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戒毓 《佛教文化》2010,(1):109-115
<正> 讲禅和茶,是现在人的时尚,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人们谈到茶就会联想到禅,谈到禅就联想到茶,禅和茶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茶"和"禅"的相结合,茶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而是赋予禅的精神,把茶提升到文化上,精神层面上,使茶更具有魅力。"禅"和"茶"结合在一起,以为非常高深的"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得到,感受得到,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下。  相似文献   

2.
惠洪觉范禅师是北宋著名的高僧.他在湖湘地区生活30余年,其间与茶禅结下了深厚的佛缘.本文讨论了惠洪禅师与茶禅的关系,撷录了他所著的有关湖湘茶禅的诗作,并做了分析,指出湖湘的深厚茶禅文化是惠洪禅师文学创作的渊源之一,也使他的佛学理论与诗作的禅意提升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佛手茶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甚至还有机缘看到陆羽的《茶经》,在云南看到古老的茶树王,在杭州看到龙井茶树和茶垅,连同龙井寺旁古人专一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连同工人炮制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在一起的佛门中人了。他们说禅中有茶,茶中有禅,习禅如品茶,品茶如习禅,大家都这么说,玄玄乎乎的,至于茶中怎么个禅味,禅中怎么个茶味,我至今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更没有体味到。禅门大德的开示中又很鲜将禅茶并讲,所以至今我的心里也还是二二乎…  相似文献   

4.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编余旁注《茶禅同一味》是日本茶道鼻祖千宗旦关于茶禅的重要著作,书为后人刊行干文政十一年(1828)。宗旦淡泊名利,亦淡泊茶事。尝言:“茶本从禅故,更无其他路。吾平生所言古人茶话,以为指月,当亲自领悟茶事方可。”宗旦传有茶歌曰:茶道无字,以口相传,以目相传,以心相传。伊藤古鉴,日本当代高僧,茶禅泰斗,有《茶和禅》等名著传世  相似文献   

6.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在现代语境中,禅茶真谛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茶与禅     
石晶 《思维与智慧》2005,(12):12-12
茶,一种蕴藏着香味的朴素文化;禅,一种包含着玄机的古朴文明。茶与禅之间的奇妙关联,使得二者的境界有了更深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饮茶与禅道     
今年3月23日,有缘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品尝攒林茶,此茶又名赵州茶。自此契机,便与茶禅结下不解之缘,亦有些许粗浅之感悟。一、说茶之韵茶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草,号之作花”,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植茶,但茶之故乡在中国。茶树为中性偏阴的植物,有喜湿、耐酸的特点,因而有高山出好茶之说。江西自古出茶。秦汉时江西茶树遍植境内,唐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12)
<正>本刊讯12月7日下午,由中国茶禅学会举办的中韩两国佛教界茶道交流表演在中国佛教协会直属寺院北京灵光寺隆重举行,由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茶禅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琳主持,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副秘书长兼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常藏法师、副秘书长宏度法师、刘宇,韩国天台宗总务院长春光长老一行出席活动。茶道表演由中韩两国茶道表演者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10.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逐渐由原来“不立文字”、“离经慢教”的内证禅转变为“不离文字”、“以教说禅”的文字禅。禅宗的这种转变,与儒道语言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字禅“因言显道”、“见道忘言”的提法就分别与儒家“文以明道”、道家“得意忘言”的观点渊源有自。当然,文字禅在兼采儒道的同时又运用佛教的二谛思维使儒道矛盾的语言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调和。  相似文献   

11.
禅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所生发出的中国化的思想。禅的思想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产生巨大的精神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艺术审美体系,尤其在书画艺术方面,由于注重禅意的营造,更是出现了禅书和禅意画。纵观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不可否认中国书画的兴衰与禅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禅"随着世代的文化积淀,逐渐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超然洒脱、移情写意。但在被各种功利主义、外来思想侵蚀的今天,心之所向已渐渐模糊,"禅"也被束之高阁,对此,宗白华先生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去哪儿了?因此文章旨在以分析禅对书画家的精神性影响及其在书画作品中的体现为基础,结合当下的审美要求以及对现状的反思,呼吁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20,(5)
正中国的茶与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南北朝时期,达摩到中国传法,面壁修行九年之际,有一次睡着了,醒后十分后悔,便割下眼睑扔在了地上,结果长成了一株茶树。他摘取上面的茶叶,以热水冲饮,竟消除了睡意,完成面壁之修炼,终成正果,创立了禅宗。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此后凡禅者打坐入定、诵经念佛之时,经常以饮茶来解渴提神,并且渐渐成为了禅门风尚,以致于到了晋朝,全国的寺观庙宇相继种植茶树。特  相似文献   

13.
人们喜爱饮茶,这不仅是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为煮茶的习惯、方法和使用的茶具的不同,在民间从泡茶到饮茶甚至形成了各样格式化的方法。特别是东邻日本,自从我国传去茶种、煮茶方法之后,发展成今日的茶道,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并产生了各种流派。在日本后世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原来考之历史,饮茶的风气首先是流  相似文献   

14.
艾茶 《佛教文化》1995,(6):37-39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对茶与佛教之间的因缘亦多有传说。茶与佛教的关系中当属与禅宗的关系为密切,笔者从中日两国历史的一些文献记载中撷出几片小叶来,浅谈一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与禅之关联。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1月20日,"生活禅文化公益基金会"首次年会,在北京大益茶文化中心举行。二百余名关心护持生活禅的各界名流、信众汇聚一堂。基金会理事长明憨法师致辞。他向前来参会的大众表达诚挚谢意,称2017年是基金会启建元年,基金会着力于内部建设与文化活动尝试。未来将更加积极深入的探索,让生活禅的智慧更加契合新时代的需求和期待,让生活禅可以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接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海法师致辞,他说,生活禅文化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5月2日,基金会的宗旨是"以禅明心,以  相似文献   

16.
佛与茶     
生在茶区,喜欢喝茶,理所当然。把喝茶上升为品茶,确需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在此过程中,品者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与茶的交谈,性情由燥而温而静,有如茶由浓而淡。茶与禅的结合是生活与理想的交融。如果非莲花佛国,可能不会关注茶与佛的内涵。多年前,朋友逢春以九华佛茶相赠,渐次入味,明心见性,弱体强健。始不觉有何特别,但喝着喝着,品着品着,自觉出它的异样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其次是它的品  相似文献   

17.
武周以后北宗神秀一系禅法在两京地区广为流传,在皇室、亲王、官僚贵族中广有信众。在与政府的互动中,北宗禅系逐渐脱离了早期禅宗的特点。安史之乱对与上层联系紧密的北宗禅系造成极大冲击。经过滑台大辩论,北宗禅的影响进一步衰落。尽管如此,北宗禅法在长安地区寺院仍维持着相当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出土法云寺尼墓志的考索,分析了北宗禅代表人物普寂圆寂后北宗禅法在长安比丘尼教团中的影响以及法云寺诸尼在修持中禅律并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吴明 《佛教文化》1996,(2):25-27
上面几期禅定漫谈中,我们概略地讲了如来禅和祖师禅,也就是由凡夫的禅而说到圣道的禅,又由小乘的禅而说到大乘的禅,又由渐教的禅而说到领教的禅。总之,就是由如来禅说到了祖师禅,愈说愈高,似乎已到极点。但是这些都只是显教的禅,现在要进一步说说密教的禅,也就是秘密禅。学密教的禅,一定要有学显教禅的基础,或者说要有显教禅的基本功,否则就难以“由显入密”。佛法是讲显密圆融的,但圆融不碍差别,修持还得有次第,才能如理如量。大家都知道,圆融显密,本不应分冷显密高下的,因为佛法是圆满具足的。但在修持过程中,为了教学…  相似文献   

19.
许潇 《宗教学研究》2016,(1):124-128
说一切有部禅数学作为第一种系统性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修(禅定)和学(佛学)两个方面对中国佛教产生影响。后来的中国佛教,不论是对禅的定义,还是对修禅的次第等都基本没有变化,有很多方法都直接沿袭了禅数学的方法。而在义学方面,禅数学的影响更既深且远。禅数学的传入第一次把佛教的蕴、处、界等基本的名相概念介绍到中国,把佛教的话语体系和致思模式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性问题的禅数学、毗昙学阐发,成为中国佛性思想的萌芽,为涅槃学的流行提供了思想准备,大大推动了涅槃学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佛性思想。  相似文献   

20.
晚明佛教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相结合的参究念佛禅,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论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取向,既是明末禅学复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与此同时,晚明丛林还存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参究念佛到摄禅归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二大思想取向在客观上进一步使晚明佛教走向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而实现禅、教、净三者的真正合流.从而不仅体现出一种中国佛教从智慧走向信仰的思想特点,而且还使晚明佛教呈现出一种普世性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