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圣地清凉山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研究》1990,(2):8-48
双手合十,敬请大地上虔诚信仰之智慧众生,欣赏五台清凉山之空前精妙专著。向曼殊施利顶礼!在这普天下大地之王的面前,让我们向善于以深奥语示及各种动静的舞姿引导众生的文殊菩萨致敬! 下面简要叙述一下,此佑主以其宏厚如大海般祈祷之盛德而威摄的五台山圣地之特点。据说,世上有五个殊胜加持地。那便是中部印度金刚座,东部汉地五台山,南部布达拉山,西部空行地乌仗那,北部贵种地香拔拉。而在这称为摩诃支那的国土上,就有四座具有神力的大山,五座有凶神恶鬼的山,以及四条大河。其中首推四处,它们是殊胜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或称清凉山;  相似文献   

2.
玩物不玩人     
正《尚书》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玩人丧德",我相信众生平等。在法理层面,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没有平等的观念,法律就是一种简单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暴力工具。至于在道德层面上,更应该强调众生平等。没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做基础,道德就是空中楼阁。正因为我相信众生平等,所以,我坚决反对一个人把另一个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5,(9)
<正>抗战时期的弘一大师,虽身在佛门,传经布道,但其爱国热情丝毫不曾有减。民族危亡,国难当头,面对日寇的侵略,弘一大师的民族气节老而弥坚。弘一大师常讲,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大师说,念佛的人要常抱积极之大悲心,看到哪里有苦难,就要去哪里救苦救难。念佛的人虽然内心清净,厌离娑婆,不执着人间,但是要空而不空。既要空,要无我,把自己奉献给众生,愿众生早成佛道;又要不空,要关心人间,不忘世间苦难,努力去做利  相似文献   

4.
封面说明     
在道教义理中非常重视度人与度己的思想。度人,一方面从精神和肉体上拯救教化世上之人,为之清心疗疾;超度荐拔死去的亡魂,树立接引众生的楷模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著书立说传播道教义理,运用智慧悟性为他人指点迷津。度己,即通过自身的修炼,广积善德以达与道合真,得道成仙。二者有  相似文献   

5.
做“质疑青春”这个话题,我们是做好了忍受孤独的准备的——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的孤独。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驱使着人们在一种匆忙的状态中努力地生活,匆匆地来去,不曾思考,也不再发问。对于这个现实,我们是有清醒的意识的,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便世上不再有人思考,即便众生将把思想作为愚蠢和荒诞加以嘲弄,我们仍将固执地  相似文献   

6.
放生的学问     
今天,10月4日——世界爱护动物日,动物属众生,众生平等。那就说说放生吧。  相似文献   

7.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8.
创造生活     
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承受生活,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一步一步随波逐流地活到老;再一种人迎接生活,他觉得生活就像手中的一副牌,虽然牌面是注定的,但出法却由自己掌握;另一种人则梦想创造生活,认为生活就是一块洁白的画布,美好的前景全由自己去构画。  相似文献   

9.
到远方去     
诗人汪国真曾写道:到远方去,到远方去……其实人生就是一次远行,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找寻着属于自己的远方。提到行走,自然就会提到脚。可是,世上有很多有脚却不能行走的人,比如张海迪、史铁生、霍金……但他们比常人走得更有力,更遥远。他们所走的路都是艰辛的路,成功的路,路的长度就是他们生命的高度,那是常人不能企及的。  相似文献   

10.
智慧语丝     
正人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造上帝,自己来崇拜。——沈从文自己的金钱,省吃俭用,叫作血汗钱;他人的金钱,怎么看都像是多出来的横财。——三毛这世上有太多的"没想到"。如果你想到了,别人也会想到。你想到今天做的这件事,明天就会赚钱,那这样的事也许就轮不到你。——马云  相似文献   

11.
北魏时期是道教改革和道乐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期间道乐史料集中于北天师道领袖寇谦之。由于以往学术界在史料挖掘研究上未臻佳境,致使对寇氏的评价失之拔高。本文基于两种重要原始资料的整理研究,对寇氏在道乐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新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道教上清派经典《黄庭经》在宋代颇为盛行。苏轼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较为深刻。具体体现为:苏轼在其诗文创作中,大量引用《黄庭经》中的词汇和故事,诗歌内容、体式模仿《黄庭经》。苏轼的养生思想、生活态度、艺术观等受到了《黄庭经》的影响。苏轼对《黄庭经》的接受对其子苏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易经》的英译与世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交流与传播史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化现象,从17世纪以来,世界上各种语言和风格的不同<易经>翻译版本就层出不穷.<易经>英语翻译对世界影响重大,但长期以来存在多方面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旨在通过探讨<易经>英译的相关问题以寻找在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下<易经>翻译的改进与<易经>世界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郭武 《中国道教》2003,(3):39-41
“净明”是宋元净明道用以名教之词,有关其来历可谓众说纷纭。只是,诸家之说皆有可商榷之处。今试对诸说作一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祈望大家教正。近有学者认为:“净明”一词之由来,乃是受到了唐代佛教禅宗心性本净本明之说的启发①。这种说法,似乎忽略了唐代佛教其他宗派关于心性的论述,且未重视日本学者秋月观的研究成果。唐代以清净圆明来描述、比喻“自性”的佛教宗派并不只禅宗一家,如华严宗即以为:〔性〕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祗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虽有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祗由不…  相似文献   

15.
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他早年不畏艰险,西行求法,从印度带回佛经四百部、五十余万颂;晚年不惮苦劳,传译佛经,一生译经五十六部、二百二十九卷。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继玄奘之后最伟大的翻译家,被誉为是我国西行求法运动的殿军人物。  相似文献   

16.
张虹 《中国道教》2009,(1):56-5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如何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快乐一些,却是很多人不能解决的一个难题.人生或富或贵,或贱或贫,千姿百态,如何才能让自已过得幸福,这恐怕是让许多人都感到迷茫的问题,因此有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果真如此的话,大家不妨抽出少许时间来读一读千古名著<道德经>.我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益匪浅的.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论的形上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论哲学兼有本原论和本体论的双重含义,还体现着中国哲学特有的"体用一原"的思维方式.老子尚未完全摆脱上古宗教神话意识的影响,他需要从理论上寻求一种"最古老"、"最神圣"的"母性"存在,导致了他的道论包含了本原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老子时代已经发展出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他本人那超越常人的智慧又将他的哲学带入了高度抽象的理性世界,使得他的道论具备了本体论的特征.老子的哲学是"哲学"的,但不一定是完全"逻辑"的,但对于已经习惯于用概念和逻辑把握世界的现代人来说,则不得不用清晰的概念与逻辑去接近老子那终极性的"道".  相似文献   

18.
吴钧 《周易研究》2013,(1):84-89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其翻译的特定思路以及译本的优势与长处,寻找其不足与误译,以利新世纪《易经》英译的进一步精化与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与先秦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对宇宙及生命的哲学认识,首推道家.<黄帝内经>从探索生命本源出发,把先秦道家在思维方式、宇宙观的万物生成论、精气神、养生观等方面的思想成功地渗透到中医学这门基本成熟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了富有道家思想特点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0.
《维摩诘经》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典籍之一,自东汉严佛调以迄唐代玄奘,曾历七次汉译。本文对玄奘重译此经的时间、缘由、文化背景及现实效果作了细致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