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与实践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在70年前葛兰西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多少是为了逃避狱中法西斯主义严酷的书报检查,那么在今天,“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已经成了人们竞相称引的命题,实践哲学的口号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但是,一些论者无论对实践哲学的理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之为实践哲学的根据的理解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就不可能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2.
邹永图 《现代哲学》2000,(1):104-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为“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学说。从其诞生至今,已成为世界上一切共产主义政党和全世界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然而,从理论形态上完整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哲学,却仍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3.
就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各种可能的"阐释"来说,马克思哲学与绝对形而上学的关系是当代马克思哲学探讨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性质的判断,因此,我们不应该一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众所周知 ,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把经济学研究中的某些重要的概念和问题提升到哲学的普遍性的层面上 ,这使马克思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探索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眼光。马克思对实践问题的探索也是如此。事实上 ,只要我们深入地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 ,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大量出现的“生产”概念。而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解读方式中 ,人们通常把“生产”理解为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 ,认为它指称的只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我们不能说这种解读方式是完全不适当的 ,因为马克思在许多场合下使用的生产概念确实需要从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本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它的最高形态,同时暴露出严重问题。对此,马克思没有采取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等)仅仅改变“本体论哲学”的某种理论形态的做法,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使哲学找回了具有双重生命本性的现实的人和由人参与开拓的现实生活世界。即使如此,也不宜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理解马克思     
该著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前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审视,并通过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的广泛讨论,试图运用当代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资源,对“马克思哲学中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作出评判。作者认为,马克思最经得起考验的成就,是以异化、剥削、阶级斗争、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存论内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成俊 《哲学动态》2006,1(9):15-20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的这句话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以“解释世界”为宗旨的近代哲学,秉承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来谈主客体的同一性,它对存在的理解是无根的。以“改造世界”为宗旨的马克思哲学奠基于实践基石,着眼于实践来理解人的存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找到了人与感性世界同一性的真正基础,它对存在的理解则是有根的。第二,不能满足于在理论范围内谈现实问题,把现实问题仅仅归结为观念问题,而要着眼于“改变世界”,因为理论的根在现实之中,理论的问题仅仅在自身之内是解…  相似文献   

10.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马克思独具高见地提出了两者相统一的中介桥梁范畴即实践。一开始,马克思将实践仅仅理解为哲学的实践,并且“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这种哲学实践是立足于自我意识立场上的理性批判活动。《德法年鉴》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越出纯哲学的批判而达到政治性的实践理论,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由于从政治性实践角度对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触角就不能不触动工人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即政治经济学这块园地。((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异化劳动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生产劳动的,这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中介,以此即可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绝对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实  相似文献   

11.
唐正东 《学海》2007,42(3):17-24
本文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笔记”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曼彻斯特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相关著作的文本学考察,剖析了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物质生产”等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2.
如果有人提起财富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研究者会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试问,有谁能够在已经出版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著作中,找到论述财富问题的专门章节?的确,财富问题从未真正地进入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们的视野。然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表明它本身就是合理的,反倒表明研究者们从未真正地理解过马克思哲学,因为他们是从传统哲学而不  相似文献   

13.
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赵天成 《现代哲学》2003,1(2):31-38
本文针对当今“复归”、“走近”马克思的观点,运用当代解释学进行了新破解。本文依据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原则,运用当代解释学的积极合理成果,立足于现代思维范式的新视域,对建国以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三个不同阶段、不同结果进行了新破解,肯定了三个不同阶段及结果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价值,明确指出破解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的理解,必须摒弃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以及追求那种所谓“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绝对思维方式。运用独特的新视角,指出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及结果,只要实现了实践、理解主体、理解对象三者的具体、历史统一,就都具有真理性,就都是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显现;与此同时,还通过这一问题的探索揭示出了该过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27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大马克思论坛第五期于文科楼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俄哲学专家贾泽林教授做主题发言。他报告的题目是:苏联哲学——过去·现在·未来。 针对“苏联哲学”的过去,贾教授首先界定了“苏联哲学”和“在苏联的哲学”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干的理论体系;后者则指整个苏联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认为,必须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的宗旨和使命出发,把本体论问题放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框架内,才能给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以及正确的诠释和定位,马克思终点了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本体论,但却继承和光大了人类的形而上情结和追求,并以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底蕴,深刻地回答了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关爱生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讨论Ontology的译名开始,主张严格区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作为一种特定哲学理论形态的“本体论”两个概念;通过对传统西方哲学所代表和象征的哲学理念的把握,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而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否定性关系视角,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16年11月19—20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近30名学者参加会议讨论,涉及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哲学与康德哲学、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等议题。  相似文献   

20.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在当前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讨论中 :有谁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呢 ?又有谁在驳斥别人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错误观点时 ,不指责他忽略了实践问题呢 ?然而 ,奇怪的是 ,人们很少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寻根究底的思索。本文认为 ,长期以来 ,马克思的实践观一直被囚禁在抽象认识论的牢笼内 ,只有当人们自觉地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生存论的本体论 ,并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实践观时 ,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质和丰富内涵才会清晰地展现出来。一 抽象认识维度中的实践观众所周知 ,在传统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