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3个研究探讨最优化型决策风格者更易选择超载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缓解最优化型决策风格者选择超载。结果发现:(1)相较于满意型决策风格者,最优化型决策风格者更易选择超载;(2)选择闭合低是导致最优化型决策风格者选择超载的心理机制;(3)躯体闭合动作能够有效启动选择闭合感知,缓解最优化型决策风格者选择超载的负面作用。本研究对选择超载和最优化研究具有一定理论贡献,同时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许多以全面理性为基础的决策理论都倾向于把决策者对事物的认识作为决策的前提,认为一项好的决策只有在充分认识了事物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许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种假设并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本研究以"行动理性"为出发点,运用个案分析技术,深入剖析了某电子原件厂历时半年的生产经营决策过程,揭示了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和发展的特征.研究发现,作为决策的前提的认识,实际上是在该决策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决策者是在决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基础之上,逐步深入地认识决策的关键问题,包括(1)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2)决策方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3)决策执行方法是否适当,(4)决策应采取什么样的程序和方法,(5)决策的形势和条件如何.正是这些"后见",使决策者能够逐步调整决策,实现决策的"渐进发展".这种行动决策的思想,把决策者的认识、决策和决策执行三者的关系看做一种循环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蒋多  何贵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7,(11):1992-2001
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产生不同结果的多个备择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无论决策结果涉及的是金钱、健康、环境或是其他事物,它们都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在谁身上等,这些属性会和结果量一起影响人们对结果效用的评价和对备择方案的选择。以往有关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决策的理论分别探究结果的概率属性、时间属性和人际属性如何与结果量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效用评估与选择,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决策模型。然而,心理距离理论则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时间、空间、人际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风险、跨期和社会决策模型有可能经由心理距离而得以统一。近几年来,众多研究围绕这一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各种心理距离的同质性,探索了基于心理距离的心理折扣现象及其规律,探讨了时间、概率、人际、空间距离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特征决策的研究,探索心理距离之间的替换率和通币问题,探究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以期形成统一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4.
跨期决策是指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决策。已有研究发现, 决策者的自我意识对跨期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个人?集体主义文化在自我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当文化因素被纳入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的研究中时, 三者间的关系显得模糊不清。为了从已有文献中厘清三者间的理论关系, 我们基于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视角, 综述了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跨期决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详细阐述了跨期决策中的两种自我理论(多重自我模型和自我连续性模型), 探讨了个人?集体主义文化对自我的影响, 并简要介绍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差异及其心理机制。最后, 分别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实际应用三个方面, 提出了将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这一因素纳入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过程、系统地考虑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构想, 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深化人们对跨期决策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决策过程中参照点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参照点效应”概念,对决策者的认知编码和信息整合方式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对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关于参照点效应的研究也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文章系统阐述了参照点效应的相关概念和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参照点效应未来研究的4个趋势:日益重视多重参照点效应的研究、开始关注动态决策中的参照点变化机制、重视群体决策过程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注重在现实决策任务中验证和发展参照点效应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6.
使用被试间实验设计,分别研究了个体和团体两种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心理卷入强度高低对决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个体还是团体任务情境,不同的心理卷入度的决策者,决策结果差异显著;高心理卷入情境下,决策者的决策更为客观和公平。(2)团体任务高心理卷入情境下,学生对自己小组的评价和对其他小组的评价差异不显著。(3)团体任务情境中成员的决策结果比个体任务情境的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在采用的任务、得到的发现及理论解释上均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且缺乏对此种现象深层心理机制的探讨。虽然一些研究者试图用心理距离假设来解释相关结果, 但由于对心理距离的实验操纵过于简单, 难以形成解释力较强的理论模型。近年来我们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直接操纵心理距离比操纵决策者角色和社会距离对诱发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更有效; 决策者个体的自尊水平影响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本质、决策者角色转换引起的心理距离变化及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脑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已有研究发现决策者在为自己与不同他人决策时,其风险偏好存在差异。但是当对后果严重性不同的事件进行决策时,上述结果也并不总是如此。为了探究在人身安全情境中决策者面对后果严重程度不同的任务时,为自己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一采用人际亲密度和决策所带来消极结果的严重程度分别操纵心理距离与后果严重性,结果发现决策者在后果严重任务中的决策比后果不严重任务更保守,为自己和为陌生人决策均比为最好朋友决策更冒险。这可能是由于决策者知觉到的决策责任不同所致。因此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引入决策责任这一变量,考察其在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影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证明了我们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李跃然  李纾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1026-1032
自从决策者-建议者系统于1995年被提出以来,在决策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总结决策者-建议者系统的研究范式和过程模型,比较了其与群体决策和团队决策的异同。目前在该系统模型中的主要研究变量涉及信任、建议者信心、专门知识、报酬、任务难度和相似性,已有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心理契约理论、态度改变理论、信念修正理论和沉没成本理论。未来的研究应当从变量关系、信任机制、建议提出和任务类型的角度进行专题探讨,并应当开展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周蕾  李爱梅  张磊  李纾  梁竹苑 《心理学报》2019,51(3):337-352
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且两类决策在理论发展、行为效应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共同过程机制, 本研究以风险决策中的确定效应和跨期决策中的即刻效应为例,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比较了它们的局部、整体过程及模型拟合。辅以贝叶斯因子分析实验数据表明:二者的主要过程特征均相似, 且更符合非折扣模型假设; 二者在加工复杂程度等少数特征上有所不同; 确定和即刻信息在加工方向等特征上存在特异性。这表明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核心决策规则:两类决策更可能遵循非折扣模型预期的简捷、启发式规则, 而不是折扣模型所假设的补偿性、基于选项规则。本研究为建立两类决策的共同解释框架做出了有益尝试, 并为决策比较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改编的I0S量表测量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综合探讨了为他人和预测他人决策时心理距离对个体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决策时越偏好风险,且反应时越短;(2)个体预测他人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好风险,但两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存在交互作用,即预测时个体认为远心理距离他人比近心理距离他人更冒险,而为他人决策时两者差异消失;(4)决策角色与决策框架、心理距离与决策框架存在交互作用:在收益框架下,自我他人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偏好风险,且个体预测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损失条件下无差异.依据相关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个体差异与诊疗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疗决策最优化的过程,本质上是针对特定的患者,制定最适合其个体差异的决策过程.对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经验医学基于对个体的不完全归纳,循证医学基于对群体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人类基因组学基于对人类基因的差异表达、单核苷酸多态和复制变异的研究.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应体现关注患者心理、社会差异、关注生命质量、远离趋利性等人文特征;体现针对个体病患生物学特性差异、个体病程病期和个体最佳疗效差异等科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决策的结果。犯罪行为决策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说明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行为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其成果能为国家制定刑事政策与犯罪预防政策等提供理论依据。犯罪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主要可分为犯罪理性模型、犯罪期望效用模型和犯罪前景理论模型。犯罪行为决策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心理物理法、过程追踪法、访谈法、投射测验法和犯罪统计法等。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探讨犯罪行为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并加强对犯罪行为决策的验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来,在决策与推理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双系统作用模型:基于直觉的启发式系统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启发式系统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系统加工速度慢,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遵从逻辑和规则,而且两个系统有不同进化历史和神经基础。该文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双系统在决策与推理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相互关系、个体差异,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管理咨询、代理投资等行业,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为他人做决策。因此,探讨为他人决策者的决策规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人心理机制,忽视了人际心理机制;多关注决策结果,忽略了决策体验。本项目拟探索(1)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人与人际心理机制;(2)为他人决策者的决策体验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受多维度心理机制的影响;(3)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多维度心理机制与决策体验。最终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关于为他人决策者的多维度心理机制与决策体验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直觉决策是以决策者经验为基础的无意识的决策过程.现代战争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要求指挥员在战场当中要善于利用直觉进行快速决断.受到决策的双系统理论以及再认启动决策模型思想的影响,美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直觉决策在制定作战计划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培养指挥员直觉决策能力的方法,作战条令中也逐渐融入了直觉决策的理念.美军的研究发现和实践结果不仅揭示了基于经验的直觉决策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而且对我军培养适合于未来战争的优秀指挥人才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决策风格是人们在决策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性或独特的行为模式, 对决策、管理等领域均有重要影响。近年兴起的决策风格理论主要基于个体信息加工策略, 如基于双加工理论和基于后悔情绪的决策风格模型等。决策风格对个体决策的影响表现在决策策略与偏差、情绪和无意识加工等方面。该领域在诸如决策风格的主要理论、测量工具和理论检验等方面亦取得积极进展, 未来研究方向应注意基于双加工理论和进化心理学建构决策风格理论。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讨救援决策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密切程度以及思维方式与决策风格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采用3(关系密切程度:高、中、低)×2(思维方式:直觉性、分析性)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68名;实验二采用3(关系密切程度:高、中、低)×2(思维方式:直觉性、分析性)×2(决策风格:直觉型、分析型)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93名。研究结果:(1)救援决策者与被救援者的关系密切程度越高,风险偏好越高;(2)直觉性和分析性思维方式之间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3)直觉型决策风格的风险偏好显著高于分析型;(4)关系密切程度与思维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而言,采用直觉性思维方式时,关系密切程度的效应显著,关系密切程度越高,风险偏好越高;采用分析性思维方式时,关系密切程度的效应不显著。结论:直觉与风险偏好的关系更密切。面对关系亲密的被救援者,决策者采用直觉性思维方式时的风险偏好较高。  相似文献   

19.
心理账户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消费者的非理性决策。本文以前人研究结果为基础对心理账户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旨在揭示这些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以期让商家获得更大的利润,让消费者得到更大的满意感;同时对以前研究的局限做了一些讨论,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学军  王重鸣 《心理科学》2004,27(2):291-292
本文在以往绩效模型和内隐绩效模型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内隐绩效模型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不同决策任务条件下,内隐绩效模型存在显著差异.并随着决策任务变化而变化;内隐绩效模型影响决策者的决策偏差,周边绩效一定程度上对任务绩效起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