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毅 《哲学动态》2001,(12):22-26
个体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哲学在向人转向的同时却走向了绝对的整体观。现代以生存论为特点的存在论的发展 ,重新把个体问题纳入到人们的视野 ,并且为人们进一步趋近个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一、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之人”这种新进路的一个重要开创者就是克尔凯郭尔。克氏思想的主旨是要在自启蒙以来的人文思想氛围中重新思索基督教对于人的意义。因此他突出地遭遇到思辨哲学与神学的冲突。作为当时黑格尔系统化思辨哲学的反动 ,他对基督教的思索是从生存角度切入的 :基督信仰与其说是一个思想或信念的体系 ,不如说…  相似文献   

2.
哲学:在文明转型时期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文明转型时期重新定位衣俊卿每当人类社会处于重大转折时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总要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历史方位,重新寻找自己的生长点,重新以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向人们展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合法性。处于大变革时代或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似乎又一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任务。一、哲学的“不在状态”1978年哲学界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于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90年代初,当中国的现代化以市场经济的建构为轴心而真实地走向深化时,作为思想解放先驱的哲学却似乎一下落到了这一大变革时代的后面。许多迹象表明,我们的哲学研究正面临一些新的困境,许多哲学工作者正陷入新的困惑之中。质言之,在空前的大变革时代,我们的哲学研究显得“不在状态”,它昔日的社会历史方位开始受到冲击,原有的生存的合法性和价值开始受到怀疑,结果,有许多哲学工作者或是彻底放弃哲学,或是使哲学消解到政治、文学,以及各种“实证”或“实用”研究之中。对于中国哲学的这种境遇及其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揭示。其一,从哲学生长的外部环境来看,全社会价值取向的扭转使哲学昔日的重要地位开始失落。在过去几十年中,无论是哲学  相似文献   

3.
人类思想文化至今尚未完全走出几千年前“轴心时代”确立的基本思维范式,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一再地回过头去重新阅读、诠释那个时代的哲人们所留下的文本。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那个时代的诸子百家学说,就是“轴心时代”的文化结晶。值此世纪之交的炎黄子孙,重读这些原典,是大有裨益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高正先生这本《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新成果。全书三编,实分两类:下编为“考据之学”,专事“文本”原典的解读;上、中编则是“义理之学”,是对诸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研究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彪 《哲学动态》2002,(3):35-38
从总体上看 ,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有着三种或者三个层次的理解 :1.经验意识的“实践”———把“实践”等同于“活动” ;2 .认识论哲学的“实践”———把“实践”看作是一种思维范式 ;3 .生存论哲学的“实践”———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1经验意识的“  相似文献   

5.
乐晓旭 《周易研究》2022,(4):58-67+111
余英时把“轴心突破”归于“内向超越”,肯定“轴心时代”带来了个人精神的觉醒,但他忽视了神圣超凡存在者“天”或“帝”失落所造成的理性的僭妄。在超越观念上,“轴心时代”表现为“外在超越”逐渐转向“内在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为中国哲学的“轴心转向”。“轴心转向”在中国早期《周易》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易经》中的形上神圣超凡存在者是作为至上人格神的“帝”或“天”,天人通过祭祀、帝享、天祐的方式沟通,此时“外在超越”仍占主导地位。经过了春秋时期易学的伦理化演进,《易传》中作为人格神的“帝”或“天”的地位明显下降。在形上外在超凡观念层面,《易传》建构了一套以“天地”“乾坤”“阴阳”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在内在超验观念层面,《易传》在继承重“德”传统的同时,通过心性关系的建构解决天人之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存哲学:中国语境及其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来 《哲学动态》2001,(1):11-15
一、“生存哲学”的具体性和现实性西方哲学自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人以来 ,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转向 ,即从传统知识论哲学形态向现代生存论哲学形态的转向 ,受此促动 ,近年来在我国哲学界不少学者笔下 ,“生存”、“生存论”、“生存哲学”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 ,稍加分析 ,人们不难发现这些概念后面所蕴含的深层动机和良苦用心 ,那就是通过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摆脱长期以来对于哲学的传统理解范式 ,并立足于现代哲学去重新阐释哲学本性和解答哲学问题。但是 ,谈论“生存哲学” ,最要紧的不是引介西方理论和建构哲学形态 ,相反 ,…  相似文献   

7.
徐素华先生文章把我提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形态”,“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学术研究形态”,这不符合我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实践中学习、运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发扬中国优秀哲学文化、升华人民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现代形态。它既是一个创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心性”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心性”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过程之中。同许多范畴、学说一样,“心性”学说在先秦时期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从本质上看,先秦时期的“心性”理论,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为一体,注重主体思维与道德理性的结合。本文拟从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心”之修养方法等方面粗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心”是人所特有的思维器官。“心性”源于“人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文明之梳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考察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印度和希腊三种文明是以何种方式达到“统摄”(das Umgreifende)的。而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达至终极真理的方式方面,给予了雅斯贝尔斯以极大的启发。本文考察了中国资源在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而指出,如果没有中国思想参与的话,“轴心时代”这一概念会不会出现,都是值得考虑的。反过来,正是借助于作为存在哲学大师的雅斯贝尔斯的复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实际上,中国只是雅斯贝尔斯寻求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通过对世界不同文明发展进程的探寻,来思考和揭示人性存在的现状,进一步发现共同的起源和未来,从而为他的世界哲学理念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生存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降生于世,就遇到一个怎样生存的矛盾。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曾对此作过各种探索,其中我国先秦时期的老子颇具典型性。他的哲学在本质上堪称人类怎样生存的哲学,统摄了对人的自然生存、社会生存和精神生存的三重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下多有谈论“生存哲学”或“生存论哲学”的 ,或者与我们的所指相类 ,或者大相迳庭。那么我们所说的“生存论路向”究竟何谓呢 ?首先 ,它并不是指一个哲学部门或一种哲学样式 ,换言之 ,它既不能作为一个哲学部门与其他部门———如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等———相并举 ,亦不是称谓某种多少与“生存”一词有牵连的哲学样式 ,如“生命哲学”或“存在主义”等等 ,尽管这样的哲学样式完全可以是生存论路向的。其次 ,它也并不是意指特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领域 ,仿佛“生存论哲学”乃是研究“生命”或“生存问题”似的。我们所说的当代…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哲学体系。由于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尽力追溯他的学说如何系‘接着’而不是‘照着’程、朱、道家、魏晋玄学及禅宗发挥推进而来,有集中国哲学大成之地方”,①加之他在“新理学”中讨论了人们广泛关心的中国文化建设、生活方式和思想修养等问题,使“新理学”在中国思想界一度广为流传。贺麟曾认为“新理学”的“流传”使冯友兰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影响最广声  相似文献   

14.
末木  文美士  龚颖 《世界哲学》2009,(5):115-125
本文通过对近年在德国出版的有关“日本哲学”的三部专著进行深度评介,思考了如下问题:即使在引入西欧哲学之后的日本近代时期,我们有可能谈论日本的哲学,那么在这之前是否存在谈论“日本哲学”的可能性呢?上述三部专著从什么观点出发使日本思想被当作“哲学”来把握成为可能呢?对于这个方法论性质的问题,本文从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法这一角度,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新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嘉 《哲学动态》2001,2(6):6-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命题。但是 ,国内哲学教科书对于这个命题的论述 ,却同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 ,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有关思想 ,重新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哲学内涵。一、命题表述上的差别就命题的文字而言 ,在马克思的表述与教科书的表述之间存在着三点主要差别 :第一 ,关于社会存在。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中 ,社会存在指人的存在、人的社会存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或人的生活。例如 ,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犹太教历史上,大希勒尔(Hillel,公元前?-公元10年)是绝对重要的人物。他的全名是希勒尔·哈·扎肯,但人们通常称他为“大希勒尔”,或尊称他为“贤士希勒尔”。他是大希律王时期犹太教公会的领袖和大拉比(希伯莱音译,意为“师傅”,指受过正规犹太教教育,担任犹太人社团或教会的精神领袖),是犹太教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与当代哲学的性质相悖,与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相去甚远;实践之“元”不具有“万物本原”的涵义,它只表现为哲学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  相似文献   

18.
以“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闻名于世的那次哲学运动,其全盛期迄今已有大半个世纪了。无论谁怎样计算,自这一哲学运动正式“逊位”至今,也已将近半个世纪。①从它“逊位”以后,人们就自然习惯于把它看作哲学上的一种怪物,认为每个人在另取一种为自己所  相似文献   

19.
处在世纪之交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下面发表的斯焦平院士的文章是对他毕生研究的知识领域思考。作者试图依据哲学的发展过程,揭示其在文化史中的地位。作为近数十年“苏联时期”哲学的见证人,以及“苏联时期”早年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斯焦平指出了我国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与众不同的是:在评价马克思主义时,作者视其为西欧哲学思想的流派之一;他指出,就应当这样看待它,而不能把它看作是凌驾所有学说之上的学说。今天看来,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实则,要使这种情况在我国得到确认,尚有许多东西有待改变。每当谈及哲学,在人们的(特别是老一代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人们对于自然的观照和参与,是社会文化的无尽源泉。现代哲学认为,人作为自然物生存于“自然世界”,但同时人又能超越自然,生存于其自身创造的“文化世界”当中。于是,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人的活动为中介而扔弃了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抽象对立,并把社会存在本身作为哲学所追寻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