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之师     
孔子基本上靠自学,但也有老师。比如,在技艺上,他向师襄子学过琴。学了十天,师襄子要教新的内容,孔子表示还不到时候,直到自己觉得掌握了,再学下去。这样,从曲、数、志,最后得其为人,认为非文王不能作。师襄子避席再拜,说老师当年说过,此曲名《文王操》。从这可以看到,做学生  相似文献   

2.
从文王卦图到五行、十翼赵缊一、《周易》与文王的关系当我最初接触《周易》文王演卦作易的传说时,认为那不过都是孔子为依托圣王立说的溢美之词而已。在以后结合先秦史的学习研究中,我对文王于《周易》有重大影响的观念反而是越发坚定了,这种认识变化大体基于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写此文前,把我的观点提出:我同意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关《周易》是文王、周公、孔子编写的。从宋代欧阳修提出《易经》中“传”有“子曰”而不应是孔子自己写的,是所谓“讲师”借孔...  相似文献   

4.
亦说孔子“喟然”“与点”张帆《论语·先进》“侍坐”章中曾点之志与孔子“与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古今学者在探讨曾点之志的义蕴时,几乎都不忘结合孔子因素综合分析,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以下说法:包咸、何晏等人的“春游融乐”说。何晏《论语集解》引包氏(咸)曰...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来理解几个故事,这对于我们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增长智慧是大有裨益的。 牙齿和舌头传说孔子带领学生去请教老子。孔子恭恭敬敬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听到响动,张开眼睛望了望。孔子又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求教。”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口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全脱掉了。”老子又指着自己的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什么也不说,继续闭目…  相似文献   

6.
“克己复礼为仁”一章,是《论语》一书中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尤其表现在“克己”、“复礼”、“归仁”的训解上。但是,诸说多有不通,且有在逻辑上混乱之处。此章大意应该是:孔子说:“能够做到自己胜过自己,并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依礼而行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人人亦皆受惠其中,也就会出现‘天下’之人皆以仁为价值取向、并且身体力行于仁的效果。‘为仁’应当主动自觉地从我做起,难道指望从别人开始?”颜渊问于孔子:“请问为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视、听、言、动皆依礼而行。”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会致力于老师所说的话。”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跟老师海顿打赌,说他写出了一首让老师弹奏不了的曲子。海顿自然不相信这世上还有自己弹奏不了的曲子,于是弹了起来。可是弹了不一会见,海顿果然惊呼起来:“在我两手已经分别弹向两端时,一个音符怎幺会突然出现在键盘中间呢?”海顿无论如何也弹奏不出那个音符,只得以狐疑的眼光看着莫扎特弹奏。关键时刻,只见莫扎特突然一低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这位早己蜚声世界的音乐大师,不得不向正在自己门下从师学艺的弟子认输。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王锐生同志在《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中说:“人性就是人的本质。”我反复细读数遍,终未找出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大概他是把这一命题作为已知前提运用的,以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人们是在什么意义上用“人性”一词的。二千多年前孔子有过“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他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  相似文献   

9.
黄少微 《现代哲学》2017,(1):150-155
朱子以文王之化解说“二南”,又以淫诗说审视“郑卫之风”,其背后均通向圣人之学。具体而言,朱子通过“生有圣德”、后人追述称王、以“理”解“天”回应文王受命说等方式,在其诗经学体系中塑造了文王的圣人形象,并作为学之典范,且认为文王之化使“二南”之人均得性情之正。相较之下,未被文王之化的“郑卫”,旧俗未革,故多淫诗。朱子分别从作者定位、“止乎礼义”之义及雅郑邪正之辨等方面审视淫诗于学者之影响,其批驳之旨乃为使读者保持对淫诗的警省,从而得以端正性情,并通向圣人之学。  相似文献   

10.
李贽《九正易因》着力于阐发文王、孔子"神圣心事",其"文王之卦"说继承发展了传统"三陈九卦"说,以《明夷》、《困》等十六卦为具体内容,深入阐发文王忧患之事、处困之道、尚贤养贤之道、风化天下等内容。"文王之卦"是李贽《易》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九正易因》独特的《易》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公关尽管是极富现代意味的名词术语,但公关活动却古已有之,唐朝的诗人们就精于此道。史载,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成名之前,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无人赏识。一天,他在市肆间闲逛,见一人提着一把古琴叫卖,出价百串钱,惹得多人围观。陈子昂见状计上心来,不由分说,挤人人群买下古琴。人们纷纷要求陈子昂演奏一曲,陈子昂说:“今天已晚,如果真有人愿听我弹琴,请明天一早到宣阳里去听吧。”第二天,很多好奇的人纷纷涌向宣阳里,陈子昂当众弹了一曲,众人纷纷叫好,要求陈子昂再弹一曲。不料陈子昂到紧要之处,琴声戛然而止。起身对众人说…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贵公》篇记载了“荆人遗弓”的故事。有个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却不愿去寻找,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去找呢!”孔子赞赏这种态度,但仍然做了补充,说:“去掉‘楚’这个限定,‘人失弓,人得之’就完美了。”老子听到了孔子的话,淡然说:“去掉‘人’就更完美了。”  相似文献   

13.
石头怎样才能漂在水上?参加一个关于创新的培训时,主讲老师这样问。据说这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提出过的一个问题。当时台下众说纷纭。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还有人说“在石头上拴个氢气球。”老师摇头。无人答得对。最后,老师给出答案:“速度,给石头足够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谭静芝 《天风》2012,(4):38-40
“你们应当弹琴称谢耶和华,用十弦瑟歌颂他。应当向他唱新歌,弹得巧妙,声音洪亮。”(诗33:2—3) 崇拜的序乐正在进行中,会众为什么还未静下来?难道不知道有称谢的祭正向耶和华呈献?弹得巧妙,难道是炫耀琴师的技巧?为什么人总是以为序乐不应洪亮光辉,只为会众安静而设的?只能有平静——不可以有其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乾》卦爻辞的思想与周文王克商的整体战略有许多契合之处,如:“潜龙勿用”,与文王根据实力采取战略守势;“见龙在田”,与文王对西土方国的团结怀柔;“夕惕若厉”,与文王小心翼翼地臣事段商王朝;“或跃在渊”,与文王对大邑商发动战略进攻;“飞龙在天”,与文王谋划灭商的战略决战;“亢龙有悔”,与文王认识到攻取之道不可久用;“群龙无首”,与文王设计从武功向文治的战略转移等,皆有相通相合的地方.《乾》卦爻辞与文王克商方略之间的诸多契合表明,殷周之际王朝更迭的沧桑巨变,深刻地影响了《乾》卦爻辞的撰作.其中,文王克商的方略及其过程,应是《乾》卦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易传》作者为孔子,晋唐并无异辞;至宋代欧阳修作《易·童子问》始提出系辞非孔子所作,降自清代,崔述更发挥其说,古史辨派兴,则几无人信《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著名易学家金师景芳先生却力主《易大传》为孔子所作,并列举了三条明证,谓:(一)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著“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作者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受《易》于杨何。杨何为孔子九传弟子。司马迁平日习闻父说,故能言之凿凿。所以,《史记》之说最为可信。(二)《论语》说:“子曰‘加我数年,五…  相似文献   

17.
哈帖木是著名学者拜里黑的学生,哈帖木临毕业时,他老师说:“哈帖木,你相伴我多少年了?”哈帖木说:“三十三年”。“那么在这期间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哈帖木说:“我只学到八个问题。”拜里黑一听就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6),...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上,老师问道:“同学们,如果今天你们是一棵树苗,今后准备做什么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要盖房子,有的说要造轮船,唯独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长成参天大树,在科学的园地里独树一帜。”老师连连夸赞他“有志气”。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论语》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学而时习之”章又是第一篇的第一章,其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自然可知。因此,研究孔子和《论语》时,首先把这一章的言词语句和精神实质搞清楚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可惜的是,自古至今,很多人对这一章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该章共有三句话,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目前人们根据历代多数学者的注释译成的白话一般是:孔子说:“学了后再时常(或按时)温习,不是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仁”是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春秋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如管仲、子产、晏婴等,孔子都只肯定他们各自的长处,而不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仁”的境界。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不轻率地发议论。这样看来,似乎“仁”的含义又极其寻常了。所以连司马牛也奇怪地追问道:“其言也訒,斯谓之仁矣乎?”孔子回答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说话时首先考虑到实践,考虑到实践就必须认真,不能敷衍凑合,这样,他说话怎么会不谨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