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量表法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1)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和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2)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社会支持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起到了中介作用.(3)EQS5.7b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自尊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影响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法对400名残疾人被试进行测量研究,以探讨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和焦虑呈负相关;男女被试在幸福感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的民族、收入、居住环境、来源地和是否工作在社会支持和幸福感上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采用量表法以 3 1 4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评估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检验表明 ,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而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 ,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 ;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 ,不同的社会支持指标的预测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600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情景问卷以及修订的自尊量表、农民工主观幸福感问卷,以探讨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考查农民工自尊在其感知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高自尊水平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都极其显著地高于低自尊农民工;(2)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显著两两正相关;(4)自尊在感知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两个维度回归效应显著,为二者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选取天津市379名老年人,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最表"和"情绪一社会孤独问卷"进行调查,以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工作状况的老年人在社会支持、孤独感及主观幸福感上均呈显著差异;不同社会支持水平老年人的孤独感、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武汉七所高校319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400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他们的依恋回避维度、消极情感高于一般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大学生;2)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依恋焦虑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社会支持后下降。结论:社会支持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依恋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着力考察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与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1064名在读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主观幸福感。(2)现实、网络社会支持和自尊是现实和网络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两条并行中介路径。(3)现实和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和网络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纳入了符合元分析标准的文献45篇,共51个独立样本,总样本量为27291。元分析结果表明: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r=0.505,p0.001),生活满意度(r=0.395,p0.001)和积极情感(r=0.325,p0.00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情感(r=-0.195,p0.1)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受到性别和被试群体的调节,如性别能显著正向调节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生命意义能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张林  邓小平 《应用心理学》2009,15(2):155-160
以52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自尊在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自尊在人格特质、社会支持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情感体验维度时具有中介效应,而在其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时无中介效应;(2)自尊在社会支持与情感维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相对高于在人格特质与情感维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搜索共获得了62项研究167个独立效应量(n=31975)。异质性检验发现,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合适;敏感性分析显示,逐步删除异质性较高研究,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亚组检验和元回归分析表明,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受感恩测量工具、被试群体、文化背景的调节与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同时还要考虑感恩测量工具、被试群体和文化背景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感恩问卷、正性情感负性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抗挫折能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6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以考察中学生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以及社会支持与抗挫折能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中学生正性情绪显著高于负性情绪;(2)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抗挫折能力相关显著;(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 中学生感恩直接负向预测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在感恩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抗挫折能力在感恩和负性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感恩能通过作用于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对389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社会与感情孤独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以探讨孤独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孤独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表明,自尊、孤独分别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显著路径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大学生自我同情量表对普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206名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2)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不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但通过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自我同情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后1年时,采用灾难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地震极重灾区的305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灾难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结果发现:(1)震后1年时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9.6%,其中有目睹他人死亡经历的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2%;(2)灾难暴露程度能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主观害怕程度在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支持在灾难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但不能调节主观害怕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其中,无论支持的性质如何,父母和教师的支持都能缓解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而同学和其他人的支持则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大学生希望的关系及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希望特质问卷、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问卷对7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对大学生的希望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对希望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主观社会支持对希望的预测关系中有非常显著的中介作用,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原始文献58篇, 含58个独立样本, 被试总数达3218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 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 = -0.35, 95%CI为[-0.39, -0.31]), 社交焦虑测量工具类型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 但性别和被试类型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 支持了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和社交焦虑认知理论。未来应开展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来揭示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roles of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mode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social expectations (instrumentality and expressivity) and well-being. Participants were 166 female and 87 male students in an urban community in the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authors controlled for the main effects of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expectations, social support, as predicted,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expectations and well-being: With higher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higher levels of dual expec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well-being; with lower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higher levels of dual expec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well-being. Contrary to predictions, however, self-esteem did not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dual expectations and well-being.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resources in enhanc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dual expectations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