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因素与HIV/AI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免疫缺损病毒 ,类型 1(HIV - 1)是获得免疫缺损综合征 (AIDS)即艾滋病的主要原因。HIV属于慢病毒的一个亚类 ,其感染过程的特征是从感染到严重症状开始发作之间有很长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 ,为病毒提供入口的CD+4细胞 ,逐渐变得失去战斗力和死亡。健康的CD4 (T辅助 )细胞通常为其他细胞 ,如细胞毒素T和B细胞发送信号 ,增强免疫反应。当血液中的CD4数降到 5 0 0 mm3 以下时 ,免疫系统贮备的一半被破坏。这时 ,小的感染(如单纯疮疹病毒 )和菌类感染 (如阴道念珠菌病 )开始出现。一旦CD4数降到 2 0 0 mm3 ,威…  相似文献   

2.
有史以来,(致病性)病毒一直在与人类过招.直到现代医药科技已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时候,由于病毒体积太小,人们往往无隙下手;由于病毒喜好变异,人们往往是赶不上其变异的脚步而只能亡羊补牢;又由于时不时蹦出个什么新家伙(如萨斯病毒),让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虽然聪慧的人类有利巴韦林及中药清热汤剂等,但笔者认为,与自然界所有生物(当然也包括病毒)坐下来谈谈,也许能达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预防艾滋病与善待艾滋病患者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它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经济问题、社会问题。1 艾滋病在超速蔓延自 1 981年美国在世界上发现首例艾滋病后 ,艾滋病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现艾滋病已蔓延到五大洲 ,3 0 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席卷全球每一个角落 ,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近期在日内瓦发布的《2 0 0 1年艾滋病状况》报告指出 ,2 0 0 1年全世界共有5 0 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概念是创造性思维的杰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缺血预处理概念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1 1 缺血预处理 (IP)的概念是由Murry等提出的。 1986年Murry等[1 ] 直接结扎大的冠状动脉回旋支 4次 ,各 5分钟 ,每次间隔 5分钟再灌注 ,即缺血预处理 ,然后再阻断冠脉血流 40分钟 ,心肌梗塞面积约为 2 3% ,而对照组 (单纯阻断冠脉 40分钟 ) ,心肌梗塞面积约为 2 9 4% ,即经IP后缩小心梗面积 75 %左右 (P <0 .0 0 1) ,第一次在犬的心脏证明了IP能缩小心梗范围。1 2 传统观点认为 ,短暂心肌缺血会造成心肌可逆性损伤 ,并使心肌更难以耐受再次缺血损伤的打击 ,这一观点在相当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与新的病毒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7年5月,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医学界通力围剿,最后一例天花自然病例消失在非洲的索马里.危害人类至少3000年,历史上曾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天花病毒,最终被收藏在俄罗斯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液氮中.人们庆幸人类首度成功使一种传染病绝迹,一些科学家乐观地预言:传染病的历史将被改写,病毒将不再是人类生命的威胁.然而时隔不到30年,2003年在中国广东发生了一种急性传染病,4个月内迅速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最终使8422人患病,919人死亡.最早发现这种疾病的中国将其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又称SARS.2004年SARS才让人们惊魂未定,在亚洲、加拿大又发生了"禽流感",仅越南和泰国的患者为256人,48人死亡.  相似文献   

6.
1 “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论》)可以认为是《黄帝内经》对医学认识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含义可以归结为 4个方面[1] :一是人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产物。《黄帝内经》指出人生活在“气交”之中 ,和大地上的万物一样 ,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物质即自然界有规律变化的结果。二是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 :(1)无机环境 ,包括天文、气象、地形、土壤、水文 ;(2 )有机环境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3)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环境即社会环境。三是人体和…  相似文献   

7.
传染病--考验人类的试金石--SARS流行后的冷静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春天 ,一种人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SARS(急性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 )在全世界 30多个国家肆虐流行 ,这是人类进入 2 1世纪后经历的第一次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经过不懈地抗争 ,SARS慢慢收敛了肆虐的步伐 ,但它的流行 ,如电闪一样豁然凸显了人类在自然界依然脆弱的处境 ,留给了我们不尽的思考。思考之一 :在人类的历史上 ,传染病一度使人类陷入极大的灾难和恐惧之中 ,但疾病永远不会击垮人类。在一次又一次与疾病的斗争中 ,人类一次又一次从恐惧走向清醒 ,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瑞典病理学家FolkeHenschen说过 :“人类的历史即…  相似文献   

8.
对传染病再度肆虐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一些经典的传染病在逐渐减少或得到控制,但是部分巳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大量出现,仍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这是传染病的具有传染性、暴发性和流行性等特征决定的,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威胁与人类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病伴随人类而存在,是人类的天敌.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未停止传染病行进的脚步,许多旧的和新发的传染病不断涌现,日益成为人类的疾病负担,人为的微生物恐怖主义危险日益增大,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学与现代艺术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艺术概念的史前史迄今为止 ,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艺术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 350 0 0年以前。(Janson ,p .4 8)人类早期艺术品的题材以牛、马等动物和人的形象为主 ,有洞穴壁画、石刻以及兽骨雕刻等。对比后来文明时代的作品 ,这些史前早期艺术品的造型风格可以概括为一种原始写实风格。它的突出特点是追求模仿和表现对象的局部特征 ,强化这些特征的“真实感” ,甚至极度夸张变形。如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VenusofWillendorf)的石雕 ,被雕刻于公元前 2 50 0 0— 2 0 0 0 0年之间 ,长 1 1厘米 ,两…  相似文献   

11.
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发现首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以来 ,人类为遏止艾滋病 (AIDS)蔓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全球范围内已实施的干预项目不计其数 ;已有 3类 1 0多种抗逆转药物 (ART)应用于临床 ;抗病毒疫苗的研制从未间断。但无论预防还是治疗措施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全球HIV/AIDS迅速蔓延之势不仅依然如故 ,而且短期内还看不到任何减缓的迹象。 2 0多年来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 :每次因新药或其它防制方法的出现而带来的一线希望都很快被无情的事实消磨殆尽 ,似乎艾滋病毒总能找到逃避人类防制措施的办法。人们习惯于从结构与功…  相似文献   

12.
(2 0 0 0年 4月 9日于温哥华 )1 导言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 (HUGO)伦理委员会赞成在HUGO关于遗传研究正当行为声明中提出的下列四项原则 ( 1996) :( 1)认识到人类基因组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 ;( 2 )坚持人权的国际规范 ;( 3)尊重参与者的价值、传统、文化和完整性 ;( 4 )承认和坚持人类的尊严和自由。上述声明进一步提出 :“应该禁止通过给个人参加者、家庭和人群补偿(compensation)而进行不正当的引诱。然而 ,这种禁止不包括与个人、家庭、团体、社区或人群的协议 ,这些协议涉及技术转让、为当地人提供训练、合资、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有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法律体系与制度难以支持公共卫生部门履行其核心职能并完成其目标任务的现状,系统描述了传染病预防控制与传染病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卫生领域传染病法修订与完善的过程及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国际社会传染病法修订的特点:委托卫生(健康或社会福利)部门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等研究机构不断调整和规范法定传染病病种;不同层级的卫生主管部门都有疫情发布的权利,但是重大疫情信息是由国家或州卫生主管部门发布,而小范围的疫情则由市、县等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来发布;强调传染病法与宪法相关条款的衔接.  相似文献   

14.
"生命伦理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研讨会”于 2 0 0 1年 4月 2— 4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杭州市政府及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共同资助。出席会议的代表近 1 70人 ,其中外国代表约 2 0人 ,大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委员会委员。国内代表来自遗传学、伦理、法律、宗教、新闻媒体、国家部委等有关方面。会议围绕以下六个议题展开 :保护人类基因组———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力的全球宣言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全球和睦 ;人类基因与基因专利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人类尊严 ;“基因恐慌症”和“基因祸害” ;基因与我们———生命伦…  相似文献   

15.
重新认识医学模式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我国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进展,各种疾病尤其传染病的防治成果,普遍认为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SARS(2003年)和禽流感(2004年)等新型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袭击,回顾人类与重大传染病斗争的历史,面对近年肝炎、艾滋病、结核病(两者交叉)、梅毒等性病以及血吸虫病的复燃,引发人们的反思和启示。1996年Koch提出“保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传染病的迅猛崛起,正式宣告了"后传染病时代"的终结.当今医学理论的高端化和滞后的临床治疗体系的严重不对称,导致了当代医学极为被动的局面.因此,应认真构建新的临床治疗体系,保证医学均衡发展.病毒与人的冲突,实质上是人自身制造的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全面审视病毒,从深层次上重新调整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新的理性平台上放逐自己的善行,以与大自然实行根本的和解.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4)
正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性蔓延与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一场突如其来且席卷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再次让人们深深经历了对病毒防不胜防的生存困惑以及与病毒难解难分的关系纠结。千百年来被视为人类天敌的鼠疫、霍乱、天花、梅毒、肺结核及至近年的非典、埃博拉等病毒性传染病从未停止过对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与全面小康目标的一致性使其从独特角度审视当代中国小康进程。中国MDGs实施状况表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防治是发展薄弱环节,这将对中国小康进程带来诸如贫困等问题。歧视和羞辱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目标的最大社会障碍,而现存法律因素更无意识强化了这种歧视。建立有效的沟通策略与法律支持、“让艾滋病人群更大地参入到目标中来”(GIPA)可能是当前的出路。关注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实现中国MDGs ,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自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频繁交往,人们对不同宗教之间的交往也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具有学理特色的看法,被西方学术界称之为“某某主义”。这些常见的“主义”有:(1)排外主义或宗派主义(Exclusivism),即认为世界宗教中只有一家是正确的,其余的都是谬误的;(2)否定主义(Antipathy),即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荒谬的;(3)主观主义或主体主义(Subjectivism),即认为世界上每一种宗教都是正确的,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每一种宗教对其信仰者而言都是其历史和文化的必然选择;(4)多元主  相似文献   

20.
周长城  姚琴 《学海》2005,(2):48-53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与全面小康目标的一致性使其从独特角度审视当代中国小康进程.中国MDGs实施状况表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防治是发展薄弱环节,这将对中国小康进程带来诸如贫困等问题.歧视和羞辱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目标的最大社会障碍,而现存法律因素更无意识强化了这种歧视.建立有效的沟通策略与法律支持、"让艾滋病人群更大地参入到目标中来"(GIPA)可能是当前的出路.关注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实现中国MDGs,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