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13,36(4):956-959
自我-品牌联结指消费者使用品牌构建、强化和表达自我的程度。本文试图通过未来时间距离下自我品牌价值偏好的研究,揭示出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实验1通过操纵时间距离揭示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期时间距离下,大学生功能性价值的自我-品牌联结强于象征性价值,在未来时间距离下,象征性价值则强于功能性价值。实验2通过操纵成败反馈情景启动自我认知探讨了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积极反馈情境下,随着时间距离延伸,大学生象征性价值的自我品牌联结逐渐强于功能性价值;而在消极反馈情景下无论近期还是远期,功能性价值一直强于象征性价值。结论:随着时间距离延伸,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从实用主义过渡到理想主义,其机制是积极自我认知偏向的启动。  相似文献   

2.
有的品牌仅邀请一位名人代言, 而有的品牌由多位名人代言, 那么一人代言还是多人代言会更有效?为了回答该问题, 研究基于形象转移视角和单人积极偏差, 深入探究了品牌代言人数因素(一位代言人vs.多位代言人)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相比品牌多人代言, 品牌单人代言使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更高。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一位(vs.多位)品牌代言人的自我-品牌联结更紧密, 进而促进品牌态度。该品牌代言人效应仅局限于象征型产品, 而对于非身份象征型产品, 品牌单人代言(vs.品牌多人代言)对品牌态度无显著差异。此外, 当多位品牌代言人为一个团体时, 品牌代言人数效应将被逆转, 即品牌多人代言(vs.品牌单人代言)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更高。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决策分析的新视角: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梅  郝玫  李理  凌文辁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709-1717
双通道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购买决策时具有一个双向通道的心理账户,其中一个通道记录了付款后消费者剩余的正效用,而另一个通道则记录了除去消费后付款带来的负效用.当消费与支付联结紧密时,会让人们更易想起支付的痛苦,从而降低消费快感,此时快乐弱化系数(α)大;当消费与支付联结较弱时,人们更不易记起支付的金额,从而在消费时拥有更多快乐,此时痛苦钝化系数(β)大.文章通过整理已有研究发现:先付款后消费的α系数更小,而先消费后付款的β系数更小;奢侈品的α系数更大,而必需品的β系数更大;吝啬者的α系数更大,而挥霍者的β系数更大.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联结的心理机制是债务规避和负的时间偏好、支付贬值等.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以及商家选择促销方式提出了建议.同时也为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参照群体类型与自我—品牌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伟强  于春玲  赵平 《心理学报》2009,41(2):156-166
自我-品牌联系(Self-brand Connection)指消费者使用某品牌构建、强化和表达自我的程度。研究参照群体的类型对消费者的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非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是不同的,消费者会使用品牌形象与渴望群体一致的品牌来表明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也会使用品牌形象与规避群体相悖的品牌来表明自己不是什么类型的人;消费者对成员群体的情感承诺程度会调节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情感承诺度高、中的成员群体比情感承诺度低的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我建构理论和情绪理论, 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广告诉求对品牌认同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 我们发现对于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能力广告诉求更能提高品牌认同感, 而对于相依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热情广告诉求则更有效; 同时我们也验证了广告诉求到愉悦感到品牌认同最终到购买意向的因果链模型, 并确定了企业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杰  王詠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1018-1024
品牌社区是指一种特定的,不受地域限制的,基于某一品牌崇拜者之间结构化的社会关系而建立的社区。大量研究围绕社会认同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试图揭示品牌社区的形成、发展及作用机制。现有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及其所感受到的主观行为规范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社区参与水平,而参与品牌社区有助于社区成员产生品牌认同,进而有效地维持并提高其品牌忠诚度。未来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尊、自我意识以及社会认同威胁等变量。此外,国内研究者还应当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相关理论及概念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品牌名称作为一类特殊词汇,其形式表征分为视觉表征(印刷字母的视觉特征)和听觉表征(词语的整体声学特征),字样(包括字母大小写、字形、颜色)和语音(包括音素、音节、声调或重音)可以分别代指二者。品牌名称字样和语音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均发生在词汇的知觉加工阶段,两者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此外,品牌名称的视听效应之间存在跨通道联结。未来研究应结合实践问题,对品牌名称视听效应进行补充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有的品牌仅邀请一位名人代言,而有的品牌由多位名人代言,那么一人代言还是多人代言会更有效?为了回答该问题,研究基于形象转移视角和单人积极偏差,深入探究了品牌代言人数因素(一位代言人vs.多位代言人)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发现:相比品牌多人代言,品牌单人代言使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更高。原因在于消费者与一位(vs.多位)品牌代言人的自我-品牌联结更紧密,进而促进品牌态度。该品牌代言人效应仅局限于象征型产品,而对于非身份象征型产品,品牌单人代言(vs.品牌多人代言)对品牌态度无显著差异。此外,当多位品牌代言人为一个团体时,品牌代言人数效应将被逆转,即品牌多人代言(vs.品牌单人代言)对品牌态度的影响更高。  相似文献   

9.
奢侈品品牌热衷于使用可爱风格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本文以理想自我理论为基础,通过4个实验探索奢侈品品牌可爱风格类型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实验1表明奢侈品品牌的可爱风格(婴儿图式/古灵精怪)会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偏好,验证了主效应的因果链模型。实验2进一步明确了主效应的边界,结果表明品牌可爱风格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只在奢侈品品牌的情境下才存在。实验3探索了自我监控水平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发现对于低自我监控的个体,奢侈品品牌的可爱风格难以有效地影响品牌偏好。实验4分析了个体发展阶段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对于成年期个体,古灵精怪可爱风格比婴儿图式可爱风格更能提高个体的奢侈品品牌偏好,对于童年期个体,婴儿图式可爱风格比古灵精怪可爱风格更易获得青睐。  相似文献   

10.
奢侈品品牌热衷于使用可爱风格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本文以理想自我理论为基础,通过4个实验探索奢侈品品牌可爱风格类型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实验1表明奢侈品品牌的可爱风格(婴儿图式/古灵精怪)会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偏好,验证了主效应的因果链模型。实验2进一步明确了主效应的边界,结果表明品牌可爱风格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只在奢侈品品牌的情境下才存在。实验3探索了自我监控水平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发现对于低自我监控的个体,奢侈品品牌的可爱风格难以有效地影响品牌偏好。实验4分析了个体发展阶段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对于成年期个体,古灵精怪可爱风格比婴儿图式可爱风格更能提高个体的奢侈品品牌偏好,对于童年期个体,婴儿图式可爱风格比古灵精怪可爱风格更易获得青睐。  相似文献   

11.
We argue that consumers with high self-brand connections (SBC) respond to negative brand information as they do to personal failure — they experience a threat to their positive self-view. After viewing negative brand information, high (vs. low) SBC consumers reported lower state self-esteem. Consumers with high SBC also maintained favorable brand evaluations despite negative brand information. However, when they completed an unrelated self-affirmation task, they lowered their brand evaluations the same as low SBC consumers.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high SBC consumers' reluctance to lower brand evaluation might be driven by a motivation to protect the self rather than the brand.  相似文献   

12.
袁登华  付春江  罗嗣明 《心理学报》2014,46(10):1534-1548
为了探讨品牌印象的双重结构及其形成与改变的心理机制, 在双重加工模型理论基础上, 采用2×2×3完全随机被试间实验设计, 先后进行两个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外显品牌印象的形成与改变遵循规则加工, 内隐品牌印象的形成与改变遵循联想加工, 说明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心理结构, 为双重加工的双重系统观点提供了新证据。Smith和DeCoster (2000)的双重加工模型未考虑被试对信息的卷入程度对联想加工和规则加工的影响, 使其理论解释力不够, 此研究结果正好在这方面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3.
傅俊清  王垒 《心理科学》2004,27(2):347-349
就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使自己与别人不同一样,品牌也有自己的人格特征。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同类产品的属性通常类似,这时,“身份”、“形象”或“品牌人格”就成为消费者区分产品的唯一因素。品牌人格概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概念和测量,研究受到了局限。本文总结了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品牌人格概念,讨论了品牌人格测量方法和量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The set of associations consumers have about a brand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rand equity.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reference groups as a source of brand associations, which can be linked to one's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to meet self‐verification or self‐enhancement goals. We conceptualize this linkage at an aggregate level in terms of self‐brand connections, tha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individuals have incorporated a brand into their self‐concept. In 2 studies, we show that brands used by member groups and aspiration groups can become connected to consumers’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s they use these brands to define and create their self‐concepts. Results from Experiment 1 show that the degree to which member group and aspiration group usage influences individual self‐brand connections is contingent on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ndividual belongs to a member group or wishes to belong to an aspiration group. In Experiment 2, we found that for individuals with self‐enhancement goals, aspiration group brand use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self‐brand connec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self‐verification goals, on the other hand, member group use has a greater impact.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examined intrapersonal variation in consumer susceptibility to normative influence as a key mediator of wine brand choice. On the basis of a consumer sample, the authors found that individual values and 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 affect consumer susceptibility to normative influence with downstream effects on (a) which brand benefits consumers desire in wine and (b) choice. Individuals higher on internal values and with more complex social identities were less susceptible to normative influence and placed less emphasis on social brand benefits. Separate examinations of consumption scenarios with and without salient reference groups showed that reference group salience interacts with personal values and 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 in affecting consumer susceptibility to normative influence, which in turn affects which brand benefits consumers desire and consequently choice.  相似文献   

16.
品牌依恋是消费心理学和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理论层面,它描述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在应用层面,品牌依恋可以反映营销方案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因此也受到营销管理者的密切关注。在广泛考察已有文献,特别是近10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品牌依恋的概念、测量方法、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辨析等进行了梳理,也对国内品牌依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未来的品牌依恋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包括整合理论观点、提高外部效度和考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孙瑾  张红霞 《心理学报》2012,44(5):698-710
品牌管理者最首要的决策就是选择一个好记的或有意义的品牌名字。由于任何特征的品牌名字都必须借助消费者的认知差异来实现真正的差异化, 因此, 从消费者认知特点出发研究暗示性品牌名字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本文通过3个实验, 分别验证了消费者认知需要和专业化水平对品牌名称暗示性与决策选择的调节作用。方差分析发现:低专业化水平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根据暗示性的品牌名字做出决策, 而高专业化水平的消费者则不受品牌名称暗示程度的影响。此外, 低认知需要的消费者比较喜欢暗示性的品牌名字, 而对于高认知需要的消费者来说, 品牌名字的暗示性程度不会对其决策过程产生影响。最后, 研究结果揭示了专业化水平和认知需要对暗示性品牌名字效果发挥具有交互作用。对于具有高专业化水平的消费者来说, 无论他们处于低认知需要还是高认知需要, 品牌名字的暗示程度都不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形成。相反地,对于具有低专业化水平的消费者来说, 无论是低认知需要还是高认知需要均倾向于暗示性的品牌名字。而对于专业化程度中等的消费者而言, 暗示性品牌名字效用的发挥则取决于其处理信息的动机—认知需要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