这样的权力背景下,那些似乎被“共同承认的”或被声称必须得到共同承认的伦理原则体系,其基本精神所表达的是西方文化主流观念,  相似文献   

5.
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 ,世界政治在冷战局势结束后即进入了“后冷战”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已不如过去重要 ,取而代之的主要冲突形式是不同文明的冲突。这一断言无疑有以偏概全之嫌 ,然而 ,从文明和文化冲突的特定角度去研究和审视全球化 ,却可以得出关于全球化总体性质的一些普遍性结论。科学地界定文化全球化在全球文化演进过程中的阶段属性和基本内涵 ,是正确理解文化全球化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本前提。关于文化全球化 ,学术界一般认为 ,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始…  相似文献   

6.
启蒙以来,社会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以及技术理性逻辑的全世界扩张客观上生成和确立了“经济世界观”及其话语的主导性、支配性地位。就其历史性后果而言,则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弥漫。真正的、真实的文化在被日益边缘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从整体上理解、观照、诠释以及重构现实的能力。此种情境为反思批判意义上文化与现代性叙事逻辑的开显提供了可能。文化哲学之思的当代主题,当是直面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思想、理论、制度等日益差异化、异质化的生存与生活现实,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顺应人类社会从“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全面转型的历史趋势,着眼人类整体性优存的实践-价值方略,有效破解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层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以来,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不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负,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普遍交往和碰撞的时代,我们必须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态,确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对待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从容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并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有人把全球化视为陷井 ,有人则把它看作福音 ;有人把全球化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过程 ,有人则认为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 ,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这些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各自的佐证 ,因而 ,这样的争论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但毋庸置疑的是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和必然趋势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全球化正在成为我们这一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人类的经济生活 ,而且对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都在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在改变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 ,也在改…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 ,不仅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 ,而且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也产生着巨大影响。虽然现在谈论文化全球化还有点为时过早 ,但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以致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如何合理引导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在我国 ,多年来关于民族文化的讨论主要是在“传统—现代”的框架中进行的。现在看来 ,有必要将这一框架置入“全球化—民族化”这一更大的视野或框…  相似文献   

10.
"普世理想"与民族性--探讨中国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韬 《学海》2003,(4):163-168
中国现当代作家们的“绝望”意识在近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 ,当代作家们在作品中表现绝望的载体 ,大致有这样几种模式 :割裂了历史的现代精神 ;缺乏整体民族意识的民俗 ;失却了生命豪情仅作为纯欲望存在的个体。在当前这个全球化时代 ,西方强势文化已确实对中国文学形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制约 ,即来自于传统启蒙理想、后现代主义和欧美大众文化的三重束缚。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就此结束“一切乞灵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把构建汉民族文化体系 ,呼唤汉民族自身的文艺复兴作为创作和批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全球化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 ,已作为现实来到我们身边。发展经济的国策决定中国注定会欢迎和全力投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然而 ,这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是否已无须认同 ?如果不是 ,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这个过程当然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文化 ;但它非但不能造成文化一体化 ,反而会刺激各种文化认同的发展。社会经济生…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正在推动“全球经济伦理”研究的兴起。在普遍重视“全球经济伦理”之时 ,我们应注意中国特点的经济伦理研究。因为 :( 1 )中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 ( 2 )目前在“全球经济伦理”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经济伦理成果是在西方环境中产生的 ,中国经济伦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而不可能照搬西方对这些问题的规范成果。 ( 3)某些被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否定的价值取向恰正是现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 ,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而有一个如何恰当地肯定和规范的问题。所以 ,弄清中国经济伦理问题的特…  相似文献   

13.
郭沂 《哲学动态》2007,3(3):3-13
一个半世纪以来,儒学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面临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建构新的儒学体系,实现儒学的当代转型,便成为关系到儒学生死存亡的时代课题。为此,国际儒学联合会于2006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经典、道统与儒学的当代转型”的座谈会,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做了发言。在研讨会基础上,为了深入儒学转型研究,我们特组织了“当代儒学转型”专题讨论,以期引起学界关注并展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如火如荼,“西方中心论”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内在本质的探析,认为伦理文化发展始终以中国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为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宗教趋向 《陕西民族宗教》2003年夏季卷刊载了黄心川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宗教趋向》一文,文章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宗教,包括世界宗教和民族宗教,都发生着剧烈变化,表现为教徒的绝对数相对数增加,教派组织层出不穷,宗教思想、信仰日益向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渊源于东方的世界性宗教都在向西方乃至全世界发展,各种形式的原教旨主义应时而起,呈现出如下趋向:民族宗教冲突日益激烈,甚至诉诸武装斗争;宗教日益世俗化,与政治结上了不解之缘;宗教的普世化与本色化;新兴宗教异军突起;东西方宗教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文化学渊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大差异,其中对人的基本假设存在“性恶”与“性善”的不同逻辑起点,公共权力运行也由此产生了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方式。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当今社会新特点,对中西方两种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批判继承并加以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儒学本是东方的一种古老的学术文化 ,其成为当代的话题并引起世人的关注 ,乃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事。 70年代东亚经济起飞 ,特别是 80年代以来东亚现代化的推进 ,显示出一种有别于欧洲的“集团主义人文类型”的现代化模式 ,不仅令西方经济界瞠目 ,而且使得许多西方人士意识到 :亚洲今天发生的种种革命性变革背后 ,有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历史背景。今天 ,我们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追寻儒学变化的踪迹 ,必须具备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大视野。应该说 ,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 ,即是我们了解东方儒学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从90年代初开始,“全球化”理论首先在西方紧接着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迅速流行,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主流话语。它描述的是一种现实状态,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即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情况下的世界各国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全球化进程的逻辑指向应当是作为民族国家精神支柱的民族主义的日渐萎缩。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全球化的时代潮流非但没有造成民族主义的式微,反而是催发民族主义在理论和行为两个层面的勃兴。例如,阿根廷经…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法律文化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海鹂 《学海》2002,(1):97-103
法律文化是审视人类文化实践活动一种视角。全球化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带来法律文化的重新认同。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对自身法律文化的反思与再解释 ,包括面对自己的文化史的再解释 ;面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时代法律思想的再解释 ;面对法律全球化潮流的解释与选择。这种再解释必然涉及到对法律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进行再认识。尽管中国已开始推进市场经济、依法治国 ;中国已在新的起点上思考“法律文化”、“公民文化” ,但依然是一个“特殊的起点” ,对法律文化的解释与重构依然是个深刻的未完成的文化课题与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20.
蔡仲 《哲学动态》2013,(1):89-93
在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任何地方性知识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境: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的保真性与现代科学的身份认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无疑,这两方面都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前者涉及到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继承、发扬、传播,可上升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保护以及国家影响力、软实力的层面上;而后者涉及到国家的社会、经济与科技的现代化问题。在今天全球化的现代性语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