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展行为遗传学是发展心理学与行为遗传学的交叉学科, 旨在探明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是否存在影响, 如何产生影响, 以及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否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问题。该学科与行为遗传学在研究对象、设计和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同; 开展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心理测量法和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 未来研究应拓宽和深化候选基因与行为关联性的考察, 并着力探析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行为主义衰落和生物学技术发展,长期遭受“冷遇”的人格行为遗传学研究近些年成为颇受关注的领域,并由数量遗传学取向发展到分子遗传学取向.数量遗传学取向主张运用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等设计来估计群体中遗传因素对人格表现型方差的贡献率,在人格特质、人格障碍、态度与偏好等人格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分子遗传学取向主张在DNA水平上用基因测定方法研究特定基因对人格表现型的影响效应,着重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三种神经递质路径考察了基因与人格的关系.未来研究要强调在数量遗传设计中加入对特定基因型的直接测量,注重多学科和多范式的有效整合,扩大对健康人群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加强基因对人格的深层作用机制研究和分子医学层面的人格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3.
行为遗传学是试图定位与行为特性有关的特殊基因或基因组及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研究.行为遗传学是研究正常范围内的非病理变化,与人类疾病遗传学存在差异.行为遗传学研究面临许多伦理学问题,诸如,智力的遗传性,基因能否决定一切,生物社会学与人类文化评估,生命伦理学与行为遗传学的关系等,因此,对行为遗传学研究结果的阐述必须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4.
探讨如何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染色体/特异融合基因异常的栓出率与准确率.联合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出82例核型异常,占68.3%,而应用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出54例融合基因异常,占45%.联合这两种技术,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为:75%(90/120),其中有65例明确了具体染色体改变或特异性融合基因异常.30例患者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出具有t(8;21)(q22;q22)或t(15;17)(q22;q12),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出39例患者具有AML1/ETO、PML/RARA或CBFB/MYH11融合基因异常.当存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或者不存在19种融合基因之一时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为阴性.提示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联合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特异性融合基因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属于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数据分析方法的进步,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得到准确定位.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内表型概念,而旨在阐明不同的基因变异引起精神疾病的相应功能障碍的内表型研究将为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较为客观的生物学指标,也对该复杂疾病的病因学、诊断和治疗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行为遗传学研究之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遗传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定量遗传学方面,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概念的引入深化了人们对环境作用的认识;对于环境和遗传关系,不仅认识到基因型-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存在三种形式,还揭示出遗传对环境测量的影响——基因型-环境的相关。分子遗传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途径,目前以寻找基因为主,将来则以认识基因如何工作为重。行为遗传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以行为基因组学为中心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一直是创造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但目前对于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还未有研究涉及。近年来, 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兴起, 揭示影响心理行为的表观遗传机制现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作为环境与基因组之间的纽带, 表观遗传学研究为揭示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提供了机遇。本研究以多巴胺相关基因、家庭环境以及两者对于创造力的交互作用为切入点, 对影响创造力的表观遗传机制进行考察, 并在此基础之上, 对环境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的分子生物机制进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多巴胺相关基因甲基化模式与创造力关系的系统考察, 筛选出甲基化模式与创造力有关的基因; (2)对筛选出的基因, 进一步考察其甲基化模式在家庭环境及其遗传多态性与家庭环境交互作用对创造力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创造力的表观遗传机制, 深化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创造力影响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行为遗传学:从宏观到微观的生命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行为遗传学是在多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从19世纪末期到现在,行为遗传学已跨入第三个世纪。从孟德尔单基因遗传定律到多基因系统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复杂的人类行为,从传统的计量遗传学研究到连锁、关联研究再到功能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思想体系还是研究方法上,行为遗传学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行为遗传学在阐明基因究竟怎样影响行为的道路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毋庸置疑,这一学科的进步将有助于人类了解自身行为,减轻人类病痛,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有关智力的遗传研究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5,28(5):1250-1252
智力是被行为遗传学广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十几年问。有关智力的遗传研究超越了最基本的先天与后天之争,通过发展的遗传分析、多变量遗传分析以及对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探讨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更是为智力研究展开了新的一页,使得确定与特定认知能力有关的基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多动症的遗传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动症多始于儿童期,并能持续至成年期。传统的家庭、双生子和养子女研究表明,多动症是受遗传影响的。双生子研究现在被用来定义多动症表型,分析性别差异,测试基因对持续性和共病的影响,以及研究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多动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集中在功能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上。多动症与DRD4和DRD5的关系比较一致。最新的研究也显示COMT的影响。关联分析(linkage analysis)显示这些单个基因的影响都不大。这个领域还有待于大规模的“全基因关联”分析。至今为止的证据显示,研究基因-表型关联以及基因与环境互动对多动症的影响将日趋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安全感量表和攻击问卷对54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羞怯、攻击和社会比较倾向三者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三者分别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2)羞怯对攻击的直接效应显著;(3)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被他人容纳量表、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欺负问卷测量了369名大学生,探讨社交回避和被他人容纳在羞怯与受欺负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羞怯、社交回避和受欺负三个变量彼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三个变量与被他人容纳均呈显著负相关;(2)羞怯不仅直接影响受欺负,也通过社交回避-被他人容纳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受欺负。  相似文献   

13.
韩磊  马娟  焦亭  高峰强  郭永玉  王鹏 《心理学报》2010,42(2):271-278
羞怯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而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目前关于羞怯的电生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表情的效价效应和面孔的新旧效应对羞怯个体面孔加工的影响,却忽视了羞怯个体在基本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孔-物体识别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神经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使用GO/Nogo范式的面孔-物体识别任务,对17名羞怯大学生和17名非羞怯大学生在面孔结构编码中的N170成分进行考察,以期发现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认知神经差异。本研究发现,非羞怯大学生对面孔结构具有加工优势,识别面孔时,非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识别物体时则不存在组间差异;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成分,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物体诱发的N170波幅;识别面孔时,N170表现出大脑右半球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14.
对361名大一新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追踪测量,以考察羞怯、自尊与网络依赖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大一新生的羞怯、自尊和网络依赖的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横向稳定性。(2)羞怯与网络依赖正相关,自尊与网络依赖负相关。(3)T1的网络依赖正向预测T2的羞怯,T2的羞怯正向预测T3的网络依赖;T1和T2的网络依赖分别负向预测T2和T3的自尊。结论:羞怯与网络依赖之间存在恶性循环,并且网络依赖会导致自尊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韩磊  高峰强  贺金波 《心理科学》2011,34(4):889-893
以7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人格基本维度与羞怯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神经质对羞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对羞怯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在外向性、神经质对羞怯的作用中,社会支持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外向性对羞怯的负向作用受到自责的调节,神经质对羞怯的正向作用受到求助的调节并且神经质预测羞怯的过程中,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也受到求助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以大学生羞怯量表、大学生适应量表为工具,对359名大一新生进行2个月的追踪,以考察大一新生羞怯和适应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大一新生的羞怯和适应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2)羞怯与适应呈显著负相关。(3)T1的羞怯负向预测T2的适应,T1的适应负向预测T2的羞怯。结论:新生入学之初羞怯与适应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可以在此阶段从羞怯和适应两方面着手进行干预,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Shyness has been found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creativity.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underlying proc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yness and creativit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we hypothesize that shyness has an indirect impact on creativity through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Two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tudy 1) and working adults (Study 2) to test the hypothetical relationship. Analysis on participants self‐report showed that shyness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elf‐reported creativity as well as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and creativity. More importantly, mediation analysis supported that shyness was indirectly linked to creativity via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Specifically, shy people are found to be less involved in creativity‐relevant processes such as information searching and idea generation. The low level of creative process engagement, in turn, hinders their creativity. The findings not only lend support to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shyness on creativity but also shed light on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8.
Shyness, Internet use, and personali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hyness and Internet usage, 8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Revised Cheek and Buss Shyness Scale, the Online Cognition Scale, a computer/Internet familiarity scale,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Revised (short version) and the Abbreviated Duke Social Support Index.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shyness, Internet us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hyness was predicted by introversion, neuroticism,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age as assessed by the Online Cognition Scale.  相似文献   

19.
周颖  刘俊升 《心理科学》2015,(4):861-869
以1485名3-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同伴评价和自我报告,考察性别对羞怯和心理适应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同伴关系不良在上述调节效应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羞怯、同伴关系不良、孤独和抑郁的性别差异显著。女孩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而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水平则显著低于男孩;(2)羞怯与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呈较弱的正相关,而与自尊呈较弱的负相关;(3)羞怯与孤独、抑郁、自尊的关系受性别因素的调节,羞怯男孩面临的心理适应风险高于羞怯女孩;(4)性别对羞怯和孤独、抑郁、自尊关系的调节通过同伴关系不良这一中介因素而实现,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在25%至47%之间。这一结果表明,羞怯的适应价值存在性别差异,而同伴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20.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styles and shynes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effect may be due to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self-disclosure associated with shyness. University student participants (N = 143) completed the Love Attitudes Scale, the Emotional Self-Disclosure Scale, and the Revised Cheek and Buss Shyness Scal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easures were calculated and significant results ranged from r = .18 to .30. Findings supported previous research in showing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yness and love styles; self-disclosure showed no relationship with shyness but did show some direct associations with love style score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self-disclosure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