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的精髓在于心灵的开发,即开发我们心灵中本具的佛性和本有的智慧。禅者开发心灵的第一个方法,叫“大死一番”。我们这里所说的禅者,不仅指出家的禅者,同时也包括在家修禅的人。从古到今,有很多在家的修禅人。在唐代,有不少村夫愚妇没有什么文化,也能拥有禅的悟境。禅宗典籍上记载了不少老太婆把那些禅师问得哑口无言,答不上来的公案。  相似文献   

2.
靖居丛录     
沧浪吟卷明正德中,淮阳胡仲器编次南宋严羽集为三卷,首卷为诗话,次二卷为诗.羽字仪卿,一字丹邱,邵武人,号沧浪逋客,自谓参诗精子.其论诗云:"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  相似文献   

3.
所谓禅师的悟道因缘,在这里是指促使一位久经修行的禅师开悟的那一种增上缘。禅门的修学,有时历尽千辛万苦而不悟,而最终却因为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便一下子叩启了禅师的智慧之门,使他们洞察了人生与宇宙的真谛。这在得道的禅者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过这样一种修学体验。因此,我们研究禅者的悟道因缘,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对禅悟作一些了解,或许对禅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今综括禅师们的悟道因缘,略作分类,稍加评述,略陈如下。一、于言下即得在丛林中,颇有一些上根利器,他们因为具有超凡的悟性,所以,经名师一指点,当下便彻了心疑,洞见玄奥。以…  相似文献   

4.
戴继诚 《宗教学研究》2004,51(4):151-155
洪州禅的禅师们在秉承慧能性净自悟思想的同时,又融合中国传统思想,使其修行方式更加贴近生活,甚至融禅修于生活,佛教中国化至此最终完成.在洪州禅各种禅修理念之中,"作用见性"思想颇有特色,它是洪州禅的禅师们试图打通净心与妄心隔阂,消弭二者紧张的一种有益尝试,由于对其理解与诠释歧异,洪州禅的这一思想在教内外引起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5.
②释无禅有净土【论文】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  相似文献   

6.
铃木大拙是闻名世界的禅佛教思想家,在日本被称为“世界的禅者”,从而成为日本人引以自豪的人物。不过,恐怕大多数日本人把这位“世界的禅者”的世界理解得过于狭隘,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大拙的世界似乎只限于欧美和日本,而与中国没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山林诗包蕴着幽深绵远的自然禅和平易淡泊的生活禅.一方面,山林是探讨朱熹诗禅关系的纽带.另一方面,随着对朱熹心性理论、美学理想和文道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其内心潜藏的禅情结将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清末传统僧教育的衰落中国佛教教育在古代曾有过辉煌,像鸠摩罗什与玄奘主持的译场都规模宏大,在译经中学经典,也人才。自唐末开始,译经兴学已转为以丛林师徒传授为主。此后,传统的僧教育大体分为三支:宗门(禅)主要是坐禅参话头,加以机锋训练,禅师指点。参禅者得悟呈偈,由高明的禅师加以印证认可。明清以来,纯粹宗门高僧已不多见,对百不遇一的参禅得悟者由何人对之作有效鉴定?何况即使初步开悟破关并获印可,如不进一步参学也还有退转之虞。由于真悟与假悟缺乏明确的依据、标准,参学者往往不懂装懂,难以检验。至晚清,如龚自珍所言:禅门…  相似文献   

9.
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场、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场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新变:一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新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水的禅机     
因为这个“禅”字常常与“佛”字相连,世人便觉得它玄机重重、深奥难懂,其实,只要你看一看禅师是怎样以水为禅机来示悟弟子的,就知道禅不过是生活的智慧与心灵的启惑罢了。  相似文献   

11.
唐代南禅在河北的传播,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大致从唐玄宗开元时期即已开始,弘法者多为外来僧人,在传承上南岳怀让—马祖法系为主脉.由于河北传统佛教宗派,特别是律宗、华严宗、密宗等势力根深蒂固,北宗禅也影响日盛,河北早期南禅僧人在弘法中表现出调和诸宗的特点.虽然他们没有形成很大的势力,但阐扬了南禅的观念,为日后义玄、从谂的到来打下了民众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后期河北崛起为全国南禅重镇,形成独特禅风,看似是一个偶然的机缘,实则具有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古诗集中,常可见到许多描写山水风景,及身处风景中禅者的禅诗。这些禅诗的作者,大都是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禅宗的般若理趣,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光阴荏苒,学禅六载.弹指而过。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了而不住,随缘自在。我由教入禅,由禅契教,复由教证禅,由禅归教,层层印证,又在尘俗中保任磨炼,方得踏实心安,说法也就真实无惭,否则,终是“光影门头之事”。我过去也落于知解狂禅,徒是口头爽谈,险些自误。我在《禅修次第论》中立“知解悟人,悟人见性,见性起修,回向净土,顿超上乘”五次第,这是我所走过的路。我学禅有两大殊胜之处:一是情上悟、情上觉、情上彻、情上了;二是修苦行。前者使我真正明白了佛阳…  相似文献   

14.
悟者契于一如,正因不二,他空有俱遣、不落两端,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映现着立处皆真的生命风光。这种风光成为禅对世人最大的吸引,谈禅遂聚焦于它的幽默、趣味、朗然、自得,却忘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相似文献   

15.
淡之美     
近来看了几篇悟禅的文章,也悟了一回,总没悟出什么禅来,倒是于“淡”字有些悟性了。  相似文献   

16.
禅悟与诗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悟与诗悟邢东风自古以来即有学者指出禅与诗在是否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的问题上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实际上意味着“禅悟”与“诗悟”在意识的对象或内容方面是不同的。尽管“禅悟”与“诗悟”都属于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和无意识的心理体验,但是如果从意识内容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7.
水的禅机     
因为这个"禅"字常常与"佛"字相连,世人便觉得它玄机重重、深奥难懂,其实,只要你看一看禅师是怎样以水为禅机来示悟弟子的,就知道禅不过是生活的智慧与心灵的启惑罢了。仪山禅师主持曹源寺的时候,因为道行很高,便有许多人前  相似文献   

18.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年兴起的禅学热中,我也读了几本关于禅文化的书。其中,质朴自然、悟境深远的禅诗,大大吸引了我,遂一气读完了《寒山诗》这一诗集。现就寒山其人其事其诗作一探讨和赏析。 寒山其人 寒山,亦称寒山子。以三十五岁左右隐逸于浙江省天台始丰县西北七十里的寒岩幽窟之中,故名。《寒山诗》曰:  相似文献   

20.
禅教归净、性相会通、性悟事修相结合,构成了晚明时期佛教圆融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晚明佛教居士修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其佛学思考的基本导向。本文指出,晚明居士佛教由禅净并行而摄禅归净,由返经明教而学行并重,以及智慧与信仰齐举、修身与修性并重的思想特质,体现了晚明儒佛调和思潮下佛教经世务修的思想取向,并以此消解晚明盛行一时的“狂禅”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