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靖晗 《美与时代》2014,(12):101-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女性题材的电影涌现,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时一些人们呼吁女性要从父权中挣脱出来,同时这就使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人们开始关注于更多的关于女性主义电影的研究,何为女性题材电影,在男性导演和女性导演的眼中,女性题材的电影有何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和消费、女性等主题有着微妙的联系。电影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从中传达出大众文化的一些特质。消费、女性、爱情,是当下许多商业电影的主题。经过电影的再加工和传播,大众文化的特质得到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3.
2000年作者的著作《重塑女性:新西兰电影史》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之际,正是新西兰女性电影欣欣向荣之时。20世纪70年代,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高涨,从"国际妇女年"的电影《我最好的朋友们不少是女性》(1975),到随后9部女性主义纪录片的出品,电影制作也出现了井喷。这些影片所产生的能量,以及由国际女性主义历史项目所揭示的女性从前在各个创意领域作出的默默无闻的贡献,都十分具有感染力。一种乐观主义情绪也随之出现,没什么是不可能的。女性运用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与自身的问题。1980至1990年之间,性别问题题材的故事片与戏剧急剧增加,与此同时,过去被边缘化的人群也开始接触技术以探究性别与身份政治。新西兰国内的毛利人、太平洋岛国裔、亚裔、南斯拉夫裔、希腊裔都拍出了有关身份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都影响极大,而有关电影形式的实验也在增加。自2000年起,女性地位有所下降,电影制作与实验也在减少,这是对女性主义的强烈抵制、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和财政削减,以及政党向保守、厌恶女性的右翼资本主义政府转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提议通过对主要创意人员的一系列采访并结合全球形势来考察电影环境的现状与变化。这些主创人员包括:著名女性主义导演盖琳·普雷斯顿,学术纪录片导演安妮·戈尔德松,故事片导演克里斯蒂娜·杰夫斯(代表作是关于西尔维娅·普拉思的《雨和西尔维娅》)与菲奥娜·塞缪尔(关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的《极乐》),希腊裔女性主义学术电影导演阿西娜·楚莉斯,毛利人电影剧本作家里维阿·布朗(代表作为《夕阳武士》),萨摩亚导演贾丝廷·西梅伊-巴顿,印度裔学术导演舒奇·科塔里与电影摄影师梅丽·冈恩,以及年轻一代的女性主义导演布丽塔·麦克维。本文将采用分析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汇同历史观点与当今观点,比较作者在《重塑女性》一书中的历史发现与当今形势。  相似文献   

4.
在政教合一的伊朗,女性作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她们的生存和话语表达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限制。而在莫森创立的马克马巴夫电影之家中,以玛兹耶·梅什基尼、萨米拉·马克马巴夫以及汉娜·马克发巴夫为代表的三位女性却能打破自身困境,立足伊朗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以深刻的主题表达和鲜明的艺术创作手法对伊朗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挖掘,为伊朗甚至是亚洲电影带来了众多自然朴实而又格外动人心弦的作品,同时也为世界认识和探究伊朗电影打开了一扇明朗真实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电影《囧妈》是2020年唯一线上按时上映的贺岁片,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放弃了传统院线上映的方式,选择线上网络免费观看的模式,在大年初一准时与观众见面。电影以欢快的叙事语言描述了一个儿子与母亲在去往俄罗斯的路上,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电影《囧妈》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为基础,从性别的角度重新切入影片,解构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剖析当今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与压迫。  相似文献   

6.
女性艺术家辛迪·舍曼于1977年到1980年创作了《无题电影剧照》系列,她通过炮制媒体赋予女性的不同身份,使其作品富有了一种浓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以及对男权体制的批判。她的作品拥有与时代精神相抵触的思考方式,以背对世界、面对自己的艺术理念从而发现了女性身份的奥秘——集体无意识。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无题电影剧照》中女性形象映射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内容,暗示了被忽略的原型,通过整顿女性心理内部秩序,调节传统女性概念上固有的人格面具和男性欲望,从而能够在对男权的批判中找到自性化的女性自我人格。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以当代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为表现本体,以爱情与喜剧融合的形式为表达载体的"新都市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屡获高票房和好口碑,愈发受到大众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稍加审视"新都市电影"中的影视形象,可以发现男女性别的界限愈发模糊。女性愈加刚强而男性愈发阴柔,女性愈主外而男性则愈主内,由此引出许多我们所熟知的新名词。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电影的服装造型设计与服饰色彩运用同样承担着表意功能,可以起到人物性格塑造、电影情节叙事、文化内涵隐喻、电影风格催化等作用,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高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通过解读2017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血观音》中棠家母女三人的服饰与色彩密码,更深入地理解三位女性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挖掘影片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阿尔莫多瓦以擅长创作女性主义电影而知名,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女性气质,给人以"为女性言说"的错觉。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虽然多以表现女性心理与生活为主要内容,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性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然而细致分析过影片的性别关系后就会发现,它们依旧未能走出男权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一味对女性形象施以浓墨重彩而不赋予其发言权,尽管形象丰满了,女性也仅能作为一个"失语"的"他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香港导演彭浩翔现已成为华语电影的新宠,两性关系是其电影中一以贯之的主题,而这一关系往往伴随着背叛、分裂、战争等不和谐的元素,两性也总是以对垒的姿态出现。彭浩翔在处理电影中男女关系时总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在他的电影中总是把女性放在一个强势的位置上,而那些"偷食"越轨的男性则占据着一个被怜悯的位置,栖居在女性的强权压制下苦苦挣扎。彭浩翔对于两性共融的生存之道始终是抱着大男人、小女人的男权主义观点,男性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和可以原谅的,而女人似乎只有用相对柔弱的姿态出现才能真正得到男人的爱。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面前"梦露"是无脑美人的代名词,但在《嘉年华》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个自由、美丽、勇敢、强大的象征。梦露飞起来的裙摆、洋溢的笑容彰显着她的自由美丽,那不在意世人目光的种种风采颇具魅力。电影《嘉年华》里的女性都是独立的,个性的,充满反抗意识和力量的,所以社会不应该定义女性,女性也不应被框架所束缚,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当这些基本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或是道德管制。  相似文献   

12.
《越位》是伊朗导演贾法·帕纳希执导的一部女性电影,影片采用纪实手法展现了6位伊朗女孩试图"越位"到德黑兰球场观看足球赛而被士兵抓捕到后台聚集地的故事,既体现了伊朗社会中女性在宗教压制下失去人身自由的生存状态,同时又揭露了伊朗国家制度对女性严苛限制的弊病,进而隐喻了对于伊朗社会制度的些许反叛意识。影片中雌雄莫辨的女性形象造型补充和丰富了伊朗电影的银幕女性形象,开拓了全新的审美视角,对现实社会伊朗女性的行为方式具有启发作用,同时也折射了伊朗现实生活中女性的艰难处境,对其制度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隐藏人物》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在内的13项全球知名大奖的提名,被众多影评人称为"最不容错过的、以黑人为主角的电影"。相较其他义愤填膺的黑人电影,《隐藏人物》的权力斗争异常温和。3位黑人女性成长轨迹迥异,但共同的目标让她们相遇在了NASA。彼时是1962年,美国种族偏见和女性歧视仍很严重,她们为了与之斗争,将认真生活与  相似文献   

14.
德国电影历来以冷静思辨著称,在女性主义表达方面同样如此。特洛塔作为德国最为知名的女性导演,一直致力于女性题材,电影《三姐妹》正是其导演风格较突出的一部影片。但本片女性困境的重心并未放在工作或政治权利的争夺上,而更多关注了女性内部的微妙关系。导演对女性主义的深入认知,体现在并未简单二元对立地歌颂女性或贬低男性,而是通过"姐妹情谊"的分析,探讨在女性团结的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终给予美好期许。不卑不亢,正是其创作最值得尊敬之处。  相似文献   

15.
游牧思想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一套具有鲜明后现代主义特征和重大突破意义的哲学价值体系,香港导演谭家明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将这一哲学构想付诸艺术诠释,运用异域空间和大海意象营造出独特的电影游牧空间,作为游牧空间主体的游牧民则是以女性和社会边缘人为代表的少数群体。通过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谭家明的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电影游牧美学。  相似文献   

16.
色彩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叙事的语言,也是造型的语言。红色在电影女性人物形象设计中具有四种功能:视觉语言的表现功能、色彩情感内容的表现功能、空间形色效果的表现功能、色彩心理效应的表现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电影商业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已然跻身中国主流电影市场的贾樟柯仍拓荒于艺术电影关注边缘社会、关怀个体的原野,重新审视大时代下电影与现实的关联。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新电影《江湖儿女》延续其关注社会底层边缘人群的感情倾向,将镜头聚焦于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的"江湖儿女"的命运变迁,以多重隐喻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一位辗转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女性不断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文"是身体之踪迹,身体是"文"的作者,身体在创作过程中表现自己。表演是艺术化的身体活动,是以身体为核心的艺术门类。近年大陆上映的"小妞电影"里,女演员发挥自己的身体特性,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身体美学视阈看"小妞电影",不但能看到女性身体作为"物"之内涵,更能看到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趋势和目的。  相似文献   

19.
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商品在全世界影响巨大.新世纪(2000年)以来,华人参演的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其中塑造的华人女性角色与形象主要有狠毒龙女、待救公主、干练职业女性与神秘巫婆和圣女等.这与2000年以前相比,既有保留也有变化,有了一定进步,但尚未摆脱集体想象物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根据著名作家虹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海王》于2017年国内公映后,并未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影片将原著"女性成长"的故事大幅删减,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历史";小说中原本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在影片中也极为刻板单一。从主题偏移和形象变化两方面分析电影《上海王》对小说的改编,并试图从电影本身及主流意识形态思考如此改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