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错觉现象, 是指当视觉闪光刺激与间隔100 ms内的听觉声音刺激不等数量呈现时, 被试知觉视觉闪光的数量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被试内差异因素, 也包括视听刺激依赖程度、视听整合的发展和视听刺激知觉敏感性等被试间差异因素。该效应的产生在时程上主要体现在早期加工阶段, 在脑区上主要涉及多处皮层及皮层下相关脑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注意、奖赏和视听整合方式等认知加工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关注声音诱发闪光错觉对记忆和学习的影响以及结合计算模型和神经科学的手段进一步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情感启发式是指在判断与决策的过程中,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利用自己对任务选项的主观情感反应来做出决策。具体来说,个体头脑中物体和事件的表征会激起不同水平的情感体验,这种不同的体验会对所有的表征做出积极或消极的标记,人们根据这些被标记的体验来做出判断和决策。情感启发式是个体在决策中常用的策略。目前,关于情感启发式心理机制的解释主要有情感启发式模型和双加工理论。此外,情感启发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时间压力、可评估性和计数能力等。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探究情感启发式的产生根源和进一步扩展情感启发式应用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12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认知闭合需要与一般启发式策略对个体价格判断的潜在影响。结果发现:(1)认知闭合需要与精确度效应交互作用显著,高闭合个体在整数价格高低的评价上高于低闭合个体;(2)认知闭合需要与差价大小交互作用显著,差价整数位是3时高闭合个体对于差价的评价高于低闭合者;(3)认知闭合需要,左侧数字改变与以9结尾、以0结尾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当评价左侧数字改变的价格时,高闭合个体对以0结尾的数字的评价显著高于以9结尾的数字的评价。认知闭合需要与启发式策略对价格判断共同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定价方式与定价策略会对认知闭合需要不同的个体产生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嘉惠  刘清  蒋多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0):1688-1696
在原选项集中加入一个诱饵选项能够使人们的选择发生改变, 这就是诱饵效应。研究者发现可以通过设置相似诱饵、妥协诱饵、吸引诱饵以及幽灵诱饵等达到诱导决策者选择目标选项的目的。当前, 很多研究探索了诱饵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 有研究者基于启发式加工和分析式加工的视角开展研究, 也有研究者从维度加工和选项加工的视角对此进行探索。诱饵效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受到年龄、后悔情绪、决策形式以及时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构建适用于各类诱饵效应的统一的认知加工机制模型, 探索知觉在诱饵效应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探索个体的决策风格对不同类型诱饵效应的影响, 并通过合理利用诱饵效应助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歧视研究领域中的"强势心理学"现象开始减弱,研究者们逐渐重视弱势群体自身对于歧视现象的知觉与反应.本文在整合歧视知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就歧视知觉的概念内涵、测量进行阐述;继而从"风险"与"弹性"两个方面,分别探讨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效应与间接性的积极影响效应;最后从整合的视角,对歧视知觉影响效应的内在机制——拒绝认同理论进行讨论.未来歧视知觉领域的研究将会进一步细化群体成员资格;重视考察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差异;加强探讨个体水平的中介变量的作用;更多关注儿童群体的歧视知觉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知觉符号理论出发对情绪启动效应进行解读,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的知觉符号相似性、框架相似性及模态激活延续性是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情绪启动的知觉符号匹配假说,并建构情绪启动效应认知加工模型,对现有情绪启动理论进行整合和拓展,以促进情绪启动刺激材料的拓展、提高研究生态效度; 促进情绪启动效应操作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情绪启动研究亦能反哺于知觉符号理论,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McGurk效应(麦格克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现象, 该效应受到刺激的物理特征、注意分配、个体视听信息依赖程度、视听整合能力、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引发McGurk效应的关键视觉信息主要来自说话者的嘴部区域。产生McGurk效应的认知过程包含早期的视听整合(与颞上皮层有关)以及晚期的视听不一致冲突(与额下皮层有关)。未来研究应关注面孔社会信息对McGurk效应的影响, McGurk效应中单通道信息加工与视听整合的关系, 结合计算模型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启动效应的ERP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ERP为工具,对启动效应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例如,在知觉启动方面,发现视觉运动启动的神经机制不同于其它知觉型启动,它既涉及视觉加工的较早阶段,也涉及到较晚阶段。再如,词的重复效应不同于物体的重复效应等等。关于语义型启动的ERP研究,主要围绕N400和N450进行。本文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对该领域中的一些基本研究范式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货币幻觉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幻觉是指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因倾向于以货币的名义价值而非实际价值思考而对其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影响的一种认知偏差。大量研究表明,货币幻觉普遍存在于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组织管理以及捐赠等领域中。目前,研究者主要从决策框架、锚定与调整启发式、数目启发式以及神经心理机制这四个方面解释货币幻觉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货币幻觉的影响因素有心境、货币兑换率、通货膨胀率、情感依恋和先前经验。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探讨货币幻觉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和探索货币幻觉的应对策略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刘敏  张庆林  余薇  张华 《心理学报》2018,50(1):82-90
采用个别测试和集体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辅以个别访谈等技术, 运用自编的实验测试材料, 通过两个实验探索市场信息的量、关键启发信息的突出性等对商业投资问题的思维决策结果的影响, 初步探讨了市场信息整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和机制。实验结果发现, 提供给被试的市场信息越多, 信息整合的问题空间越大, 其整合过程难度越大; 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时, 被试需要抓住关键启发信息形成一个初始意向, 明确进一步搜索的思维方向; 初始意向形成后, 被试须筛选必要信息、排除冗余信息, 并进一步整合有用信息, 使初始意向更加精致化, 最终形成一个“可盈利的完善的投资方案”。  相似文献   

12.
卢光莉  陈超然 《心理科学》2013,36(3):711-715
摘要:目前,组织公平的研究多集中于组织公平与组织结果变量之间关系,较少关注组织公平的稳定性。本文采取4(公平模式:公平控制/初始公平/不公平控制/初始不公平)×2(实验阶段:阶段1/阶段2)混合实验设计,探讨阶段转移事件对被试公平反应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公平对待导致积极的公平反应,不公平对待导致消极的公平反应;公平程序向不公平程序的转移导致对实验者信任和组织公民行为意向的评价显著降低;而不公平程序向公平程序的转移并没有导致对实验者信任和组织公民行为意向评价的显著增加,从而说明了公平反应的有限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关联启发式是指在累积变量判断中, 将存量与流量建立正相关关系, 认为存量变化特征与流量变化特征具有相似性而导致判断偏差的思维模式。在多特征交互及简单动态系统任务判断中, 关联启发式偏差以不同形式的S-F错误表现出来。作为一种内生性的、顽固的思维模式, 对于关联启发式的心理机制提出了客体偏差、特征替代、不充分调整等多种观点解释。影响关联启发式的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由于关联启发式偏差直接影响人对复杂系统的可持续性决策和行动, 减少偏差策略的研究也已实现起步。本文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关联启发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针对澄清关联启发式的发生机制、系统考察关联启发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丰富和深化关联启发式的研究范式、开发减少关联启发式的有效途径等方面, 提出了深化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来,在决策与推理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双系统作用模型:基于直觉的启发式系统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启发式系统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系统加工速度慢,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遵从逻辑和规则,而且两个系统有不同进化历史和神经基础。该文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双系统在决策与推理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相互关系、个体差异,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Moustakas argues that questions and methodology in heuristic research flow out of inner awareness, meaning and inspiration. The approach might arguably embrace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stitute a kind of bricolag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heuristic enquiry into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that used such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case studies, reflexive action, and writing. It demonstrates how each of these methods contributed to the six phases of heuristic enquiry, from the initial engagement with psychotherapy as a trainee to the creative synthesis of published works and a PhD thesis, together with some reflection on the enquiry's limitations and rigour. Published texts, train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flexivity constituted the material from which a new organizing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was formulated. The author reflects on how the research design allowed deep engagement with this material, and changed his perspective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both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and heuristic enquiry can only be conducted on an individual and personal basis, and that it is the qua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ent, or the research material, that produces results.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s a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hat may occur when we use ourselves in heuristic research, particularly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It focuses on my writing about a study I undertook with two of my ex‐clients who are brothers, and their journey towards healing, and on their experience of our counselling relationship as part of that journey. As their counsellor, and the main researcher, my story inevitably intermingles and overlaps with theirs. My ‘selves’ as woman, survivor, client, counsellor, researcher (and numerous other selves) and their selves as survivor, man, client and researcher (and many others) are impacted by the collaborative, experiential nature of the work. Issues faced in the writing of a book about the research (Etherington, 2000), such as self‐disclosure and reclaiming my voice, parallel many of my own issues as a client and my clients' issues.  相似文献   

17.
产品设计领域的消费者审美体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消费者从产品设计上获得的审美体验会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感知和购买.审美体验的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科学研究、信息处理模型和情感反应过程三部分.具体图形与结构元素、一般化的设计要素、个体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设计的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会进一步通过溢出效应、感染效应和对比效应等方式影响产品性能感知、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未来研究应解决已有研究结果间的矛盾并继续探索美学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公正的启发理论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织公正感包括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等重要的组成要素。尽管这些公正感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要素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与过去注重这些要素的差异性相反,Lind看到了这些公正感要素之间的一致性,提出了试图整合这些一致性的公正理论:公正的启发理论。该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公正的启发理论的含义,如何启发等核心概念,并对启发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启发理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i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risk perception. A psychometric approach has been followed in order to examine quantitative risk judgments of different hazards and the ratings of these same hazards on various risk-characteristic scales. A list of hazards was used that is comparable with other samples (American, Hungarian, Norwegian), but a certain number of hazards of an entirely different kind were added (e.g. social tensions, shortages of consumer goods) because these are important today for Polish society. In spite of the different list of hazards, the basic factor structure of risk perception turned out to be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e structure found in other studies. There was considerable agreement in risk perceptions in the Polish and American samples. We also discovered a number of idiosyncratic qualities of risk perception in Poland, generally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