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白间隔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辨认残缺汉字的方法考察空白间隔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空白间隔的长短和不同的插入位置对汉字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适当长度的空白间隔(大于等于600ms)能导致干扰效应的消失;(2)该空白间隔的位置越接近递进进程最后阶段,残缺汉字的辨认成绩越好,越不容易出现干扰。实验结果支持竞争激活假说,不支持失匹配假说。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时和继时实验任务,探讨语言表征在颜色类别知觉中的作用.实验一刺激同时呈现,被试表现出类别知觉效应,但效应不受语言干扰影响.实验二刺激间隔呈现,被试表现出类别知觉效应,效应在语言干扰时消失.实验三采用继时任务,没有语言干扰,在刺激呈现间隔(SOA)小于300ms时效应不显著,大于等于300ms时效应显著.研究提示类别知觉效应的机制取决于任务要求和被试无意识的认知策略.在同时任务中效应来自知觉过程本身,在继时任务中效应来自语言编码.继时任务中效应量随SOA变化,说明语言表征由上至下地影响知觉加工,类别知觉是一个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序列依赖效应反映了当前的知觉体验不仅取决于当下的刺激输入,还受到近期历史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于我们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觉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点阵作为刺激材料,在数量/面积(实验1)或数量/大小(实验2)两个维度上进行正交设计,旨在通过估计任务探索任务相关性如何影响线性分布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结果显示无论特征是否与任务相关,前一试次与当前试次同一特征总会对当前试次的知觉产生相反的影响。对于任务相关特征,前一试次产生的序列依赖始终为排斥效应。而对于任务无关特征,如果在当前试次中无关特征对被试的知觉反应有正向预测作用,则前一试次无关特征产生排斥的序列依赖效应;反之,如果在当前试次中无关特征对被试的知觉反应有负向预测,则前一试次无关特征产生吸引的序列依赖效应。任务相关性对序列依赖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效应幅值的降低。这些发现揭示了线性分布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受任务相关性以及特征本身特性的共同影响,而无关特征的序列依赖效应则暗示在客体水平也可以产生序列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4.
刘英杰  郭春彦  魏萍 《心理学报》2014,46(9):1271-1280
研究考察了无关侧抑制项引起的侧抑制效应如何受到当前试次知觉负载和先前试次知觉负载与目标?侧抑制项关系的交互影响。被试在视觉搜索集中搜索目标朝向刺激(水平或竖直朝向)并作辨别反应, 非目标项在低负载条件下彼此朝向一致, 在高负载条件下彼此朝向不一致。在搜索集的左侧或右侧存在一个与当前目标一致或不一致的无关侧抑制项(flanker)。结果发现, 整体上, 在当前试次低负载条件下会产生较大的干扰效应, 而在当前试次高负载下无干扰效应。此外, 先前试次(trial n-1)为高负载条件时, 当前试次(trial n)出现了典型的知觉负载效应, 即低负载条件干扰效应较大, 高负载条件无干扰效应。但是, 先前试次为低负载条件时, 当前试次的干扰效应大小受到先前试次冲突解决状态的影响。先前试次为低负载条件且目标?无关侧抑制项不一致时, 下一试次低负载条件的侧抑制效应显著减小, 与高负载条件没有差异; 反之, 先前试次为低负载且目标?侧抑制项一致条件时, 下一试次低负载条件的侧抑制效应显著增大。先前试次为低负载条件时, 完成了知觉加工的侧抑制项或者引发了冲突效应(不一致条件), 或者促进了对目标的反应(一致条件), 造成不同的注意选择和冲突解决状态, 显著影响了下一试次的行为表现。这说明, 注意选择与冲突控制过程是动态变化的, 除了受到当前试次知觉负载的影响, 也受到先前试次注意选择和冲突解决状态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魏萍  康冠兰 《心理学报》2012,44(11):1454-1462
研究考察了无关干扰项引发的注意捕获效应如何受到任务知觉负载以及目标与干扰项距离的共同影响。被试在视觉搜索集中搜索目标并做辨别反应。通过控制搜索集的大小来控制任务知觉负载, 同时在搜索集中存在一个用颜色标定的无关干扰项(奇异项), 该奇异项与当前的搜索目标存在一致、中性或不一致的关系, 该奇异项的位置与当前目标相邻或相距较远。结果发现, 被试在低负载条件下出现显著的干扰效应(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减中性条件的反应时), 而在高负载条件下干扰效应减小。此外, 在高负载条件下, 当目标与干扰项相距较近时没有出现干扰效应, 而当目标与干扰项相距较远时存在显著的干扰效应。干扰效应受到任务知觉负载和目标与无关干扰项距离的共同影响。这些结果说明, 与任务无关的刺激是否捕获注意取决于当前任务总体上是否存在可用的剩余注意资源, 也受到其周围临近区域的局部注意资源是否充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可取难度理论和不流畅理论认为不流畅加工可促进学习,认知负荷理论则认为知觉不流畅所激发的额外认知负荷可能阻碍学习。研究采用2(知觉流畅性:流畅,不流畅)×3(背景图相关度:相关背景图、无关背景图和空白背景)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学习意义材料时认知负荷(通过插入的背景图控制)与知觉流畅性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1)知觉流畅性的主效应显著,知觉流畅时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知觉不流畅时的成绩;背景图相关度的主效应显著,相关背景图条件下的成绩显著高于空白背景和无关背景图。(2)知觉流畅性与背景图相关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知觉流畅条件下,呈现相关背景图的得分显著高于空白背景和无关背景图,后二者无显著差异;知觉不流畅条件下,三者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觉流畅的条件下插入相关背景图有利于意义材料的学习;该结果支持认知负荷理论。  相似文献   

7.
选取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预期按键反应作为知觉运动学习任务.在运动学习任务中,设置了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两种练习方式以及三个练习一测试组块.通过分析不同练习方式和练习-测试组块对练习成绩、测试成绩以及元认知监测的影响,考察运动知觉学习的背景干扰效应、练习伴随低估效应以及元认知监测的依据.结果发现: (1)缩短练习与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经典的背景干扰效应没有出现; (2)在知觉运动学习的多组块练习过程中.元认知监测准确性没有出现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3)集中练习组更多地以当前的练习成绩作为依据进行预测,从而导致了对预测的高估.  相似文献   

8.
汪强  宣宾  刘振会 《心理科学》2012,35(2):282-286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时序知觉中是否存在词义与位置Stroop效应。通过时序知觉判断任务,使用中文汉字“先-后”刺激材料,让被试做出时序判断。对反应时的结果显示空间方位、词义位置的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主效应,空间方位和词义位置匹配关系、空间方位和时间间隔、词义位置匹配关系和时间间隔均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提示人脑在时序知觉判断过程中存在词义和位置的Stroop效应,该效应可能与时序知觉加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知觉加工中存在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颜色的辨别具有类别知觉效应:类间两种颜色的辨别能力比同等颜色空间距离的类内两种颜色的辨别能力更高。对于类别知觉效应的产生机制存在两种观点:知觉特性假设、语言标签假设。以往的研究范式由于实验任务涉及到工作记忆成分,被试在完成任务时会自动地对颜色命名以利于记忆,因此所得证据大多支持语言标签假设,而对知觉特性假设的支持证据则很少。本文利用目标觉察范式最大限度去掉了工作记忆成分,通过测量被试辨别两种颜色的反应时,得到了类别知觉效应。并通过语言干扰任务进一步证实在该实验范式下类别知觉效应与语言的无关性。从而,为知觉特性假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视觉工作记忆不同加工阶段(编码、维持)对多特征客体信息的注意选择模式是否相同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变化觉察范式,引入前注意线索和后注意线索,分别探测在视觉工作记忆编码和维持两个阶段中的注意选择模式。3个实验结果显示,在前注意线索试次中,被试对任务相关特征变化的觉察显著受到任务无关特征变化的干扰,表现为任务无关特征变化条件相比于不变条件的反应更慢,报告标准更低;且该干扰效应并不受记忆负荷的影响。而在后注意线索试次中,仅在低记忆负荷条件下(实验1a/1b)存在干扰效应,当记忆负荷增大后(实验2/3)干扰效应消失。结果表明,在视觉工作记忆编码阶段,客体中任务相关与无关特征均被编码进视觉工作记忆并相互竞争注意资源;而在维持阶段,任务无关特征仅在低记忆负荷条件下得到加工。结果揭示,在编码阶段的注意选择模式是基于客体的;而维持阶段的注意选择模式是基于特征的,且受到记忆负荷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盖彦君  王权红 《心理科学》2013,36(6):1399-1403
为了考察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机制,实验采用“学习-测验”范式,探索了在不同程度视觉干扰条件下,再认测验里低频汉字及双字词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1)在对低频汉字的记忆中,知觉干扰条件引起了“反知觉干扰效应”,知觉干扰条件削弱了对汉字的记忆;(2)低频双字词不存在记忆的“反知觉干扰效应”。结果可以解释为,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反映语音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12.
Selective attention can be improved under conditions in which a high perceptual load is assumed to exhaust cognitive resources, leaving scarce resources for distractor processing.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whether perceptual load and acute stress share common attentional resources by manipulating perceptual and stress loads. Participants identified a target within an array of nontargets that were flanked by compatible or incompatible distractors. Attentional selectivity was measured by longer reaction times in response to the incompatible than to the compatible distractors. Participants in the stress group participated in a speech test that increased anxiety and threatened self-esteem. The effect of perceptual load interacted with the stress manipulation in that participa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an interference effect under the low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 whereas such interference disappeared under the high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 Importantly, the stress group showed virtually no interference under the low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 whereas substantial interference occurred under the high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eptual and stress related demands consume the same attention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3.
Selective attention can be improved under conditions in which a high perceptual load is assumed to exhaust cognitive resources, leaving scarce resources for distractor processing.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whether perceptual load and acute stress share common attentional resources by manipulating perceptual and stress loads. Participants identified a target within an array of nontargets that were flanked by compatible or incompatible distractors. Attentional selectivity was measured by longer reaction times in response to the incompatible than to the compatible distractors. Participants in the stress group participated in a speech test that increased anxiety and threatened self-esteem. The effect of perceptual load interacted with the stress manipulation in that participa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an interference effect under the low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 whereas such interference disappeared under the high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 Importantly, the stress group showed virtually no interference under the low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 whereas substantial interference occurred under the high perceptual load condi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eptual and stress related demands consume the same attention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4.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decays over short unfilled interval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effec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object identifi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at initial exposure. The present article investigated whether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would dissipate when a short, unfilled interval was introduced between exposures to a degraded object. Across three experiments using both musical and pictorial stimuli,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increased directly with the length of the unfilled interval. Consequently, significant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was obtained only when the interval between exposures was relatively short (< 500 msec for melodies; < 300 msec for picture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explanations that attribute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to increased perceptual noise created by exposures to highly degraded objects. The data also suggest that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is mediated by systems that are not consc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subject and that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in the visual domain decays more rapidly than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in the auditory domain.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回溯线索效应的产生机制主要存在5种假设, 目前依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改进前人研究实验范式, 采用包含内源性回溯线索的颜色回忆报告范式, 进一步对这5种假设进行检验。在实验1中, 我们调控了线索与探测阵列之间的时间间隔, 发现不同时间间隔不影响无线索条件的行为表现, 而在正常线索条件中被试的记忆精度以及能记住的项目数量均优于无线索条件; 在实验2中, 我们对回溯线索伴随的干扰刺激类型进行控制, 结果显示, 在不同条件下记忆精度不存在差别, 但当回溯线索伴随干扰刺激呈现时, 被试能记住的项目数量会被降低, 降低程度受干扰刺激的类型调制; 在实验3中, 我们对伴随回溯线索的干扰刺激的呈现时间进行控制, 发现虽然回溯线索效应仍然存在, 但干扰刺激的呈现时间不会影响效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 回溯线索的出现使得被试能够在决策加工前完成内部注意资源的再分配, 从而避免了同时进行这两种认知加工与记忆表征维持本身竞争认知资源。本研究为认知阶段分离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 对解决回溯线索效应产生机制的争议以及理解内部注意与视觉工作记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存在语义抑制和语义促进效应, 可能发生在概念准备和词汇选择或者后词汇水平阶段。本研究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任务, 变化图画与词汇出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SOA), 运用脑电技术考察口语词汇产生中语义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结果显示, 当SOA为0 ms时表现出语义抑制效应, 语义效应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344~418 ms); 当SOA为-400 ms时, 语义效应发生在概念准备阶段(0~76 ms)和词汇选择阶段(274~390 ms); 460~594 ms时间窗口内的语义效应可能表明讲话者对语义信息的自我监测。词汇产生中存在语义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的权衡, 影响了行为结果中语义效应的方向, 上述发现支持了口语词汇产生的词汇竞争假说。  相似文献   

17.
采用视觉呈现字表和听觉呈现无关言语方式,探讨在字表项目保持期间阻止被试复述情况下,不同呈现位置的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的影响。在字表保持期间,采用计算任务进行分心作业。实验结果发现:(1)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成绩存在显著影响;(2)在字表保持期间阻止被试进行复述消除了字表呈现期间呈现无关言语对回忆成绩产生的干扰效应;(3)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成绩表现出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没有完全支持客体情节记忆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研究中掩蔽刺激的干扰效应进行了探讨。两个实验分别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探测了汉语阅读眼动研究中移动窗口范式和中央凹掩蔽范式下四种掩蔽条件(星号掩蔽、繁体字掩蔽、相似汉字掩蔽和控制条件)的干扰作用。两个实验比较一致的支持了在两种范式呈现条件下星号掩蔽材料的干扰效应较小,而繁体字和相似汉字的干扰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19.
陈洁佳  周翊  陈杰 《心理学报》2020,52(12):1365-1376
抑制控制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 它对个体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抑制控制细分为反应抑制和冲突控制, 采用Go/No-go和Stroop任务从行为和脑电层面, 考察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关系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行为指标上, 音乐训练组比控制组的Stroop干扰效应更小, 但两组被试在Go/No-go任务表现上没有差异。在脑电指标上, 在Go/No-go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2差异波和P3差异波波幅(No-go减Go条件)显著大于控制组, 在Stroop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450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也显著大于控制组, 但两组被试的SP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音乐训练组被试在反应抑制任务中可能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和运动抑制能力, 在冲突控制任务中也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能力。本研究从电生理的层面反映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